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为472.7万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中国周边的边缘海,面积分别为7.7、38、77、350万平方千米。加上台湾东部的200海里以内的近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中国周边的近海并不全归中国管辖。黄海要与朝鲜、韩国划界,东海要与日本划界,南海要与更多的国家划界。
内水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面积。在海洋法学上内海与内水同义。渤海既是自然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海,也是海洋法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海。
专属经济区指沿海国在其领海以外邻接其领海的海域所设立的一种专属管辖区。在此区域内沿海国为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的自然资源的目的,拥有主权权利。
据测算,中国管辖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加起来的海洋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但其中部分还与邻国存有争议。
导语:据外媒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地中海较温暖海域发现食骨蠕虫,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食骨蠕虫好像“吸血鬼”般令人毛骨悚然,它们以新鲜海洋生物骨骼为食,摄取骨骼上的脂质。海洋生物尸肉也是它们的喜爱食物,此前科学家仅在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冰洋发现过。这是第一次在地中海海域发现。
科学家知道一种“僵尸蠕虫”是以海洋动物尸体骨骼,但在此之前我们仅知道它们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处。
僵尸蠕虫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多年以来,科学家知道一种“僵尸蠕虫”是以海洋动物尸体骨骼,但在此之前我们仅知道它们生活在寒冷的海洋深处。目前,科学家首次在地中海温暖海域发现一种未知食骨僵尸蠕虫。同时,研究人员期望发现更多潜伏在温暖海域的未知物种。
食骨蠕虫的学名是Osedax,拉丁语的意思是“食骨生物”,它们主要以海洋生物新鲜尸肉和骨骼上的脂质为食。之前仅对6种食骨蠕虫进行了描述,但实际上当前已发现25种食骨蠕虫。据悉,科学家首次描述食骨蠕虫是11年前,当它们还是幼虫时就寻求新的尸体骨骼,一旦发现便开始吞食。
食骨蠕虫以海洋生物尸肉骨骼为食
显微等级的幼虫从母体分离出来,它们将寻求新的栖息环境,食骨蠕虫会以任何海洋脊椎动物骨骼为食,其中包括:哺乳动物、鱼类或者爬行生物。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塞尔吉-塔博达(Sergi Taboada)博士发现这一新物种食骨蠕虫,他和同事在西班牙布拉内斯海域发现它的踪迹,这是首次在地中海较温暖海域发现食骨蠕虫。此前科学家仅在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冰洋发现过。
科学家首次在地中海温暖海域发现一种未知食骨僵尸蠕虫。
塔博达指出,食骨蠕虫生存的唯一条件是食用新鲜骨骼,意味着这些骨骼的有机物质必须完整,一旦它们发现骨骼便栖息下来,直接获取骨骼上的有机物质,同时与共生细菌生活在一起。
塔博达表示,食骨蠕虫通常生活的海域温度较低,在-1 至15°C之间,然而在地中海浅层深海域(大约50米以内)温度在11.8-22.2°C之间,最新发现的这种食骨蠕虫仍能幸存下来。食骨蠕虫吞食的脂质通常包括脂肪、蜡质、固醇类分子以及溶脂维生素。当海水变暖,脂质分解速度将更快,食骨蠕虫享用食物的时间会缩短。当海洋脊椎动物尸体沉入地中海海床,这些食骨蠕虫快速分解骨骼,消化骨骼中的有机营养物质。
猜你感兴趣
已灭绝的大型帝鳄:恐龙见了都胆颤心惊!
考古发现稀奇物种:1.6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的“吸血鬼”
树懒为什么这么慢 练就生存技能躲避天敌?
讯 2016年4月5日,深圳,一名游客在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溪涌度假村海域拍摄荧光海域。
2016年清明节期间,深圳大鹏湾和大亚湾出现夜光藻赤潮,白天海水呈桔红色,晚上海水受刺激时,海水呈蓝荧光色,或块状,或带状。海边村民表示,这种情况以前见过。不过这次恰逢节假日,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
深圳海域现荧光海
深圳海域现荧光海
深圳海域现荧光海
海域现荧光海形成的原因
夜光藻属深圳海域常见藻类据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检测中心专家介绍,海边奇特蓝光美景,实则是夜光藻赤潮。大鹏湾海域赤潮带位于溪涌至下沙附近海域,赤潮呈带状不连续分布。大亚湾海域赤潮带位于较场尾至桔钓沙附近海域,赤潮呈零星分布。赤潮海域海水呈桔红色,有黏稠感,夜晚海水受刺激时,会出现蓝色荧光。
夜光藻属深圳海域常见藻类,无毒。“荧光海”曾多次在深圳海域出现。只不过,这次恰逢节假日,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荧光海”梦幻归梦幻,专家建议市民观赏时,尽量避免身体直接接触赤潮海水
赤潮的颜色是以红色为主,但有时海水也是会有黄色、绿色、褐色等不同颜色。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哪里?赤潮多出现的海域是在哪?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哪里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中、低纬近海。这是因为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水温较高,风力较小的海区,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
在很多沿海的国家和地区,赤潮的发生都很频繁,其中自然也包括我国。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很多,主要有原甲藻、夜光藻等等。
赤潮分有毒和无毒赤潮,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
赤潮不一定就是红色的,还可能把海水“变”成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等。
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是什么
赤潮的防范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海边的群众在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变色、养殖生物大量异常死亡时,应及时向海洋与渔业部门反映。海洋与渔业部门将立即派出监测人员赴现场取样监测,判定是否发生赤潮。如发生赤潮,将发布赤潮信息,并采取措施应对。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是什么?请看以下详细介绍。
沿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后盐度下降,气温、水温、气压升高,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这就是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
赤潮的判断依据暂时可分为两类:
1、表观判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
2、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赤潮发生的主要危害:
1、赤潮生物释放毒素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可引起海洋鱼、虾、贝等生物死亡,或使毒素富集在海产品中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如果消费者误食一只鲜干贝就可能马上中毒,轻者四肢麻木、呕吐和昏迷,重者会休克死亡。现在知道,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有63种,最多的有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3种及原生动物1种,统称为赤潮生物。
2、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粘物赤潮生物分泌的粘物妨碍海洋生物的进食和呼吸,重者会窒息死亡。
3、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赤潮生物暴发时,造成水体溶解氧减少,使海洋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赤潮生物暴发时,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中的植物生存、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食物,使它们缺食而死。
赤潮发生的治理措施 :
1、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者喷洒絮凝剂,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机械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并集中杀死。
3、建隔离带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起来,避免扩散后污染其他海域。
渤海的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黄海的海域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东海的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南海的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中国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
渤海是我国最北端的海域,被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环绕,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海水平均深度约18米。黄海位于我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海水平均深度约44米。
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以及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之间,是一个比较开阔的边缘海,海水平均深度约370米。
南海位于中国南部,南海海域辽阔,海水平均深度约1212米,最深达到5559米。南海又叫南中国海,是中国最大的外海。南海的面积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
讯 近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北海道周边的海域上惊现直径长达30公里的巨大流冰漩涡,该画面全景需要通过飞机或是卫星航拍才能够看清全貌。场景画面相当惊人。经过专家观察研究,这个现象称为“流冰大漩涡”,是由于万千小碎冰的随着海流漩涡漂移所形成的。画面上白色的圆圈重叠散布在深蓝海面上相当壮观。
“流冰大回旋”直径长达30公里,观测地点位于知床半岛以北约30公里的鄂霍次克海。
日本专家表示,“流冰大漩涡”的形成需要具备多种自然条件,不仅需要有圆形海流来推动,还不能有大型冰块扰动水流。还说明,往往这样的壮观景象1年也看不到几次,是相当罕见的一个场景。
★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东为堪察加半岛,东南为千岛群岛,南为北海道岛,西、北为西伯利亚,西南为库页岛。在鞑靼海峡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当地最著名的景观为冬季在海面出现的浮冰。海水由大陆排放的水、雨水、从太平洋穿过千岛群岛的无数海峡西流之水,以及从日本海经过拉佩鲁兹海峡北流之水组成。温带季风气候。
你可能想知道:日本游客全裸下海 “中国游客”莫名躺枪遭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