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
《孙子兵法》译本竹简,为河滨加利福尼亚大学藏书
1972年6月7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000多枚。这批先秦古籍的发现,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新成果。
这批竹简的发现,证明现有《孙子兵法》源出孙武,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一个人专著,使《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否实有其人等国内外长期存在的疑案得到解决。特别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在被吴国聘为将军以前,曾经蛰伏20年之久。后,吴光即位,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当时,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目前认为《孙子》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作者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
《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