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琴品、琴码、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琴品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1949年以后,阮咸类乐器经过改良,发展成阮族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乐团被用于替代柳琴作为高音弹拨乐器,中阮和大阮为各民乐团常用中低音弹拨乐器。
阮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木管乐器有萨克斯、长笛、短笛、排萧、单簧管、双簧管、低音管。木管乐器是管弦乐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在管弦乐团中只有一只时,“一管编制”,也就是室内管弦乐。木管乐器有两支时,就被称为“二管编制”。这是管弦乐团的标准编制,也有人俗称它为“勃拉姆斯编制”。
当木管乐器各有三支时,便是“三管编制”。长笛之外还有短笛,双簧管之外还有英国管,单簧管之外还有低音单簧管,低音管以外还加上倍低音管。
木管乐器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可以吹出空气的中空管子。木管乐器的得名是由于它们起初都是木制的,但是现在许多木管乐器也用金属和塑料制造。
木管乐器的历史很久远,大致上古代人类在动物的腿骨上打洞制造出来的原始笛子就是木管乐器的祖先。现代木管乐器是从各国民间音乐中使用的类似芦笛、笛和箫之类的乐器发展而来。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已经诞生了1300余年,是我国蒙古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马头琴,因前琴杆上的马头装饰而得名。从前一族人思念他逝去的马儿,先是把其腿骨做成琴柱,二把头骨做成琴筒,最后又用末毛做成弓弦,制成二弦琴,又以小马的样子镌刻了个马头安在手柄的最上头,以此得名。
马头琴简介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
马头琴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
马头琴最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象脚鼓是傣族的乐器。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传统乐器,据说,傣族中德高望重之辈过世后,象脚鼓是要作为特殊祭品随之入葬的。傣族人民对象脚鼓是十分敬重的,每逢傣族盛大节庆,人们都要请出象脚鼓,给鼓身穿上缀满装饰的五彩鼓衣,并在鼓尾插上孔雀尾羽,一边敲鼓,一边跳起“嘎光”。
象脚鼓又叫光亚,或称光吞,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
象脚鼓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众所周知,《梅花三弄》是一首比较知名的歌曲,此曲通过梅花的洁白和耐寒的特征,来歌颂有高尚节操的人。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梅花三弄是什么乐器演奏?梅花三弄是哪种乐器演奏?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梅花三弄是什么乐器演奏
梅花三弄用古琴,古筝,箫,曲笛都可以演奏。《梅花三弄》最早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现在有很多乐器都可以对其进行改编,例如钢琴。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记载,《梅花三弄》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梅花三弄》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十小段。其中前六段是第一大部分,剩下的四段是第二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采用循环体形式,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而第二大部分与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旋律跌宕起伏、急促的节奏,节拍上的不稳定,都表现了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的坚毅画面。
第二部分的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仿佛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
《梅花三弄》典故出处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黑管又称为单簧管或克拉管,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黑管产生在十七世纪末叶,起源于古希腊,于十九世纪末叶传入中国。其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黑管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由五节可装拆的管体组成,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因为气柱系闭管原理,所以管长只等于其他木管的一半。现在普遍使用的黑管有降B调和A调两种调性,都当作移调乐器。
单簧管在国内被人们习惯地成为“黑管”,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则称其为“竖笛”,英语Clarinet译音为“克拉林奈”,意大利语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国际上统称为“克拉尔奈特”。这种乐器使用一枚簧片使乐器发音,为西洋木管乐器之一,产生在十七世纪末叶,起源于古希腊,于十九世纪末叶传入中国。
在挑选黑管时,需要对乐器的质量作一些基本检查。建议找一位对黑管比较了解的朋友帮助你选择,如果需要自己检查,那么主要看看一下几个方面:
1、外观是否亮丽,有没有刮伤、键子光泽是否匀称;
2、组装后各段是否衔接紧密;
3、按键按下后是否完全闭合,没有缝隙;
4、按键连动是否柔顺,没有杂音;
5、按键螺丝有没有松动迹象;
6、乐器盒里面的物品是否符合说明书上的项目(通常除了乐器本身还有通管布,一到两块哨片,哨片卡子,笛头盖,部分黑管配送接口软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