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华民俗村是深圳的一个旅游景点,锦绣中华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主题公园,这里有中国各地知名景点的微缩景观集中展览,如长城、泰山、黄山、兵马俑、龙门石窟,昆明石林等,大家来这可以了解中华千年文化,享受悠闲时光,那锦绣中华民俗村开放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锦绣中华民俗村开放时间
锦绣中华民俗村开放时间为每周一到周五的10:00-18:00,周日到周末是9:30-18:00,而法定节假日是9:00-18:00,夜场是周一-周五19:00-21:00;周六、周日19:00-21:30。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具体的开放时间可以参考官网。
锦绣中华民俗村门票价格
门票:成人200人民币/全票(官网门票+电瓶车+游览船)250人民币/夜场通票85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身高1.2米(不含1.2米)以下儿童免票、70岁(含)以上的老人持身份证免票;身高1.2(含1.2米)—1.5米(含1.5米)的儿童购半价票,如超高儿童按门市价购买补票。65岁(含)至69岁(含)老人持身份证可购半价票。
关于锦绣中华民俗村开放时间就介绍到这,白天的话,锦绣中华适合游览拍照,晚上的夜场有很多表演可以看,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值得一看的。
导语:每个节气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习俗活动,小暑节气也是如此。每年小暑到来之际,你会看到有些地区的人喜欢斗蟋蟀,晒书,画衣服等习俗。那你所在的地方小暑有什么民俗活动呢?一起来看看下面节气小暑的趣味民俗盘点。
小暑有什么民俗活动 节气小暑的趣味民俗盘点
小暑风俗活动
斗蟋蟀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古称“促织”,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
晒书画、衣服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围棋古时候称为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孟子》中也有记述:“弈秋,通国之替弈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弈棋的风气已经很盛行。《西京杂记)载,汉宫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汉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号称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纵横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唐代以后,变为纵横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小暑节气风俗
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尝新
过去民间还有“小暑尝新”习俗,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谚曰“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晋书》载“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东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一二分高,用厚纸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来点茶,清香扑鼻,尤其绝妙。
扑流萤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萤火虫有雌雄两种,雄虫体黄头黑,有复眼,翅柔软,上面布满点线;雌虫没有翅,形状如蛆。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人,发生氧化作用,发出光亮,十分美丽。夏季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晋代的车胤家贫,读书没钱买灯油,于是在夏天用锦囊装进数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见《晋书车胤传》)。
锦绣中华民俗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基本上在这个景点就能畅游全中国的名胜景点和体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情,基本上安排一天的时间比较合适,那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门票多少钱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门票价格。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门票多少钱
成人票200元,半价票100元,仅限1.2-1.5米小孩及65-70岁老人可以预订,官网门票+电瓶车+游览船全价票250元,夜场通用票85元,端午节夜场票39元,夜场入园时间为19:00,游客朋友可以在网上购票,网上购票比较方便而且价格相比门市价格要便宜一些。
门票也是可以提前在网上预订的,可以提前30天网上预订,最迟可于当日08:00前预订当日游览的景区门票;购买半票的游客,如不符合使用半票的相关条件,游客须按入园时门市价补回差额或自行重新购票;黄金周期间,景区内三大演出(东方霓裳、龙凤舞中华、大漠传奇)将加场演出,如有变动,以景区现场公告为准。
关于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门票价格的问题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具体的价格可以关注下官网,还是要以实际支付价格为主,有相关证件的记得带好证件。
古人对立夏是极其重视的,每年立夏都会举办很多活动来庆祝立夏的来临,这些活动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成为立夏节气里的一大特色。那么,立夏有哪些民俗活动呢?想知道立夏的风俗活动,就来瞧瞧带来的有关各地立夏的民俗吧。
立夏有哪些民俗活动
相传,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这些说法,目的都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干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
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入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
立夏饭吃罢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有关各地立夏的民俗
1.无锡:尝三鲜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2. 长沙:吃“立夏羹”
昔日长沙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否则夏秋主旱。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料塘水干涸)”。
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3. 闽南:“吃虾面”
闽南家家户户常将红糟掺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后来,红糟即被海虾代替,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色同,以此对夏季之祝愿。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儿备办猪肉、猪肚、猪腰只、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老父母食用,称为“补夏”。籍此对父母表表孝心。
4. 赣东北:吃“立夏馃”
“立夏”这天,赣东北有吃“立夏馃”的习惯,就像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阳吃桂花酒一样,从老一辈那儿流传下来。
“立夏馃”的制作很简单:将大米煮得半熟、捣烂、揉搓、压成块、切成片、用油煎炸,谓“干”;搓成似汤圆的小球,再加上蘑菇、蒜苔、青椒、豌豆、蚕豆、小南瓜、马铃薯等多种春季蔬菜汤煮,谓“汤”。“干”用手抓着吃,喷香可口;“汤”则不分大人小孩,都用大碗盛着吃,以示丰盛,味道也是极美的。吃“立夏馃”表示送春迎夏,喜庆春收。新上市的蔬菜瓜果,能加的都要加进“立夏”中,品种越多越喜庆。“闲了一冬,忙了一春”,旧时得不到温饱的农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能饱食一顿“立夏馃”,便是最大的满足。所以无论再穷苦的人家,就是借米,这一餐“立夏馃”也是要吃的,以讨个“春收富实”的年成。如今农村吃“立夏”的档次高了,上等的白米还要加入少许的糯米,吃起来糍而不腻。若是“汤”,则必加进瘦肉、香菇、木耳、墨鱼、竹笋、虾米等。
“立夏馃”还有早、中、晚餐吃的区分。据说早吃补脑,中吃壮腰,晚吃健腿。这当然只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吃了‘立夏馃’,农家门挂锁”。立夏时节,麦子要打场,油菜要收获,禾苗要管理,夏茶要收摘,农家别提有多忙乎了。
5.杭州:食乌米饭和乌饭糕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饭”之俗。是日,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厌胜而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立秋对农民伯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因为立秋前后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有些朋友想了解下:立秋民俗有哪些?立秋有哪些民俗活动?下面小编决定为大家总结一下,马上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立秋民俗有哪些
1、贴秋膘:由于夏天天热难免会影响人的食欲,所以会瘦下来。瘦了当然就要补了,人们会选在立秋这一天吃美味佳肴,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吃肉(炖的、烤的、烧的、煮的、卤的等各种做法的肉)意在象征着“以肉补膘”,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2、咬秋:有些地方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一家人一起啃西瓜,大家认为这样既可以预防秋痱子又可避免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这就是“咬秋”。
3、喝立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4、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逢立秋,人们会在这天“煮灶粥”“做灶”来祭祀神仙,表示感谢。
5、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立秋的农事活动
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秋后还有一伏,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后如何养生
调整起居
进入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建议大家适当提前睡觉时间,在晚上十点左右入睡,早晨六点左右起床,与天地同步,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可以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养生的效果事半功倍。
适当运动
居家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尝试学习一些中医的功法来锻炼身体,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坚持锻炼,定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调节情绪
立秋之后,要做到“精神荣平”,即从容、平和、平静的意思。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在五脏对应于肺,如过度悲伤、担忧,情绪焦虑、激动等,均容易损伤肺气,出现咳嗽、胸闷、气喘、气逆等不适症状,所以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平时可以用玫瑰花、绿梅花、白菊花、陈皮、炒麦芽等泡水喝以舒缓情绪。对于体虚、易感人群来说,在这段时间可以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西洋参等泡水喝,或服用玉屏风颗粒来补气固表,提高正气。
除此以外,立秋养生还需做到“防疫化湿”。现在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暑湿仍较明显,易出现四肢困倦乏力、头晕昏沉、口中黏腻不爽、腹胀纳差、腹部肥胖、舌苔偏厚等脾虚湿盛的表现,我们可以从饮食、药膳、按摩等方面来健脾化湿,防疫邪。
优化饮食
建议大家平时可多吃丝瓜、莲藕、冬瓜、黄瓜等,加强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等。同时,避免吃可能损伤脾胃的冷饮、冰水、冰西瓜等,日常可以用百合、莲子、山药、绿豆、赤小豆、薏仁等共同煮水喝来养阴润肺,健脾化湿。
按摩艾灸
正常人群可以每天按摩迎香、风池、合谷、足三里等保健穴位,每穴位按摩2分钟左右;同时可以艾灸神阙、关元、中脘,每次5-10分钟,每天3次,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到来: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即将到来了,开斋节是我国穆斯林的传统宗教节日,在伊斯兰历的9月穆斯林人们都要封斋一个月,斋戒结束之后就是开斋节,那么开斋节有什么民俗活动?在节日的当天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宗教活动,下面就来看看开斋节的习俗有哪些。
开斋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开斋节的习俗有哪些
斋戒
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大尔德”。
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炸油香
开斋节期间,穆斯林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馓子、烹调佳肴、宴请宾客等。这种风俗,追根溯源,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凯旋归来时,穆斯林们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可穆罕默德圣人没有到富人家赴宴,却到了一位非常贫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没有美味佳肴招待穆罕默德圣人,只能端出了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让其品尝,穆罕默德圣人高兴的用右手撕了一块吃了,其余的分给了围观的小孩。从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时用右手撕开吃的习惯。
清真寺朝拜
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有的地方念三遍“随俩”),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什么是斋月
斋月系阿拉伯语“莱麦丹月”(九月)的意译。教法规定,穆斯林在九月履行斋戒功课是五桩天命之一。史料记载,斋月从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第二年九月开始的。《圣训》中有“你们要见新月而封斋,见新月而开斋。”。因此莱麦丹月的斋戒最多30天。伊斯兰教法规定:斋月期间,除患病者、年迈者、体弱者、智残者、旅行者、幼童、孕妇、脯乳妇、产妇以及在外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期间不饮不食、不娱乐、不性交。直到太阳西沉,方可进食,谓之开斋。伊斯兰教斋戒的意义除完成宗教功课外,主要在于陶冶人的性格,克制人的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资济贫行善。
伊斯兰教认为,斋月之所以是尊贵之月,原因是:①该月为开始降示《古兰》的月份;②“盖德尔夜”在该月。斋月来临,穆斯林欢欣鼓舞,如同过节。一些伊斯兰国家,人们常常通宵达旦切磋教义、进行交往和社会活动。该月内,穆斯林除完成斋戒功课外,还注重施舍和履行每晚的“特拉威哈”拜(斋月拜)、诵读《古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