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推算

2021/6/7 10:36:53
万年历日历:推算知识
推算知识
日历推算创始人是谁

在我们使用日历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日历推算创始人是谁呢?这个事情还真需要我们来仔细寻找一下答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关日历的来源和创始人的详细介绍。其实最早的日历现在证实的就是中国的一片甲骨文,并不是谁发明的。

日历推算创始人是谁

最早的日历现在证实的就是中国的一片甲骨文。而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儒略凯撒(Julia Ceasar)发明的。

我们今天用的日历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种历法是一种太阳历,可追溯来到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的历法改革,凯撒采纳古罗马天文学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议,将一年定为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为12个月,这样算起来平均一年是365.25日。

凯撒的名字叫儒自略凯撒(Julia Ceasar),所以由凯撒确立的这种历法叫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中国传统历法

可能在大多数人包括之前我的印象中,公历就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人们所谓的阴历指的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月亮历”,阴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月”;而阳历则指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太阳历”,阳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年”。这样看起来既然公历和农历都有“年”有“月”,那似乎应该都是“阴阳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现行的公历可以说是严格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置年的,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公历是阳历,但公历的月份设置是不是也和月亮盈缺有关连呢?公历是不是阴阳历呢?从公历那些大小月的规定以及皇帝乱改大小月的设定来看,肯定是没有的了。事实上英语里month(月份),和moon(月亮)语出同源,并且一个月的长度也接近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所以公历的“月份”确实也有“月”的意思,但由于其并不严格遵照月相盈缺,所以严格说公历并不能算作是阴历或阴阳历,只能算作是单纯的阳历。

而我大农历虽然经历过很多版本,很多修正,但有一点从头到尾一直都没有变过。那就是农历的置月。

农历以月亮运行一个周期为一个“朔望月”。“朔”,月一日始苏也,即新月始苏的那天称之为朔。而“望”,本意为月相之王,即满月之时。所谓一个“朔望月”指的就是月相盈缺正好一个周期,即从一个“朔日” 到下一个“朔日”的一个周期,农历将每个朔日定为每月的一号。而由于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大约是29.5天,所以农历一个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肯定看不到月亮,而十五肯定是月圆,所以农历是阴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因为“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太阳在黄道面上每运行15°所在的时间点,而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周期正好就对应了一个太阳年。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地方“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因为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是农历中的“阳历年”。所以我大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就是同时兼顾到了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一种历法,简单说,就是贼特么牛逼的一种历法。

二十四节气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回归年大约是365.2521天,如果我们以地球为中心,也可以认为是太阳绕地球旋转了一周。在这样一个周期中一共有四个特殊的时间点,那就是所谓的“两至两分”,即冬夏至和春秋分(貌似今天:2012年9月22日正好就是秋分唉~)。“两至两分”我就不详细介绍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根据天文观察以及日影测量,古代天文学家可以很容易的确定两至两分的时间。而这四个节气,是最早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四个节气。在西汉《太初历》之后,我国农历在原来两至两分的四个节气中,又插入了其它二十个节气,就形成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如果说两至两分是把太阳运行一周的360°分成了每90°一个间隔。那么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就进一步将这个间隔细化到了太阳运行每15°的一个间隔,大约每15天左右就是一个节气(所谓“节气”,节指时节,气指气候。古人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一个节气。例如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如果从“立春”开始将二十四个节气按顺序编上号,那么人们称单数号的节气为“节气”,双数号的则为“中气”。由于农历正常一年是十二个月,所以正好每个月正好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由于其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位置强相关,所以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并且这是一种比现行公历还“准确”的阳历。可能很多人注意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在公历中有对应的两到三天。比方说“秋分”肯定是在9月23号前后一天之内,而“清明”肯定是4月5日前后没跑。造成这一两天误差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由于地球公转一个回归年的非整以及公历每四年一闰的设定。


日历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我们每年使用的日历都不一样,尤其是农历的部分有时候还有闰月的出现。那么你想过日历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每年日历是怎么算出来的吧。我们使用的日历通常有农历也阳历两种不同的历法,下面就来看看吧。

日历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农历是怎么推算的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置闰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公历是怎么推算的

公历就是太阳历,太阳年又叫回归年,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消费品春分点(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1太阳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2422天。

公元纪年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纪元是从假定的耶稣生年算起,通称阳历。1年365天,分为12个月,1、3、5、7、8、10、12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 月是28天。但因地球扰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2天,超过通俗年0.2422天,而1÷0.2422=4.1288…≈4 .129,即每经过4.129年此零数积为一天。400年间,太阳年超过公元年0.2422×400=96.88(日)。所以公元纪年每400年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这样,公元纪年400年后与太阳年仍有97-96.88=0.12(日)之差,其中因有近于0.0001×400=0.04之误差,故400年后之差可视为0.1,于是1÷0.1×400=4000,即4000年后公元纪年与太阳年又产生1日之差。

为了使公元纪年中每年的始末和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刻基本相吻合,推得阳历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用4除得尽的是闰年,用100除得尽的是平年,用400除得尽的又是闰年。根据这种计算法,从公元1 年至公元400年,年数能被4整除的有100个,其中公元100年、200年、300年是平年,公元400年是闰年,所以这400年间闰年恰有97年。

公元年与干支年互换的速算法

以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相配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法。我国古代分别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序列依次相配,共组成60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用来表示纪年的次序。现在农历纪年仍用此法。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已知某一公元年的农历纪年,换算任一公元年和农历纪年的速算法:

公历2004年的农历为甲申年。因为天干共有十个,与10进制相符,所以凡公元年个位数是4 的,天干皆为甲。于是得农历与公元年个位数对应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56 7 890 1 23

记住甲是4,只要看一个公元年的个位数,就可以推算出天干。

由于甲子列为天干地支次序的首位,地支属于12进位,所以用公元年数除以12,余数是4的,地支是子,于是得到地支相除所得余数的对应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56789 10 11 0 12 3

只要记住子是4,其他地支可以推算。

例1,求1949年的农历纪年。

先求天干,看个位是9 ,那么,天干是己。再求地支,1949除以12,余数是5 ,地支是丑,1949年是己丑年。

已知,公元4年是甲子年。公元纪年第一个世纪中,个位是1的公元年(例如公元元年、公元21年、公元31年、公元41年、公元51年等,以至公元91年)除以12余3的数只有51,公元51年为辛亥年。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1900约是60的31倍,所以辛亥革命的公元年为60×31+51=1911(年)。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夏至三庚是推算入伏的日子,每到三伏气温逐渐升高,直到中伏时达到一个峰值,因此三伏天成了人们非常重视的一段时间,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请看以下的介绍吧。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数头伏”。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食疗药膳要以清热解暑为宜。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其他如清拌茄子、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均为消暑佳肴。而炎热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日历是谁推算出来的

人们对于第一个人总是有一种好奇,就像人们好奇日历是谁推算出来的一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中国现在的日历是谁在推算的。其实第一个正式的日历应该是一页甲骨文,不知道是谁推算出来的,而真正的日历就要到唐朝了。

日历是谁推算出来的

日历无法考证是谁推算出来的,中国现在已经证实的最早的日历是一页甲骨文。

我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但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1100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那时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现在的“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仿效,编制自家使用的日历。至于月历以后又发展成挂历、台历等各种形式,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随著时代的发展,尽管日历的品种增多、花样也不断翻新,但仍旧保持著古老日历的格局。

西方的日历

Julian 记日法是由法国学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发明的, 名称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亲, 义大利学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学家已经用 Julian 周期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来的每一天赋予了一个唯一的数位。 这就是所谓的 Julian 记日法(JD)。 JD 0 指定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时。

“Julian 日历(julian Day)” 与“Julian 记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历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发明的。一直用到大约 1582 年, 这时各国开始使用罗马历法。在 Julian 日历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这样大约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误差。 不断积累的历法错误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与弥撒议会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历法。

在罗马历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对应于罗马历法,大约要 3300 年,才会积累一天的误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过利用下面的规则, 规定每 400 年有 97 个闰年实现的:

每个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个闰年。

不过,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闰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还是闰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闰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闰年。 相比而言,旧式的 Julian 历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闰年。

1582 二月,罗马教廷要求从 1582 年十月减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后面紧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义大利,波兰,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这样处理了。 其他天主教国家也很快跟著这麽做了,但是新教国家不愿意修改, 而且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直到本世纪初才修改。 这个改革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包括现在的 USA)在 1752年执行了。 这样 1752 年九月二日后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历法的种类

1、太阳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2、太阴历

太阴历又叫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3、阴阳历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