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风俗习惯

2021/6/7 10:36:32
万年历日历:风俗习惯知识
风俗习惯知识
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不吃猪,驴,马等四蹄不反刍动物;不吃乌鸦、秃鹫等食腐类动物;不吃自死的动物;不吃非颂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不吃动物的血;回族会在斋月封斋;回族认为死亡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回族反对厚葬,亡人下葬不使用棺椁。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古尔邦节风俗习惯

对于非穆斯林来说,这个群体有些神秘,他们庆祝的古尔邦节也是带着神秘的色彩。其实古尔邦节除了带有浓重的伊斯兰教色彩,和我们普通的节日一样,他们也有过古尔邦节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尔邦节风俗习惯的相关介绍。

节日拂晓人们起床沐浴,燃香。然后衣冠严整地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去时还在沿途诵经赞主。穆斯林们齐集清真寺后,由阿匐或教长率领步入礼拜大殿,会礼时面向圣地麦加方向鞠躬、叩拜,阿匐宣讲“瓦尔兹”(教义),最后,大家相互拜会道萨拉姆。

进行宰牲仪式,凡家境好一点的都要宰一只羊,有的还宰牛或骆驼。所宰牲畜必须头角端正、体窍完整、健壮,没有任何缺陷。经挑选的宰牲若是幼畜,羊羔一般须满二岁,牛犊、骆驼羔一般须满三岁。宰牲时其主人必须在场,并由阿訇念“清真言”。所宰之肉分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亲友邻居,招待客人;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结束后,开始访亲问友,馈赠油香,主人按照传统礼节,摆出宴席,同食牛羊肉、糕点和瓜果等。

唱诵赞词:念“太克比热”(至大词)

从“阿拉法日”伊历12月9日的晨礼后开始,到12月13日的晡礼后为止,在每番主命拜后念大赞词三遍:

译音:安拉乎艾克拜尔, 安拉乎艾克拜尔,俩一俩海,应烂拉乎,万拉乎艾克拜尔, 安拉乎艾克拜尔,我林俩黑了哈木都。真主至大!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至大!真主至大!万赞归主!!!

古尔邦节是什么节日

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又称“大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历每年的12月10日,麦加朝圣过后。据古兰经记载,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 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伊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让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伊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所有信伊斯兰教(安拉)的人们的传统节日之一。(《阿拉伯语词典》)

回族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一般在“开斋节”过后的第七十天(即回历的12月10日)举行,是信牵伊斯兰教的回族的传统节日。中国的回族也把“古尔邦节”叫作“忠孝节”。

节日的早晨,人们都穿戴整齐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由阿訇带领,面向圣地麦加方向鞠躬叩拜。阿旬宣讲有关经文,大家互道“色俩目”。节日里除了参加会礼和炸油香等外,还要宰牛和宰羊等,制作精美的食品。大家还可走亲访友和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节日的欢乐气氛很是浓厚。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

“库尔班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古尔邦节”,就是“宰牲节”。

维吾尔族对“库尔班节”非常重视,节口期间都要宰羊献牲;成年男子要洗大净,并去清真寺内会礼;人们穿戴一新,互相登门拜贺,互相馈赠礼品;制作炸油香、炸傲子等节日的美味佳看;节日期问,从清晨至黄昏,各大礼拜寺的拱门顶上,陨呐声、手鼓声响声不绝。三日之内,城镇和乡村分别举行歌舞、赛马等娱乐活动,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非洲人的风俗习惯

非洲人的风俗习惯:1、非洲人经常用当地的野味食品招待客人;2、非洲很多地方,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用手抓饭吃;3、非洲人见到外国客人,总是显得彬彬有礼。非洲人一般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尼格罗人种居民,由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居民当多为黑皮肤,所以非洲人常用来指代黑人。

非洲是人类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大洲,自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中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后,世界考古学界提供了大量的物证,表明非洲尤其是东非和南非,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

非洲最主要的居民是尼格罗民族,即平时所说的黑人,但黑人也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两大黑人支系分别为苏丹尼格罗人和班图尼格罗人。

苏丹尼格罗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两河一湖地区,即尼日尔河-乍得湖-尼罗河中上游,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埃塞俄比亚高原西侧。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含闪语系的乍得语族。


白露节气的风俗活动

导语:白露时节,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变得凉快,真正的秋天缓缓到来。一般这个时候,我国很多地区的秋色开始逐渐显现,尤其农民迎来收获的最佳时节。你可以看到农田里农民忙碌的身影。那么,你知道白露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白露各地风俗习惯大汇总。

白露节气的风俗活动

白露习俗活动

祭禹王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但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过白露节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白露茶

喝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酿白露米酒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白露米酒的酿造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装坛待喝。如制程酒,须掺入适量糁子水(糁子加水熬制) ,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埋藏几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酒店里还有自酿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白露风俗

为小孩补露祛病

有些地方过白露,还有一个专为小孩补露祛病的习俗。

如果小孩子患有哮喘、尿床等疾病,白露这天,家人会宰杀鸡、鸭,煮熟后盛入碗中,让这个孩子端到岔路口去吃。吃完后,将空碗放在一条路上,孩子则从另一条路回家。过一会后家人再去收回碗筷。

据说,这是因为白露的“露“和“路”谐音,白露日将孩子吃饭的饭碗放到另一条路上,意味着将哮喘、尿床等疾病,借着白露日,从此远离孩子。

食用白色食材补身

白露时节,暑热已去,人们的胃口逐渐变好;而且为了应对随后将至的冬季寒冷,就开始补身了

相传,为了与“白露”字面上的“白”对应,一些地方在白露这天食用“十样白”。

所谓“十样白”,指的是十种带“白”字的食材,诸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也有的地方食用的是“三样白”,与此类似。据说,食后可以滋补身体,去除风气。

白露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着一只木雕的白虎,时时处处不忘敬奉。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等,菜肴以酸辣为主。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等。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丧葬方面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如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等。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021年元宵节即将到来,少不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流传至今,元宵节还保留着哪些风俗习惯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主要有哪些风俗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逐鼠、送孩儿灯、祭门户、迎紫姑等风俗习惯。其中,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