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九四九五九是什么意思
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意思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四九冰上走
三九四九,是大家公认最寒冷的季节,年龄超过30岁的小伙伴,应该都记得,2000年左右的冬天,是多么寒冷,冻手冻脚是常事,河水里的冰太厚了,经常跑到上面去玩耍,现在的冬天感觉一般,跟20年前相比,要差远了,三九四九冰上走,冻的硬邦邦。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五九六九,有点回暖的迹象,沿海看柳,柳树也开始发芽,这时候的太阳已经有点温度了,寒风也不再那么刺骨,大家可以看一看日历,还有一周是立春节气,现在正是五九期间,立春一过,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九九歌》介绍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首《九九歌》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较广。反映了华北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
《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 物候现象(即因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生命现象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来反映天气的冷暖。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
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bìlì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
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地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围炉饮酒;
五九六九,访亲探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且通俗易记。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
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
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