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节中有一段元春回到贾家之后,掌事太监说,“时已丑时三刻,请驾回銮”。那么丑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呢?来一起看看吧!
丑时三刻是几点
“丑时三刻”是指“早上一点起到三半”这段时间。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一刻是十五分钟,所以“丑时三刻”大约是凌晨一点四十五分左右。
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占两个小时,每一刻是十五分钟丑时三刻就是丑时再加三刻,也就是1:45了。
丑时指的是凌晨1点到凌晨2点59分。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今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以半夜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十二时辰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