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是广州的别称。广州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此等别名来自于五羊传说。相传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简称为“穗”。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是广州市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内若干地名与许多本土品牌名称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唿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现今“五羊”、“羊城”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代称。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先民拓殖岭南的历史。
有关五羊传说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晋代裴渊的《广州记》(一说晋代顾微,两人着作均已亡佚,但他书多有征引)。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成书的《太平御览》中引用《广州记》中的描述:“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茎于楚庭,于是图其像。广州则楚分野,故因图像其瑞焉。”同时还引述唐人《郡国志》:“广州,吴孙皓时以滕脩为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来,迎而去。今州厅事梁上画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
唐代以降,“五羊”、“羊城”逐渐成为古时广州城的代称,可见传说在当时的影响。据唐代传奇故事中描述,唐代广州城隍庙已经祭祀五羊。最早可能在南汉时期已经在传说中五仙降临之地筑有五仙观,祭祀五仙。北宋政和三年经略使张励在一次重修五仙观时所撰的《广州重修五仙祠记》中完整地记载了五羊传说,并说明五仙观是广州人为了供奉五仙而在其降临之地修建的。
现代羊城八景是指天河飘绢、云山叠翠、古祠留芳、越秀新晖、珠水夜韵、黄花皓月、莲峰观海、五环晨曦这八个景点。在距今1062年的宋代,“羊城八景”的评选便已开始,此后成为传统,沿袭至今。宋代的羊城八景分别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间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天河飘绢简介
天河飘绢是指中信大厦和车站瀑布这两个景点。中信大厦曾经是广州第一高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车站瀑布是被称为“广州黄果树”的东站水景瀑布。
云山叠翠简介
云山叠翠是指白云山风景区。白云山在广州城北15公里,由30多座山峰组成,面积28平方公里。白云山是五岭中之大庾岭的余脉,屹立于珠江三角洲,素称“岭南第一名山”、“羊城第一秀”。最终广州人从30个候选景点中,精中选精,最后经历时一年的多次反复论证,终于使优中更优者脱颖而出,选出2002年版羊城八景。
古祠留芳简介
“古祠留芳”是指陈家祠。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位于中山七路。顾名思义,它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的族祠和书院,该祠筹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落成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导语:实际上,我国每座城市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名称之外,还有别的称呼,甚至别称还不止一两个。例如,重庆别称有山城、雾都,上海别称魔都,还有昆明又叫春城等等。那么,你知道羊城是我国哪个城市的别称吗?到底被称为羊城的城市是那个呢?一起来了解。
羊城是我国哪个城市的别称
广州羊城
广州。羊城别名来自于五羊传说。相传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简称为“穗”。”除了羊城,广州的别名还有五羊城、穗城此等。
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濒临南海的珠江溺谷湾内(今广州)曾连年灾荒,农业歉收,百姓生活穷苦。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仙人们把优良的稻穗赠给了广州先民,并祝愿此地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了山坡上。从此,承仙之愿,珠江溺谷湾稻穗飘香,年年丰收,历经世代变迁而成为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穗城”“羊城”名称的由来。
五羊石像五仙降临的传说颇多,各种传说中五仙降临的情形都相差无几,只是年代与途经的地点细节不一。史载传说有三。一说是周夷王八年(前878);一说是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的时候,即战国周显王时期(前368~前321);一说是晋朝广州刺史滕修还未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滕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示祥瑞,并称广州为“五仙城”。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距今广州城约120里的北部山区花都梯面百丈山有位仙人化名杨石,他赶着五只肥羊一路风餐露宿来到白云山山麓的五仙桥,并遇见了送稻穗来“楚庭”解救饥民的五仙。于是,五仙就骑着五只羊一起离开白云山,经麓湖坡(今麓湖公园)进入黄花岗,不觉到了越秀山脚下,“五羊”于是在越秀山半坡上停驻落户。
广州历史:
广州历史
秦朝,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在秦末汉初与唐末,广州曾经两次出现过割据的小国,秦末期为南越国,赵佗(秦的南海尉)自立为南越王,广州成为南越王都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11年)。唐代末期刘岩(又名刘龚)据广州称帝, 国号南汉(公元917年至971年)以广州作都城(当时称兴王府)。广州地区自秦代(公元前214年)定为南海郡开始,历代以来它的行政管辖地区,最小的范围也据有现广东省的中部与北部,最大的范围包括现广东、广西的大部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 当时南海郡尉任嚣在现中山四路旧仓巷附近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广州为郡治所在地。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后赵佗续任南海郡尉。秦朝为了巩固在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居五十万居民到岭南。秦末汉初时,赵佗自立为南越武帝,并把管辖范围扩展到雷洲半岛与广西、桂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
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郡(后缩为七郡),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围缩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广西梧州,广州城曾一度较前衰落。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公元216年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梧州迁回广州,公元226年并将交州改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汉代广州地区行政范围面积约10.5万平方千米。
广州
晋代,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比汉代有所缩小, 已将东部梅县、潮汕、惠阳等地区分出;晋代南海郡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南、北朝与隋代,广州仍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围略有变化。
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 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唐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 号称南汉国,广州为兴王府,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 以模仿帝都长安。
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广州行政区域范围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元、明、清各朝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元代),广州府(明、清时),均为省治地(元代广东省称广东道, 明代称广东布政司,清称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虽有变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广州府行政区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
解放前, 国民党统治时,广州定为市,仍为省会所在地。广州市行政区域范围较前各历史时期大为缩少。 南至河南全岛与芳村,东至车陂,北至白灰场,面积为248平方千米。解放后,广州曾一度划为直辖市,1954年全国行政区域调整时改为省辖市。 由于生产与城市发展,广州行政区域经过多次扩展,现广州市辖区面积达7434.4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