日历屋
日历

带猪的成语包括

有关猪的成语文化集萃     成语   集萃   有哪些

1、猪狗不如

成语解释:1.猪与狗。2.詈词。谓人下贱如牲畜。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他须纳住气,向连猪狗不如的人说好话。”

2、猪朋狗友

成语解释: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成语出处:欧阳山《苦斗》四十四:“担心的是咱爷儿俩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份家业,将来不够他跟那些猪朋狗友天天去吃醋溜纹银子!

3、冷水烫猪

成语解释:烫猪,指杀死猪后用开水烫,以便去毛。用冷水烫猪等于不烫,猪毛仍去不掉。比喻白出力,徒劳无功。

成语出处:沙汀 《淘金记》二六:“他对他自己说,‘格外并没有讲什么呀!“不要慌,慌什么啊!”自然,态度不大那个,有点象冷水烫猪!’”

4、一龙一猪

成语解释:比喻两个人高下相差极大。

成语出处: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胳成,乃一龙一猪。”

5、猪卑狗险

成语解释: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成语出处:《南齐书卡彬传》:“彬又目禽兽云:‘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鹅性顽而傲,狗性险而出,皆指斥贵势。’”

“猪”的别称

在文献中,“猪”字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它较早的字形是“豬”,出现在战国时期,秦代《睡虎地竹简》中就有此字。然而,古汉语里“豬”所表示的是今天的“小猪”,而“豕”字才表示“猪”的意思,而“豕”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是象形文字。《说文解字》中“猪”的解释是“豕而三毛丛居者”,对“豕”的解释为“彘(zhì)也”,所以,提到“猪”就不得不提及“彘”字。现在大量的文章对这三字作了强烈的区分,可以得出“彘”的本义是被箭射中的野猪,后来转指为一般的猪。此外,在文献中,也用“豚”来表示小猪,如“鸡豚狗彘”。而且,在不同的方言里,猪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豨(xī)”字,扬雄《方言》卷八:“猪,南楚谓之‘豨’,关东西或谓之‘彘’。”

除此之外,《说文解字豕部》中记录了与猪的年龄、性别相关的字。“豭(jiā)”和“豝(bā)”分别表示公猪和母猪,这种对猪性别的识别,在农村里依然保留着。“豢”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用谷在围栏中喂猪”,这和现代人喂猪的方式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在《豕部》中,还有对猪的年龄作区分的字,如“貕(xī)”表示三个月的猪,“豵(zōng)”表示六个月的猪,“豣(jiān)”表示三岁的猪。

有关“猪”的习俗

民间过年,乡间多宰猪,或自食,或与邻里分食,俗称“杀年猪”。旧时山东、山西等地还有“杀猪还愿”的风俗。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饰物,为春节时门屋所贴窗花的一种,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多贴于屋门的窗玻璃上,左右对贴肥猪窗花,以此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汉族民间有“牵猪牛”的节日风俗,流行于贵州西山区。每年正月初一下午,由孩子用两根绳子各拴一块大、小石头,左右两手各拉一根绳,大石头代表牛,小石头代表猪,牵进牛棚、猪栏,口中不断喊“我赶猪牵牛来了,赶猪牵牛来了!”寓意新的一年六畜兴旺。

旧时汉民族民间有一种驱邪活动,叫“打母猪鬼”,流行于四川、重庆偏远山区。凡遇家事不顺利,人畜有疾病时,家中长者便设香案,以“打母猪鬼”来祭,向神灵许愿,以求驱邪。民间以为“打死一母猪鬼,驱除一个邪”。

汉族民间还有“吃烧猪”的婚姻风俗,流行于广州等地。婚礼后,新娘返回父母家,必须以烧猪随行,其猪肉多少视夫家经济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