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月19日在历史上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1月19日)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1月19日是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
1655年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出生
1736年 著名科学家瓦特诞辰
1809年 美国作家爱伦坡出生
1833年 德国数学家阿尔弗雷德.克莱布什出生
1863年 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桑巴特(Werner Sombart)出生
1895年 日军在山东成山头登陆
1903年 法国宣布举办第一届环法自行车赛
1904年 人类学家裴文中诞辰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学校改革,原教科书废除
1913年 中国历史学家周一良出生
1914年 中国现代雕塑家萧传玖出生
1916年 袁英暗杀袁世凯未遂
1917年 波斯王去世其子继承王位
1923年 法国宣布发明了射程90公里的新火炮
1924年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
1929年 梁启超在北京逝世
1931年 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诞辰
1934年 伪满洲国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在吉林长春恢复帝制 中国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又当上康德皇帝,并宣布将“满洲国”改称为“大满洲帝国”
1946年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
1949年 俄国作家绥拉菲莫维奇逝世
1960年 波音707首次通航
1967年 越战美军周伤亡数字达到最高点
1974年 西沙群岛军民捍卫领土主权
1975年 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有近1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 中共中央批准《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
1985年 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
1986年 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出国访问胜利结束
1988年 由台湾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
1989年 中国蹦床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冠军何雯娜出生
1990年 江泽民心系煤矿工人
1992年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3年 日本皇太子订婚
1996年 俄政府军解决基兹利亚尔人质事件
1998年 应江泽民邀请贝宁总统马蒂厄.克雷库访华
2002年 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会暨理论研讨会结束
2003年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化为灰烬
2004年 日本自卫队开始驻扎伊拉克
2007年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举行
2008年 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1月19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1月19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三子四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詹姆士.瓦特是英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者,他生于1736年1月19日。父亲是熟练的造船装备工人,后来经商。母亲出身于名门贵族,在瓦特幼年时代,不仅教瓦特学习语文和数学,还培养他观察思考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瓦特从小体弱多病,上学后,他不爱剧烈活动,时常独自沉思默想。有一次瓦特看到水壶的水开了,蒸汽把壶盖冲的卟卟地响,他盯着水壶盖呆了一个小时,这是他第一次对蒸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瓦特因为身体不好,在文法学校没毕业就退学了。此后,他没进过正规学校。他在家坚持自学,钻研了天文学、化学、物理、解剖学等多门科学,还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同时,又经常向父亲工场里的工人和技师学习技术、制作各种机械模型和从事化学、电学试验。

    瓦特17岁时,父亲经商失败,家道衰落。他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学手艺,后来到伦敦的当代有名的机械师学技术;他21岁时当修理工,后来他结识了著名化学家布莱克和物理学教授鲁比森;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了对蒸汽机的研究。

    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类对蒸汽的认识和利用已有一定的知识,到瓦特生活的时代,已经有“纽可门蒸汽机”。但这种蒸汽机、燃料消耗量大、效率低,只能往复地沿直线运动,不能在各种生产部门广泛使用。瓦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改革和试验,花了十年的精力,终于发明了新型蒸汽机。

    新型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正如恩格斯所说:“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爱伦坡],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1809~1849)、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环法自行车赛1903年起源于两家报社--《机动车报》和《自行车报》(l\Auto和leVélo)的竞争。当时《机动车报》的编辑亨利德斯格朗吉(HenriDesgrange)决定要组织一项“世界上最重要的自行车比赛!”于是在1903年的7月1日第一届环法自行车赛诞生了。共有60名选手参加了这次比赛,最终毛瑞斯盖利(MauriceGarin)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环法赛的总冠军。盖利是在第六赛段开始领先的,经过2397公里的鏖战他第一个到达了设在巴黎市内的王子公园的终点。他的成绩比第二名的选手博希尔(Pothier)要快3小时。两次世界大战都曾中断过环法自行车赛(1915-1918,1940-1946)。1939年的比赛也没有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选手参赛。今天,环法自行车赛是由SociétéduTourdeFrance主办。
    裴文中,1904年生于河北丰南县,字明华。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九三学社第三至第六届中央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29年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及哺乳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前身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保安建立。主要干部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迁往东北,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建制:抗大总校有十四个大队。大队长是团级干部。

    一分校: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故县成立。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1940年1月,迁至山东沂蒙山区。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即现在的临沂师范学院。

    二分校: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建立。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三分校:抗大三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三分校校长。1941年12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院长是徐向前。三分校的俄文队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之一。

    四分校: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的永城成立。前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后曾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现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五分校:1940底,抗日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

    六分校: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1943年结束。后在六分校基础上组建抗大太行大队,后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七分校: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成立。校长彭绍辉。后于1943年迁往甘肃庆阳东华池。

    八分校:1941年5月,抗大八分校在皖东的天长境内建立。

    历任校长:林彪

    校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作词者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凯丰(何克全),1937年初所作。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立宪运动政治家和卓越的学者。他于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哀讯传出以后,当时的政坛和学界都深感痛惜。各界人士在北京广惠寺和上海静安寺分别举行追悼会。冯玉祥称他“才大如海”;侯锷颂他“独挽神州危,正气永不死”;王文儒誉他为“革命之元勋”,堪称“群流模范,万古江河”;唐蟒说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所有这些洋洋溢美之词,都说明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立宪运动中的巨大影响。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省新会人。他11岁成秀才,16岁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5年春天,他赴京应考时,正赶上日本强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时参加科举会试的18省1200名举人,一致推举康有为和梁启超上书朝廷。在他们写成的万言奏书中,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三大主张。这一史称“公车上书”的伟大壮举,一时轰动了整个中国。

    此后,梁启超抛却了金榜提名的“鸿望”,投身于维新政治运动中,开始了他矛盾重重的政治生涯。最初他作为康有为的助手,是改良派的中坚,在同顽固派的论战中,他笔锋犀利,在自己主办的《时务报》上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成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大潮中当之无愧的斗士。但是,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他在流亡国外期间,又转而变成了狂热的保皇党徒,不但抛弃了革命的主张,而且以立宪派的领袖自居,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展开论战。不久,他又从维护帝制转向拥护袁世凯。在反袁运动中,他又策动蔡锷倒袁。在护国战争中,他作为进步党的领袖,公开撰文指责他的恩师康有为“复辟帝制”,同康有为彻底决裂。“五.四”运动以后,梁启超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怒潮中再度捧起宪政药方,大唱“改良经”,向国民党人宣战,同共产人较量,在科学与玄学中寻找折衷主义,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第三党”。

    在1910年—1911年立宪运动高潮中,梁启超共发表文章87篇,其中论述宪政的有50多篇。他的立宪理论体系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史、佛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他编著的《饮冰室合集》共148卷,1500多万字,是他投身改良运动36年后的巨著,曾经产生“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的社会影响。
    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国最高统帅部根据同盟国授权,公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11国代表组成。

    1946年4月29日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向法庭提出起诉书。5月3日法庭开庭宣读起诉书,对先后被逮捕的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进行起诉。起诉书以无数铁的事实和罪证,控诉日本法西斯在“大东亚共荣圈”等幌子下对中国、东南亚各国人民所实行的极其残暴的统治。法庭起草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长达1200余页,对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在东南亚的罪行进行了控诉。

    法庭从1946年5月3日开庭,到1948年11月12日,审讯历时两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最后对28名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本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七人被判处绞刑。
    绥拉菲莫维奇,1863年1月7日生于顿河州下库尔莫雅尔斯克镇一哥萨克军人家庭。1877年因起草反对沙皇的宣言被流放。其间,他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01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1902年参加“星期三”文学社,不久就成了高尔基支持的“知识”丛刊撰稿人。1905年写了《送葬曲》、《街上的尸体》、《炸弹》等许多特写和短篇小说,及时反映工人的英勇斗争和普通劳动者的觉醒,控诉沙皇对人民的血腥镇压。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他加入共产党,一直担任《真理报》和《消息报》的记者。

    他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如《草原上的城市》(1912)、《铁流》(1924)、《集体农庄的土地》(1993、1938)等。其中《铁流》被公认为早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

    1943年他获得斯大林奖金。

    1949年1月19日在莫斯科逝世。
    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一行14人,1988年1月19日由西安抵达北京。这个探亲团共有25人,其中大部分人是国民党退伍老兵,团长是台湾著名作家、工党领导人之一王拓。由于手续方面的原因,探亲团部分人已先期抵达大陆。探亲团在大陆汇集后,将赴陕西拜谒黄帝陵,然后赴北京卢沟桥举行向台湾海峡两岸抗日死难同胞致敬典礼,探望在北京的大陆台湾同胞团体。在这些集体活动结束后,探亲团人员将分散回故乡探亲。台湾返乡探亲团的团旗上写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的诗句。

    台湾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是1987年3月成立的。
    1996年1月19日,俄政府军彻底解决基兹利亚尔人质事件。1996年1月9日凌晨,以拉杜耶夫为首的车臣恐怖分子将达吉斯坦共和国基兹利亚尔市两所医院千余名医务人员和病人劫为人质,要求俄联邦军立即撤离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当天上午,叶利钦总统召开紧急会议,责成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巴尔苏联夫负责协调和领导对付恐怖分子的行动。10日,经过谈判,恐怖分子释放了大部分人质,但仍挟持165名人质。11日,恐怖分子在撤回车臣途中受阻,滞留在达吉斯坦五一镇,又扣押了100多名警察和居民,使人质总数近300人。15日,恐怖分子拒绝俄政府的最后通牒并开始处死人质,俄军开始对五一镇发起攻击。次日车臣恐怖分子在土耳其的黑海港口城市特拉布宗劫持了一艘驶往俄罗斯的客轮,将242名乘客和船员扣为人质。同时恐怖分子又将发电厂29名技师扣为人质。18日,俄军结束在五一镇解救人质的战斗,82名人质获救,153名恐怖分子被歼,28名被俘。19日,劫持客轮的恐怖分子向土耳其政府投降,释放了全部人质。24日,恐怖分子又释放了46名人质,但仍扣留部分人质要求与俄交换战俘。


历史上1月19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1月19日提供历史上1月19日是什么日子,1月19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1月19日星座

2025年1月19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日历2025年日历表,请记住本站网址:

日历屋: http://www.riliwu.com

娆㈣繋鎼滅储鈥滄棩鍘嗗眿鈥濊繘鍏ユ湰绔欙紒 鎸塁TRL+D閿敹钘�

欢迎搜索"日历屋"进入本站

黄道吉日吉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