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者实际上有争议,部分人认为是我国西汉时期众多劳动人民一起发明了造纸术,另有说法是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历史上蔡伦对于造纸术的贡献就是通过对工艺进行改进、统一,从而使得造纸的过程变的简便,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发明家。
造纸术简介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造纸术,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圆周率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数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演算得出的。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圆周率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读作pài,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也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中国古代的先人们真是有着无限的智慧,现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但是想要发明点什么都要耗时很久,那么古代呢?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分别是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及指南针。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火药和火药的发明者。
火药的发明者是古代的炼丹家,他们长期炼丹,制药取得的实践结果。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的书,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炮的射药和火箭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英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中国的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火药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威力非常大,可制作军事武器,也可制作烟花,那你知道火药是谁发明的吗?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但没有明确的记载究竟是谁发明的。
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
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
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
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炽灯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灯,光色柔和,价格便宜,非常的实用。有些朋友想学习白炽灯的更多知识,那么,下面就来说说,白炽灯是谁发明的?白炽灯的发明者是谁?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白炽灯是谁发明的
是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的。1878年,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爱迪生要使电力照明不仅具有煤气照明的一切优点,而且还能给人们带来热能和动能。利用热能,可以烘烤面包、烧菜;利用动能,可以开动各种各样的机械……”
爱迪生同年秋天,爱迪生的实验室已经成为了研究新式照明灯具的“战场”。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无论任何物体,只要达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而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则先从寻找适合制作白炽灯灯丝的材料入手。在试验的金属中,铂似乎是最理想的一种,它符合电阻高、散热慢的要求。但是铂的价格昂贵,不利于普及。
无奈之下,爱迪生将能想到的1600多种耐热材料全记在了纸上,并一一去试验。一天夜晚,工作了一整天的爱迪生边思考边心不在焉地把一块压缩的烟煤在手中揉搓着,不知不觉中,烟煤已被搓成了一根细线。他突然想试试手中的细线是否会对试验有所帮助。
爱迪生将其截下一小段,放在炉中熏了大约1个小时,再把它放进玻璃泡中,抽去部分空气,然后把电流接上。脆弱的细线立即释放出了耀目的亮光。细心的爱迪生发现,经过碳化后的细线变得异常坚硬。碳丝灯虽然只亮了很短的时间,但却给电灯的研究带来了成功的希望。
1879年10月21日,在一位玻璃专家的帮助下,爱迪生使用一种新型抽气泵,将灯泡抽成几乎真空后封上了口。当电流接通后,灯丝在真空状态下发出了金色的亮光,并且连续照亮了45个小时。这一天,也被历史永久地记录了下来。
此后数年中,爱迪生对灯丝材料不断改进,使白炽灯的寿命达到了数千小时,白炽灯也很快因此进入到了寻常家庭。毫无疑问,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在科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电光世界。
白炽灯是什么灯
白炽灯是一种用热辐射把灯丝加热到白炽灯状态并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
白炽灯是家居生活中最常见的种类,灯泡、钨丝灯都是它,白炽灯的色光是最接近于太阳的光色。白炽灯的光效虽低,但光色和集光性能好,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电光源。白炽灯只能发出黄光来,色温在2500K左右。这个数值下的光偏黄,仅比烛光白一点而已。结构简单、成本低、显色性好、使用方便,有良好的调光性能,但发光效率很低,寿命短。白炽灯常用灯丝结构有单螺旋和双螺旋两种,也有三螺旋形式。
白炽灯的色温在2700到2900,所以来说,这个色温是比较暖的,比较适合卧室使用。白炽灯发出的光线柔和、均匀。球形的玻璃壳能把光线均匀地传出,朝360度各个方向发光,这样可以使灯泡的亮度发挥到最大化。白炽灯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灯光不同亮度的变化。直接改变它的输入电压,就可以调节亮度,很适合调光场所使用。具有种类极多的灯罩形式,并配有轻便灯架、顶棚和墙上的安装用具和隐蔽装置。
白炽灯的优点有很多:
1,显色性好,光色柔和
白炽灯的显色性特别好,它的显色性高达95—99,接近自然光。
2,光线很均匀
其次,白炽灯发出的光线柔和、均匀。球形的玻璃壳能把光线均匀地传出,朝360度各个方向发光,这样可以使灯泡的亮度发挥到最大化。
3,易调光
再者,白炽灯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灯光不同亮度的变化。直接改变它的输入电压,就可以调节亮度,很适合调光场所使用。
4,可瞬间启动,无需配件
只要按动开关,灯泡即亮。适合在开关灯很频繁的场所使用,比如楼道、洗手间等。
5,无电磁干扰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没有电磁的干扰。由于它没有任何附件,只是简单地电流通过钨丝放电,所以它不会产生电磁辐射。在对电磁辐射特别敏感的地方,可以使用白炽灯。
6,维护简单方便
白炽灯泡更换简单,不需要专业电工,普通居民即可自行维护及更换,只需要轻轻一拧,将灯头接上电线卡口就OK了。
7,初始成本低
它的价格十分低廉,购买成本低,一两块钱就可以买到一颗白炽灯泡。
电报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莫尔斯。电报发明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工具。电报的传送方式主要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通常使用摩尔斯数字编码传输消息。我国首次出现电报的时间在1871年,于6月7日正式开始收发。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
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电报的发明使得长途通讯的价格大为下降。最早期电报的传送成本,是依靠目测的摆臂式讯号机系统的30分之1。之后更随着技术的改良和用量扩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纪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负担用电报作长途通讯。当时负责经营电报通讯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设置电报局。一般人只要到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是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