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的诗

2021/6/7 10:36:33
万年历日历:的诗知识
的诗知识
中秋节最经典的诗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最经典的诗句你知道几首呢?

中秋节最经典的诗句

《阳关曲中秋作》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其一】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澹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


描写白露节气的诗句

白露节气一到,说明天气基本结束了夏天的闷热,天气开始渐渐转凉。我国有许多跟白露节气相关的诗,那么,大家知道描写白露节气的诗句是什么?形容白露节气的古诗有哪些?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描写白露节气的诗句

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2、《玉阶怨》

唐代: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作品没有声嘶力竭之弊,却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含思婉转,余韵如缕。

3、《灞上秋居》

唐代: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白露吃哪3“白”

1、白露茶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不管是制作、品茶都有不同的讲究,而茶叶在不同季节的口感各有不同,在南京人看来,白露节气时少不了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了夏季的烈日考验后,白露刚好是最好的生长期。

相比春茶的细嫩鲜美,白露茶可不是那么不经泡,同时它也没有夏茶的苦涩口感,反而经过了岁月的春夏的锤炼后有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喝茶要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叶营养丰富,口感醇香,让人回味无穷,因此不少人喜欢在白露时喝茶。

2、白露米酒

在江浙一带一直有酿造白露米酒的习惯,此酒用上高粱、糯米等谷物进行酿造,通常白酒和粮食糟酒以1:3的比例混合,然后将其密封起来,待到数年后再将其取出来饮用,此时米酒喝起来清香扑鼻,且带有甜味,因而有白露米酒的说法。

过去,人们都会在白露前后酿造米酒,从而作为今后节日或接待客人时饮用。当然,酿造的米酒通常会在白露时打开,从而更为应景。

3、吃龙眼

龙眼作为一种甘甜多汁、可口美味的果实,每年的7-8月份时就会进入上市期,而白露时节时龙眼个头大,汁水多,吃起来可口美味,而在白露时不少人都会以其为食。

民间认为,白露这天吃龙眼可以大补,等同于吃上一只鸡,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比较夸张。但龙眼确实有护肤、养血、益气等效果。当然,在浙江地区也有吃乌骨白毛鸡的讲究,还有地方有“十样白”的说法,也就是带“白”的药草。


关于小满的诗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特定表达季节的节气。我们依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古人也是如此,我们喜欢在节气期间发朋友圈祝福语,古人则喜欢作诗作词,那么关于小满的诗有哪些呢?以下是整理的小满节气的古诗大全,快点来瞧瞧吧。

1、小满

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未满充足水,要张酷热天。

三农收种管,四月雨来寒。

节令河腾浪,天然物阜年。

2、七律小满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

稻田追粪催分孽,绵羊剪绒防冷风。

油菜收割荚角子,蚜虫防治麦杆蝇。

联合机械查修备,待战农忙暂放松。

3、五律小满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园中桑树壮,棚里菜瓜甜。

雨下雷声震,莺歌情语传。

旱灾能缓解,百姓盼丰年。

4、西江月小满

入夏迎来小满,林中小鸟欣欢。

池莲青翠柳含烟。

垄间麦穗饱,院里石榴妍。

气温渐升雷雨降,水塘蛙叫声喧。

中耕除草在农田。

勤劳流热汗,努力获丰年。

5、五律.小满

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

送走三春雪,迎来五月天。

江南频落雨,塞北屡经寒。

节令轮流去,黎民望瑞年。

6、缫车(宋 邵定)

缫作缫车急急作,东家煮茧玉满镬,西家卷丝雪满籰。

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夏叶食多银瓮薄,待得女缫渠已着。

懒归儿,听禽言,一步落人后,百步输人先。

秋风寒,衣衫单。

7、晨征(宋 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8、缫车(宋 邵定)

缫作缫车急急作,东家煮茧玉满镬,西家卷丝雪满籰。

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夏叶食多银瓮薄,待得女缫渠已着。

懒归儿,听禽言,一步落人后,百步输人先。

秋风寒,衣衫单。

9、晨征(宋 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小满节气介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端午节的诗加诗意

端午节在中国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为了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关端午节的诗词。在这些诗词中有很多著名诗人的经典著作。今天我们整理了端午节的诗加诗意送给大家,下面就是端午节的诗词赏析,如果你喜欢就赶紧过来看看端午节的古诗词吧!

端午节的诗加诗意 端午节的诗词赏析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唐代时,划龙舟十分盛行,唐代的许多皇帝曾亲自观看龙舟竞赛。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节时写的一首诗词。此时已是仲夏,盐梅佐酒,与众人共饮。祝百姓们越来越好,众大臣共同辅佐创造昌明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这么忠贞不二,那么后世子孙一定会福泽绵延。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乙卯重五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看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这一年端阳节,友人邀请欧阳修去做客,席上,欧阳修作了这首词。该词的上片描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营造了端午节喜悦的情绪,下片描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雄黄酒驱邪的场景。全词反映出词人过节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端午节的简介

端午节是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端、初”同义,“午、五”相通,“端午”就是“初五”。

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辟邪驱恶,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但是我国代代相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正像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受难。


大雪的诗句

大雪是24节气中的21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所以很多地方都会下雪了,人们更多的是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大雪纷飞甚是好看,所以古代诗人对大雪纷飞也是写出了很多关于大雪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 大雪 》

【宋】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大雪书怀》

【宋】范成大

天将奇赏发清欢,畴昔登临插羽翰。

梅下寻诗骑马滑,松梢索酒倚楼寒。

闭门老子愁无赖,返棹归来兴已阑。

聊掬玉尘添石鼎,自煎鱼眼破龙团。

《晚望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月是小春春未生,节名大雪雪何曾。

夕阳不管西山暗,只照东山八九棱。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唐】杜荀鹤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送棋僧惟照》

【宋】文同

学成九章开方诀,诵得一行乘除诗。

自然天性晓绝艺,可敌国手应吾师。

窗前横榻拥炉处,门外大雪压屋时。

独翻旧局辨错着,冷笑古人心许谁?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唐】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雪》

【唐】李峤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听雪》

【宋】朱继芳

瓦沟初瑟瑟,隐几坐虚白。

良久却无声,门前深几尺。


关于中元节的诗句

导语:中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所以自古就有这么一个节日。在古代,每当该节日到来之际,古人也会缅怀和思念死去的亲人,情绪上来之后,就会写下相关的古诗词。所以,现在我们能读到很多关于中元节的诗句。那么,你知道哪些中元节古诗呢?下面就一起来中元节古诗词欣赏10首吧。

关于中元节的诗句

中元节古诗

《中元节有感》

郭之奇〔明代〕

钹鼓哓哓化楮衣,人心泉意两凄其。雨后风前云树色,晨昏几作晦明吹。

朝团碧叶幽光渺,夜结青燐暗影窥。虫沙何日非人变,猿鹤千年动我思。

布奠倾觞谁氏子,涓涓哭望想天涯。尚有精魂殊地隔,其殁其存家未知。

始知病死何须哭,死而得祭何足悲。君看南北纷纷者,人鬼推迁尽易居。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陈去病〔清代〕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七月十五夜登海上最高楼看月》

陈曾寿〔清代〕

弹指虚空不夜城,市烟海气漫纵横。更无灯火阑珊处,却与何人共月明。

《七月十五夜对保安对月二首其一》

邓林〔宋代〕

万里关山月,看看四度圆。多情照孤寂,无酒对婵娟。

在处鸣砧杵,谁家度管弦。城南多思妇,此际未成眠。

七月十五中元节古诗

《七月十五夜看月》

李群玉〔唐代〕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七月十五夜太湖看月》

谢肃〔明代〕

震泽早秋秋月明,老夫此夜颇关情。三千馀里出闽海,七十二峰看洞庭。

滉漾金波浮大地,淋漓元气湿青冥。茫然错料鸱夷子,倒载西施一舸行。

《七月十五日城中晚归》

沈周〔明代〕

晚郭归舟急若何,市尘犹恐累渔蓑。

到家觉得曾风雨,两树芭蕉破叶多。

中元节诗句

《七月十五日夜显仁寺东轩对月》

郝俣〔金朝〕

野迥云归尽,山高月上迟。暗萤依露草,惊鹊绕风枝。

素影随波远,新凉与酒宜。中秋更有味,试为卜归期。

《七月十五夜云心邀泛北湖》

萧立之〔宋代〕

凉透秋衣不忍眠,更何处觅蕊珠仙。水光夜气无三伏,人影花阴共一船。

菱藻有香风四合,地天无际月双圆。碧筒剩对青山吸,此乐人间几百年。

《七月十五日书》

方回 〔元代〕

家贫难办素食,事忙不及草书。

今日果然如此,古人可信非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