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因为抑郁而死的。曹植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诗品》全书中被赞誉最多的诗人,曹植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曹植是曹魏势力建立者曹操的小儿子,其因为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丕相逼下,作下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之后郁郁寡欢而死。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的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个儿子。曹植自小非常聪慧,十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建安十六年,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建安二十二年,曹植酒后坐着马车擅闯司马门,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太和六年,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曹植是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曹植因为得不到重用,忧郁而死。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人物生平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