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人们会看到美丽的日晕,日晕的出现会让人联想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日晕三更雨是什么意思?日晕三更雨含义是什么?今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日晕三更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白天出现日晕现象的话,那么在夜半三更(半夜十二时左右)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下雨。
日晕也叫圆虹 ,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有卷层云时,天空中会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一种颜色的光折射到人的眼睛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实际并没有)天空中有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冰晕。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围绕太阳环日晕形,呈彩色日晕的出现,往往预示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日晕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有全晕圈和缺口晕。
当光环半径的对应视角在22-46之间的角度,人们可以肉眼观察到“日晕”现象。云层中冰晶含量越大,阳光产生折射后所呈现的“日晕”形状就越小,光环也就越显著,容易使人观察到;反之,则无法形成“日晕”, 或者即使形成也无法在地面上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现象。
日晕预示着地震吗
正所谓: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晕的出现往往是预兆着雷雨天气的来临,因此民间也叫它风圈,只有大量的水晶体才能折射出这么多彩的花环来,希望当地市民做好防雨防风准备。
据气象专家介绍,日晕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形成与高云有关。高云一般由微小的冰晶组成,这些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当太阳光通过高云中蕴含的冰晶时,经过两次折射、反射便形成了日晕。由于蕴含冰晶的高云一般是雷雨天气入侵的“先锋”,所以日晕的出现,往往预兆着天气在短时间内便会转坏。故民谚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之说。
晕的含义
晕,是日光或月光穿过冰晶结成的卷层云,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内红外蓝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方,如低气压逐渐移近,云层将依次转变为:卷层云一高层云一雨层云,接着就下雨。又因为在比较强的低气压区里,风力比较大,所以有这种云出现后,预示将出现有雨有风天气。另外,夜里的卷层云越厚,月晕里的星星越是看不到,表示低气压越迫近,所以,还有“日枷风,夜枷雨,枷内无星连夜雨”的说法
有时候,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一道光圈,色彩艳丽,人们叫它“风圈”,气象上称晕。
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
它是由于日、月光线通过云层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而这种冰晶结构的云常常是冷暖空气相遇而生成的云层,以后云层增厚,发展成雨层云,所以晕是风雨将临的征兆。
当天空中出现晕时本地离这层云有六、七百公里,按每小时四、五十公里移速来估算,一般在晕出现后十几个小时风雨才会到来,这便是“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道理。
但并不是每次出现晕以后必定刮风下雨,还要根据云的发展情况去分析。一般出现月晕时,下雨的可能性比出现日晕时少,而多是刮风天气。
相关推荐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哪个季节
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 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
沙尘暴的预警信号有哪些 沙尘暴预警信号是什么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留下了很多关于时间的成语,“三更半夜”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一个词。这个词在古代是一个表示时间段的词,那么三更半夜在古代是几点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更半夜是几点
三更半夜指的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这段时间。因为在我国的古时候,夜晚的子时也称为是“三更”,而三更半夜的说法出自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这本历史典籍里的“赵昌言传”。“三更半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汉语成语,与其原本的指代的意思稍有不同,作为成语时,这个词直接被泛指作深夜。
古人一般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还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导语:三更半夜是古人经常用的词汇,即便到了现代,我们也经常会用到。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用都不太讲究它具体代表什么时间了,一般如果时间很晚了,就会用到三更半夜来形容。那么,你知道古代的三更半夜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吗?到底古时候三更半夜是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
古代的三更半夜相当于现在的几点
古代三更半夜
23点至凌晨1点。三更半夜意思指深夜。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指当天23:00到第二天1:00这个时间。出自《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人用的时辰:
古代时间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这时候如果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中间,两个时辰小木人都看不到,于是乎把门弄大一点,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于是有了时初、时正,时初即时辰牌初现,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x时还是指双数整点,并不是整个时段。一天从子时开始,需要时辰牌正位才算,刚到门框边上的子初那时候,只是看到了子时的时辰牌,并没有真正到子时。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十二地支纪一昼夜24小时为十二时辰:
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
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
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
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
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
下午3时至5时为“申时”,
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
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相关推荐
吃药时仰头咽下这种做法怎么样 吃药仰头咽好不好
为什么面包里通常会有许多小孔 面包里有很多小孔的原因
吃橘子会上火主要原因是橘子的什么 吃橘子为什么会上火
三月不知肉味原本是孔子用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思
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可借朋友使用的做法正确吗 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能不能借朋友
更换手机号后原来绑定的银行信息需要修改吗 更换手机号后要不要修改原来绑定的银行信息
吃桃子有可能引发过敏吗 吃桃子会不会导致过敏
大熊猫的尾巴是什么颜色的 大熊猫的尾巴是黑色还是白色
我们经常听人说“三更半夜还不睡觉”,那你知道三更是指的几点吗?
三更又名子时,是古代的时间名词。古人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其以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以此推算三更就是半夜,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到第二天1:00。因为夜晚古人无法再根据太阳判断时辰,便产生了更夫这一职业。每天夜里更夫负责每隔一个时辰打更,以告诉居民现在的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