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9月2日在历史上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9月2日)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9月2日是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
1666年 伦敦大火
1853年 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出生
1856年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
1905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910年 著名诗人郭小川出生
1914年 日军在山东登陆
1931年 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
1937年 “奥运之父”顾拜旦病逝于日内瓦
1944年 日军进攻广西
1945年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 朝鲜三八线划分
1947年 里约热内卢条约签署
1954年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通过
1957年 小石城事件发生
1958年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1960年 哈瓦那宣言发表
1967年 “布痕瓦尔德的野兽”在狱中悬梁自尽
1975年 埃以签署西奈协议
1980年 国务院批准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6年 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 谈中苏、中美关系
1992年 中国物价改革闯关成功
1997年 中美洲国家决定建立中美洲联盟
1998年 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被撤职
2003年 黄菊会见美国财政部长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9月2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9月2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

    伦敦大火(GreatFireofLondon),发生于1666年9月2日-5日,是英国伦敦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灾,烧掉了许多建筑物,包括圣保罗大教堂。

    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凌晨1点左右,伦敦市普丁巷(PuddingLane)有一间面包铺失火。一阵大风将火焰很快吹过几条全是木屋的狭窄街道,然后又进入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些仓库里。大火延烧了整个城市,连续烧了4天,包括87间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间民房尽被焚毁,欧洲最大城市伦敦大约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后来起火点普丁巷附近立了一个纪念碑,高61.5米,共有311阶,顶端为火焰饰围绕的圆球,是英国天文学家和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SirChristopherWren)所设计,重建的工作由雷恩主导,54间教堂中有51间是他重新设计的,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

    在伦敦大火的前一年(1665年),欧洲爆发鼠疫流行,仅伦敦地区,死亡六万人以上。1665年的6月以来的3个月内,伦敦的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鼠疫由伦敦向外蔓延,英国王室逃出伦敦暂住牛津,市内的有钱人纷纷携家带口急忙出逃,有病人的住房都用红粉笔打上十字标记。伦敦不再有扰人的官司问题,因为法律界人士已全都移居乡下。1666年9月2日凌晨2点,一位布丁巷的面包师傅法里诺忘了关上烤面包的炉子,使得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布丁巷位于伦敦旧城拥挤地区的中心,也是附近的伊斯特奇普市场的垃圾堆放地,一般的老百姓都住在那里。一年前,国王查尔斯曾致函伦敦市长,敦促他实施严格的灯火管制。火灾发生时伦敦市长在凌晨就接到了失火通知,但他毫不在意,这一天是星期日,他没心情工作。到下午,大火已经烧到泰晤士河畔,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到了星期三整个伦敦已有1300间房屋被烧毁、87个教区的教堂被烧毁,300公亩的土地化为焦土。圣保罗大教堂被烧毁,连结古墓也遭殃,露出了像是木乃伊的尸首。

    伦敦大火只有8个人丧生火难,大多数市民有充裕的时间逃离灾区,是不幸中的大幸,伦敦的驿道上挤满了装载著各种家产的手推小车。而且伦敦大火彻底切断了自1665年以来伦敦的鼠疫问题,这场大火烧死了数量庞大的老鼠,地窖中的老鼠根本没有藏身之处。重建后的伦敦市以石头房子代替了原有木屋,个人卫生也得到改善,使得瘟疫不再爆发。日记名家塞缪尔.佩皮斯(SamuelPepys)忠实的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次瘟疫与大火的接连事件,“目睹瘟疫的惨状,心中极为不安,口中只好嚼嚼烟草,以避开细菌的侵袭。”;“我从床上爬起来,穿上睡衣,走到窗前观看,以为失火地点在最远处的马克基的后面,尔后又上床蒙头大睡。”

    大火之后重建伦敦的迫切要求强有力地拉动了内需,科学家出身的虎克这时成为一位建筑大师,伦敦大火后他担任测量员及伦敦市政检查官。1666年10月1日,建筑师雷恩爵士(SirChristopherWren)提出了全伦敦市灾后的修复方案,其中的圣保罗大教堂工程从1675年开始,直到1710年才告完工,共花费了75万英镑。他参与的建筑工程还包括皇家的肯辛顿宫、汉普顿宫、大火纪念柱、皇家交易所、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些工程使得英国的经济开始突飞猛进,笛福说过,如果没有那场大火,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经济不会有那么快的起色。
    1853年9月2日,奥斯特瓦尔德出生于俄国的拉脱维亚的里加。他自幼好学,对化学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常从药房里买回各种化学药品,做各式各样的玩具,有时做能喷三色火焰的烟火筒,有时做小巧玲珑的爆竹。1875年他毕业于多尔帕特大学,187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82年成为里加工业学院教授。自此,他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生涯。奥斯特瓦尔德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887—1906年,他担任莱比锡大学教授。他对瑞典化学家阿列纽斯弱电解质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有所发展。他还从很多方面研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命名氨氧化提取氧化氨的研究工作,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这一成就使他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化学家。由于他在物理化学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于19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但是,奥斯特瓦尔德在其一生的科学研究中,也曾有过两次严重的错误。一是他创立了“唯能论”,反对唯物论。他认为“能量”是万物的本源。他说:“为什么钟能走动呢?这因为他们每星期要给钟上一次发条。可是等这发条松了,钟也就不走了,而发条照旧还在钟里呀。可见不是发条,而是藏在发条里的另一种东西使钟走个不停,这就是能量。”他的这种“唯能量”的观点,受到许多著名化学家的激烈批评,使他无法继续在大学里任教,1906年他辞去莱比锡大学教授的职务,到近郊别墅过起了隐居生活。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由于军火生产逐渐不齐,德军一再挫败。德国皇家一再问计于奥斯特瓦尔德,他始终无动于衷,拒绝特殊的俸禄。后来德国的舆论界激励他:“生为日尔曼人,怎能眼看日耳曼民族被毁灭而不顾?”他迫不得已,提出用极易获得的氨来大量制造硝酸,藉以维持庞大的军火生产,使德军在战争末期又苟延残喘了一年多,铸成了他一生中的大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特瓦德更加不问世事,在山村中潜心养性,直至1932年逝世。
    1856年9月2日,北王韦昌辉奉天王诏,杀东王杨秀清。洪秀全是拜上帝会的创立人,也是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而杨秀清不仅从金田起义后,一直掌握着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而且利用代天父传言的特殊地位,分享了洪秀全在宗教上的最高发言权。定都天京之后,一方面由于洪秀全日益讲求帝仪制和沉溺于宗教迷信,潜居深宫,疏于朝政,使东王杨秀清原权力超过自己;另一方面,杨秀清居功自傲,大权独揽,挟制洪秀全,欺压同僚,树立自己的权势。洪秀全事实上已成为傀儡。因此,太平天国无论在宗教上,还是政治上、军事上,一个名义上的领袖之餐,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领袖。这种矛盾,在创业初期,被全国对敌以求生存的共同愿望所掩盖着。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西征取得辉煌胜利:接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天京外围的威胁已被解除。杨秀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权力欲恶性膨胀,急于废洪自立。8月22日,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洪秀全随即密诏在江西的韦昌辉、在湖北的石达开和镇江的秦日纲等速回。9月1日,韦昌辉带精兵3000赶回天京,在先已回京的秦日纲配合下,包围东王府。秦带随从杀死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4日,韦昌辉诱杀在天京的东王部下各级文武及其家属5000人。东王部属余众奋起反抗,双方展开血战,历时两个月。双方被杀者二三万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来的许多中上层干部死于这场自相惨杀的内乱之中。9月中旬石达开自武昌赶回天京,对韦昌辉的滥杀无辜表示不满。韦昌辉又起杀心,要杀害石达开。达开连夜逃出天京。韦昌辉将其留京家室全部杀死,并派秦日纲率兵追杀达开。达开至安庆,召集部众4万,起兵讨韦,并上书洪秀全,要韦昌辉首级,否则班师回京以清君侧。韦昌辉则围攻天王。洪秀全和朝内大将士认清了韦昌辉的真面目,诛韦昌辉。秦日纲领兵在外,洪秀全派兵押回处斩。长达两个多月的天京变乱(又称杨韦事变)才告平息。11月,天京军民石达开回朝佐政。天王赐他爵号(达开廉让未受)。石达开尽力扭转危局,但遭天王猜嫉。次年,达开被迫率部出走,离开了天京。天京事变这场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太平天国由盛到衰。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逝世。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顾拜旦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1875—1881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他在法国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者。其中有一位叫乔治德圣克莱,他是法国田径协会创建人(法国奥委会前身)。1892年,在纪念田协成立5周年的大会上,顾拜旦首次发出复兴奥运的号召,但无人响应。初次尝试失败了,顾拜旦开始新一轮不屈不挠的奋斗。他走遍法国,走访了欧美许多国家,每到一处,他总是用炽热的感情,美好的语言谈论复兴奥运,他“像一把火,消融着疑虑,点燃起热情”。1894年6月16日,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起草了开幕词,由他的同仁古塞尔伯爵宣读,致词说:“体育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这就是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将在何时、何地举办我们时代的奥运会呢?”古塞尔的发言一结束,大厅里就奏响《阿波罗颂》,曲子是两年前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废墟上发现的,神殿的墙上刻有《阿波罗颂》的音符,法国的两位作曲家根据这些音符复原了曲子。开幕词是个试探气球,值得庆幸的是,它没有遭到反对。6月23日是大会闭幕日,顾拜旦为之顽强奋斗多年、几经挫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来自欧美13个国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复兴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大会还选出了由15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任主席,顾拜旦担任秘书长。大会结束时,顾拜旦作了题目为《世界青年人的典礼》的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支柱”。1894年6月23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诞生日和奥运复兴日载入史册。顾拜旦后来在回忆录中写下了这一天的感受:“奥林匹亚的理想,已经穿过岁月的迷雾,重新向我们走来,用它那令人欣喜的希望之光,在20世纪来临之际照亮着我们”。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首届奥运会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文学家的优美笔调,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储教育和美学意义,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顾拜旦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了体育史上的名篇《体育颂》。后来,顾拜旦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考,写进《奥林匹克回忆录》这一巨著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一战后,奥林匹克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顾拜旦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在那里安详休眠。

    日本外相重光葵签署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了字。至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签字。
    1945年9月2日,根据盟国协议,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第一号指令中,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受理驻朝日军的投降事宜和对日开展军事活动的临时分界线,以北为驻朝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三八线南北地区。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南北地区先后成立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0月,苏联把三八线以北的行政权移交朝鲜人民,到12月苏军全部撤离。美军则继续驻扎三八线以南,拒不撤军,从而造成朝鲜国土和民族的分裂。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讯和人员物资的交流被切断。1950年6月,南北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发生军事冲突,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由此爆发。1953年7月,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
    1947年9月2日,美国与拉美18个国家共同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即“里约热内卢条约”。这一条约是美国自1947年初就已开始酝酿推动,自“杜鲁门主义”宣布后更进一步加紧筹划而促成的。它是在“查普特庇克议定书”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并且多了“冷战”的背景。这一条约最主要的条款是,规定“对任何一个美洲国家的进攻都将被视为对所有美洲国家的进攻”,因而缔约国有义务对直接受害国采取援助措施,并通过适当的机构采劝集体措施”。条约所列举的可能采取的行动包括使用武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条约援引了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区域性防御权利的条款,而这一条款恰好是美国方面为了使泛美体系合法化而倡议的。原来敦巴顿橡树园的议案中没有这一条款,而且规定“未经安理会授权,不得依区域安排或由区域机构采取执行行动”。“查普特庇克议定书”通过后,显然与此条款相冲突。因此在旧金山会议上,美国支持拉美国家反对这一规定。最后由范登堡提出一妥协方案,既承认安理会最高权威,又允许泛美体系发挥作用,最后即以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形式获得通过: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到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会员国因行使此项自卫权而采取之办法应立即向安全理事会报告,此项办法于任何方面不得影响该会员国按照本宪章随时采取其所认为必要行动之权责,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现在“里约”又反过来引用这一条款,其实都是美国一手操纵的。

    “里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在美国领衔下的集体防务条约,为以后“北约”等一系列防务集团开创了先例。它的适用范围也不仅限于拉美国家,本来美国提出的草案含糊其词,因多数拉美国家担心为美国在世界各地区的冲突承担义务,坚持划定了范围,即包括格陵兰、阿留申岛、百慕大等地区在内的大片西半球地区。另外,在“杜鲁门主义”之后,美洲国家发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也被列入外来侵略,这也是美国积极推动该条约的目的之一。
    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中央电视台、中央台或央视;英语:ChinaCentralTelevision,CCTV),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电视台,拥有全中国最大的电视广播网,也是中国官方最重要的宣传力量之一。

    该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开心辞典》、《幸运52》(已停播)、《非常6+1》、《实话实说》、《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收视率在中国同类节目中排名前列。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同一首歌》也拥有较大影响力。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在中国同行业排名第一。中国最大传媒集团。

    1958年5月1日,央视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注:但它并非现今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PAL-D制式彩色电视节目。1973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完全以PAL-D制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英文简称“CCTV”。1985年,央视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1988年3月15日,央视总部从广播大楼院内原址迁至玉渊潭畔“彩电中心”,且被允许播放商业广告。1996年,央视升格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
    哈瓦那宣言,是古巴人民的反帝宣言。1960年9月2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全国人民大会上通过。主要内容是:谴责美国对拉美的干涉;宣布拉美各国拥有争取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和基本人权等权利;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62年2月4日,在哈瓦那举行第二次全国人民大会,又通过了《第二个哈瓦那宣言》。主要论述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势和谴责美国对拉美人民的奴役、掠夺和武装侵略。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此后,美国为了排除苏联在中东的影响,致力于撮合埃及和以色列进行关于西奈半岛问题的和平谈判。

    1975年9月2日,埃及和以色列关于西奈的协议签字。这是继1974年1月埃以达成两国军队脱离接触协议之后,关于西奈问题的第二项协议。在协议中,双方都作出了让步。以色列将从西奈部分领土上撤走并放弃了结束战争状态的要求。埃及则同意对以色列的非军事物资开放苏伊士运河。

    埃以关于西奈问题的协议是美国在福特政府时期取得的为数不多的外交成就之一。它使埃及更加靠拢美国,增加了美国在中东外交舞台上作为“仲裁人”的地位,并进一步排斥了苏联在中东的影响。

    可是,西奈协议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不可能使中东冲突得到根本的缓和。事实上,协议签订后,双方的敌对宣传仍在继续。以色列同其他阿拉伯国家,尤其是那些比较激进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仍高度敌对。以色列不愿放弃它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根本立场并没有改变。苏联也不会放弃它利用机会插手中东事务的企图,中东形势依然是严峻的,美国的中东政策要取得真正的成功仍然困难重重,步履艰难。


历史上9月2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9月2日提供历史上9月2日是什么日子,9月2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9月2日星座

2025年9月2日是什么日子

欢迎搜索"日历屋"进入本站

黄道吉日吉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