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7月11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明钞本马欢:《瀛涯胜览》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天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奖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晋升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有一天,明成祖问大臣袁忠彻:“我想让三宝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你看怎么样?”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眩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
埃德加斯诺,曾用中国名施乐,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05年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密苏里大学毕业后,在堪萨斯市星报报社工作。1928年到中国上海,1929-1930年任上海《密勒氏评论》助理编辑,并派任《芝加哥论坛报》驻华记者。此后还担任统一报业协会、《纽约太阳报》、伦敦《每日先驱报》等报的特派记者,在中国各地采访。1933-193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1936年访问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接见,后来写了《西行漫记》一书,向美国和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业绩。1941年返回美国。1942-1946年任《星期六晚邮报》记者,同时作为随军记者赴世界各地采访。1943-1952年任该报主编。1959年移居瑞士,1960、1964、1970年3次访问中国,写了大量介绍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道,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病逝。根据遗嘱,将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其著作有《远东战线》(1934)、《焦土》(1941)、《斯大林一定要和平》(1947)、《走向起点的旅程》(1958)、《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1962)、《今日的中国》(1963)、《华盛顿—东京—北京》(1969)、《漫长的革命》(1973)等。 刘天华(1894年-1932年),诗人刘半农之弟,音乐家刘北茂之兄,江苏江阴人,为中国近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对于传统中国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改革有很大的贡献。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及教育家,与人合作于江阴创立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天华自小受其父启发并就读于此一新学堂,因此接触到不少的西方新思想。天华自小即对音乐有颇浓厚的兴趣,在家乡的庙会及宗教音乐演出时,经常到场聆听,经由这些音乐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于当地的民间音乐,尤其在江浙流行的江南丝竹等有了不少的认识,也在这个时期,他对二胡有了最初的认为。小学毕业后,他进入常州中学就读,加入了学校的军乐队,学习了军号及长笛,这使其对于西洋音乐的一些观念如乐理、五线谱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州的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演出,成就不凡。后来并请到江南丝竹名家周少梅指导,刘天华向其学习二胡及琵琶等,其后又至南京向浦东派名家沈肇州学琵琶,再至河南学古琴。至此,天华才算比较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精致典雅的一面。 1922年,刘天华前往北京,至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教,结识了音乐家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在此期间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小提琴,得到了不错的成就,小提琴的学习,给予他对胡琴的改进十分大的启发,他又对西洋作曲方式,尤其西方和声学的进一步研习。在这时期,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他在家中组织了学习昆曲的组织,和北大、及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又学习三弦拉戏,并不时研究欣赏京剧,这些都对他以后的作曲有不小助益。 刘天华写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他在文中批评那些主张西乐一无可取以及完全轻视中国音乐的人,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应不能宥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他以音乐能否由作者“达意”、听者“感应”,因而能行之久远来评断中西音乐,而不以“古今”或“繁简”判断,由此看来,中西乐实应各有所长。虽然他对于中西乐同样有不错的评价,但他对于中国音乐仍有较深的喜爱,他曾力述国乐的优点,认为中国音乐声音纯正,为西乐所不及,此外,又认为中国人较能亲近自身的音乐,因此不能完全用西乐取代,这也是他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以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的重要原因。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者感动。如他提到胡琴的音乐时便说:“不论那种乐器那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视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但这些目的,必须是普及于大众的,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种让音乐及于平民的想法,实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有着相同的精神。除了表达感情思想及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之外,和当时许多人对音乐及的看法一样,他也主张音乐要能激励人心,以振国家民族,他希望一种“能唤醒一民族灵魂的音乐”,这种想法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如他所作的《光明行》这首胡琴曲便有这种激励人心的作用。刘天华对于音乐的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中以音乐为教化人民之方法,以及内心活动之外在表现等理念十分的相近,而与在西洋音乐中那种为艺术而艺术之想法有所不同,可说在对音乐的基本看法上,刘天华受传统音乐思想的影响较大。 刘天华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他在几篇文章中,对国乐改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其内容包括探查及保存故有好的及将失传的乐曲、曲谱及乐器,并访问仍在之音乐大师。其次,要改良记谱法、整理演奏法,编成有系统的书籍,对于乐器,则要组织乐器厂,研究改良乐器,以使国乐有良好的基础。再其次,介绍西乐为改进国乐之辅助,以创造新的艺术,再发行刊物及创设音乐学校以推广成果,再创设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创新中国音乐。 在各类中国音乐之中,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二胡音乐。在传统中国,二胡仅是民间戏曲及地方音乐的伴奏乐器,地位不高。但由于他对于乐器的改革、十首独奏曲的创作以及有系统的二胡教学法的建立,使得二胡音乐的内含有所增益,且成为能够独奏的乐器,使得中外人士对二胡看法有所改变,二胡也因此进入了高等音乐教育之中,从此在中国音乐中的重要性大为提升。刘天华虽然尚未能达成他的理想,“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但他实对于近现代国乐的发展开启了很好的道路。 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1898—1937),美国作曲家。初为流行歌曲作者。他吸取黑人舞曲和爵士乐的节奏、音调特点和风格来创作乐曲。代表作有《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以黑人生活为题材的歌剧《波吉与贝丝》。 7月11日和15日,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云南支部负责人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抗战结束后,李、闻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下达秘密指示,以“密报、密捕、密决”对“中共与民盟分子”下毒手。7月11日晚,李公朴偕夫人外出,归途中,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向他射击,李于12日清晨逝世。7月15日上午,闻一多不顾处境危险,赴云南大学至公堂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会上他拍案而起,公开揭露国民党血腥暴行,表示为争取民主,绝对不怕牺牲。当天下午,闻一多又出席《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举行的记者招待会,5时半左右,在西南联大教员宿舍附近被国民党特务用冲锋枪射杀身亡。昆明一城5日内两位著名民主人士惨遭枪杀,举国震惊。
李公朴,原籍江苏扬州。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1月26日生于镇江。
1924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读书。1925年加入国民党。次年参加北伐。1928年赴美国进雷德大学政治系学习,1930年冬回沪。“九.一八”事变后,致力于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曾与艾思奇等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和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执行委员。同年11月与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1938年11月与夫人张曼筠经成都赴延安,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些负责人。
次年6月率抗战建国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活动,于1940年出版《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1945年10月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后与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1946年2月重庆各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功的庆祝会,任大会主席团成员,遭国民党特务殴打。
闻一多,1S99年生,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学习美术、文学,并致力于诗歌创作。1925年回国。1928年加入新月社,任《新月》杂志编辑。曾先后在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等校任教。1932年后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其问,潜心古籍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学术研究中有较高成就。
193S年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 1960年7月11日,达荷美、尼日尔、上沃尔特和象牙海岸等四个西非国家同法国签署了脱离共同体成为主权国家的协定。这四国原系法国殖民地,属法属西非。1958年12月,四国分别成为法兰西共同体的“自治共和国”。协定签署后,四国分别于1960年8月1日、3日、7日、4日正式宣布独立。
1975年11月30日,达荷美改名为贝宁;1984年8月4日,上沃尔特改名为布基纳法索,意为“尊严的国家”;1986年1月1日,象牙海岸改名为科特迪瓦。 1962年7月11日,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从欧洲现场播出的电视,这个节目是法国与英国通过通讯卫星播送的。第一次播送的时间7时35分。当法国播放7分钟的节目,包括伊夫斯.蒙塔纳所唱的歌曲时,正值东方黎明破晓。设立在人造卫星最近轨道上的英国广播站,播出了测试方格和英国政府的贺词。
从通讯卫星上发射出去的电视信号,在缅因州的安多弗接受,天线重达384吨。横渡大西洋成功的电视播送,促使美国政府开始研究探索全球电视新领域中所出现的机会和问题。 天空实验室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航天站。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全长36米,最大直径6.7米,重约80吨。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每批3人,在站分别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进行了270多项研究实验,拍摄了18万张太阳活动的照片、4万多张地面照片,还进行了长期失重人体生理学试验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试验。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但是,由于80年代初社会上的流行观念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不合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这种看法在当时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并很快在这场争论中处于下锋。 1992年7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逝世,享年88岁。1982年6月17日,邓颖超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最后的要求:中共中央:我是1924年在天津成立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3月天津市党委决定我转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人总是要死的。对于我死后的处理,恳切要求党中央批准我以下的要求:1、遗体解剖后火化。2、骨灰不保留,撒掉,这是在1956年决定实行火葬后,我和周恩来同志约定的。3、不搞遗体告别。4、不开追悼会。5、公布我的这些要求,作为我已逝世的消息。因为我认为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作的工作和职务也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以上是1978年7月1日写的,此次重抄再增加以下两点:1、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2、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我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我无任何亲戚,唯一的一个远房侄子,他很本分,从未以我的关系提任何要求和照顾。以上两点,请一并予以公布。邓颖超1982年6月17日重写199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吉林日报》社记者王锐赚写的专稿《家规——访邓颖超同志唯一的侄子邓光弼一家》。文中说:邓颖超生前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到的远房侄子,就是邓光弼同志。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吉林省工商银行计划处。邓光弼同志1948年在吉林市参加革命,一直在银行系统工作了近40年,1982年患病,1987年离休。他们1950年结婚,现有二子四女都参加了工作。她说,老邓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老实。结婚后很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他有这门亲戚,后来还是我公公来,才点破了这层“谜”。几十年来虽然邓颖超同志以及她的秘书赵炜同志屡次来信问有什么困难,但邓光弼同志和他的全家人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其实这个家庭也和全国其他任何普通家庭一样,十年动乱中,他们也曾在艰难困苦中跋涉过。1969年至1979年,邓光弼同志先后被下放到青沟和左家“五七”干校。6个子女中有4名当过下乡知识青年,二女儿邓九萍在当时农安县榛柴公社集体户当了8年知青,两次抽人名额都被顶掉,是全户最后抽回来的一个。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光弼一家也从未向有关部门提起什么,因为子女们牢记父亲定下的家规——到外边一律不许说是邓颖超家的亲戚。几十年来,在这个家庭中,不但儿子女儿严格遵守着这条“家规”,就连他们的所有亲属都严守着这条“家规”。 1993年7月11日,英国爱丁堡的科学家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公鸡。这一科研成果为培育使生下的鸡蛋里含有极其贵重药物成分的母鸡创造了条件。
这只代号为LY8—1的转基因公鸡,是英国农业与食品研究委员会罗斯林动物生理学与遗传研究所的科学家培育出来的。他们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把外源基因植入公鸡体内,并让这只公鸡同携带有同一个外源基因的几只转基因母鸡进行交配。这样他们就获得128个鸡蛋,LY8—1鸡就是其中一个鸡蛋孵化出来的。
他们让转基因公鸡同许多母鸡交配就能得到转基因小鸡,这些小鸡长大后互相交配最后就能得到纯种转基因母鸡。英国科学家认为,这种基因重组技术也适用于把某些负责制造极其贵重药物成分的人体基因植入鸡体,使鸡蛋里含有这些成分,比如血友病患者所需要的凝血因子和用于疏通动脉血管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

历史上7月11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7月11日提供历史上7月11日是什么日子,7月11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7月11日星座
2025年7月11日是什么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