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航天员

2021/9/26 13:15:43
万年历日历:航天员知识
航天员知识
航天员是怎么吃饭的

据说,我国的航天员在太空上的生活是小心翼翼的,他们会穿纸尿裤,还有专门的厕所设备。有些朋友对航天员关于吃饭的问题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航天员是怎么吃饭的?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吃饭?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航天员是怎么吃饭的

把太空食物设计成牙膏管,航天员吃的时候像挤牙膏一样往嘴里挤。

太空生活中,中国航天员可以吃到中式饭菜。比如八宝饭、鱼香肉丝、鸡丁。饭后还可以来一杯中药和一些滋补品配制的饮料。受欢迎的是有糖衣的巧克力豆、冷冻脱水冰激凌等。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要求

宇航员在太空首先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太空的失重环境,在失重的环境下,肠胃很难受,并且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力,这就很考验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和耐受力了,不过最保险的措施是让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适应环境可以很好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

宇航员在太空站要调整保持好的心情,为了使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宇航员都会进行模拟训练,让身体在训练中保持好的身心状态,并且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

航天员如何和地面联系?如何洗澡?

三颗同步轨道卫星帮助实时与地面联系

6月16日,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介绍,航天员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因为目前中国有了三颗同步轨道卫星,空间站可以把信息首先传给36000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然后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回地面测控中心,实现了信息实时传输。

那么航天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被监测吗?航天员有自己的隐私空间,每一个航天员有一个小休息室,他们有隐私的活动空间。

在太空要呆三个月,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洗澡怎么实现?1970年代美国空间实验室在太空做过洗澡的试验,但是不太成功,因为是失重条件,效果不好。所以后来航天员基本都是擦澡。中国的空间站有一个喷头的装置,把水喷在身上用毛巾去擦。国际空间站基本也是用这种方式。

航天员在太空如何锻炼

不锻炼后果严重,腰间拴橡皮筋跑步

在发布会上,季启明介绍天和核心舱的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

为什么珍贵的太空舱空间里还开辟了专门的锻炼区?在失重条件下,骨质疏松很厉害,大概几月时间骨质就会变得很脆弱,回到地球上也难以恢复,所以为了让航天员在长期停留太空的时候,不至于骨质疏松发生钙的流失,要让他们进行力量训练。

重力是维持人体骨骼肌肉形态的必要条件,没有重力以后肌肉就会萎缩,骨量也会减少,钙会流失,所以必须进行锻炼。过去前苏联的礼炮号飞船,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回来也没有特别注意,后来航天员的生活能力非常困难。从和平号空间站以后,航天员的这种锻炼开始加强。这也是人类逐渐积累下来的经验。后来,健身功能成为空间站长期生活的标配。

在失重的太空下,航天员是怎么锻炼的?在太空的运动不同于地面,航天员在跑步台上需要在腰间系一个橡皮筋拴在跑台上,不至于飘起来,让他们的力量得到训练。而自行车训练,通过增加车轮的阻力,达到锻炼效果。

身体健康之外,航天员在太空是否还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因为目前,通讯手段已经非常发达,航天员可以通过视频与亲人通话,甚至可以每天通话,应该说不存在很孤独,很困难的情况。但太空生活给航天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比如说协作精神,队员们不能相互闹别扭,性格不能太孤僻。

“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也考虑这些情况,他们的选拔是按照乘组来,一个乘组在地面上就经常在一起呆着。他们之间很协调,相互补台,相互支援,有明确分工,他们也习惯于这种分工。所以当一个航天员出现了问题,不是换掉其中的某一人,而是换下整个乘组。这次公布的航天员名单,就有一个备份乘组。”


我国第二批男航天员完成国际洞穴训练

导语:近日,圆满完成欧空局洞穴训练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回到北京,这是中国第二批男航天员叶光富首次公开亮相。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在这次中国航天员首次和多国航天员共同开展的洞穴训练中,“叶光富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素质。”这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国际合作迈出了新的坚实一步。


中国航天员首次和多国航天员共同开展的洞穴训练中

我国第二批男航天员完成国际洞穴训练

这次洞穴训练任务由6名航天员参加,其中包括两名美国航天员和俄罗斯、中国、西班牙、日本各一名航天员。在15天的训练时间里,航天员们组成乘组在意大利撒丁岛复杂的地下洞穴内进行了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

“洞穴与外界隔绝,环境黑暗、潮湿、阴冷,队员们每天要进行高负荷高风险的攀爬、勘察、测绘等任务,是一次非常艰辛也很难得的训练。”主要负责对洞穴未知区域进行探索和勘测等任务的叶光富说,“各国航天员密切协作,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取得了良好训练效果。”

这是欧洲空间局自2011年以来组织的第5次洞穴训练任务,目的是通过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行为绩效技能。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复杂的洞穴训练,可以为参训航天员提供类似执行航天任务的状况,有助于提升其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能力。”


圆满完成欧洲空间局(ESA)洞穴训练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回到北京。

叶光富回国公开亮相

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于2009年5月全面启动,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出5名男性航天员和2名女性航天员。其中,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执行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黄伟芬表示,在这次中国航天员首次和多国航天员共同开展的洞穴训练中,“叶光富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素质。”这进一步加深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航天员之间的理解和认可,也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国际合作迈出了新的坚实一步。叶光富出生于1980年9月,2010年入选第二批航天员,2014年取得载人航天飞行资格,现为三级航天员,是首位公开亮相的中国第二批男航天员。

猜你感兴趣

中国太空180试验 4人待在370㎡密闭舱体验半年

美国宇航员太空行走玩起自拍 头盔面罩很炫酷

中国公务员参选荷兰火星移民 拒答是否愿吃掉同行者


航天员乘飞船升空时身体为何要半躺着

导语:看过航天员乘坐飞船升空的视频都知道,航天员的身体是需要半躺状态的。我们知道,航天员的任何姿态都是有考究的,那么,你知道航天员乘飞船升空时身体为什么要半躺着吗?到底航天员升空时身体半躺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航天员乘飞船升空时身体为什么要半躺着

宇航员

更好地保护身体。因为航天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加速度非常快,身体很难承受这种压力,所以航天员乘飞船升空时要半躺着,为的是能更好的保护身体,避免受伤。

一名航天员的必备条件:

要成为航天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航天员在进入太空或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要克服航天器飞行时的力学环境、太空的物理环境和航天器的狭小空间环境等特殊环境下的重重困难,适应这种环境的考验,航天员的身体和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因此,有幸成为航天员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载人航天活动对于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均有严格的要求。航天医学专家根据航天任务及其对各类航天员不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选拔项目、内容和标准化。一般包括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航天员的选择标准和条件在各个国家基本相同,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一样的。

美、苏早期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点;航天员均选自歼击机飞行员;航天员的选拔均以飞行员选拔为基础;所规定的选拔项目几乎相同。选拔淘汰的比例大约是1:100。美国“水星”任务第一批航天员7名,是从500名军用飞机飞行员中选出的。苏联的第一批航天员20名,是从3000多名飞行员中选出的,后来又有8名淘汰,实际上参加飞行的只有12名。

宇航员

在性别方面,航天员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在第一个女航天员瓦伦蒂娜捷列什科娃飞行后,经过将近20年,于1982年8月19日,联盟T-7号飞船才进行了第二次有女航天员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34岁)参加的飞行。目前,女航天员的人数逐渐增加。在年龄方面,对于驾驶员和任务专家一般是22-40岁,载荷专家可以是40岁以上。由于前苏联是用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对航天员的年龄要求较严,超过50岁继续飞行的航天员较少,而美国航天飞机的航天员有不少是50岁以上的。在身高方面,由于前苏联“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的空间很小,航天员的身高一般都在170厘米以下,美国航天飞机座舱的空间较大,航天驾驶员的身高范围较宽,为162.5-193.0厘米。

为确保航天员具有优良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选拔是极为关键的。生理机能选拔主要是挑选人体各脏器和系统基本生理功能优良者。生理机能选拔内容包括心血管和肺功能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视觉功能检查以及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检查等。

航天员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于航天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飞行以及多人的乘员组,其心理素质的选拔是非常重要的。航天员们身处的环境是恶劣、封闭和隔绝的,而且还要面对太空中那些难以预测的风险,没有超乎寻常的“坚强神经”是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完成规定任务的。

心理选拔方法包括心理调查和心理会谈,个性心理、智力和认知以及心理运动能力的测试等。对于多人的乘员组,更应该特别重视航天员彼此之间的适应性及协调工作的能力。

在航天过程中要遇到各种特殊环境因素,如超重、失重、低压、缺氧、高低温、振动、噪声、辐射、隔绝等。在航天员的选拔过程中,要淘汰那些对这些特殊环境因素敏感和耐受能力差的人,挑选耐力和适应性优良者。

严格的前庭功能选拔是也是航天员选拔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可以有效减少在失重状态下航天运动病的发病率。

宇航员

航天运动病也称太空病,是由于在失重状态,人体不适应产生的,和一般人平时的晕车和晕船非常相似。最初是上腹部不适,继而面色苍白、虚汗、头晕、眼花、恶心,严重的还会呕吐,但吐过以后症状会明显减轻。航天运动病一般在载人飞船一进入轨道后就会发生,持续2至4天后症状自动消失。但是,可别认为航天运动病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实际上,对于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空间生命科学来说,它恰恰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大问题。

由于航天运动病发病率很高,据资料表明,有将近半数以上的航天员入轨后都会患上这种病。载人飞行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严格,航天员入轨后有许多重要的操作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如果这时候出现运动病症状,就会或多或少影响其空间任务的完成,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载人航天飞行的安全。其次,运动病的发作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虽然初次参加航天飞行的人患此病较多,但在有些多次上天的航天员中也还会出现该种病,这就不能不对原有的飞行计划产生影响。

因此,前庭功能的好坏关系到航天员的工作效率、身体健康和飞行安全。美俄的经验证明,进行严格的前庭功能的选拔是减少航天运动病的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采用转椅、秋千或对耳部器官的温度刺激等手段来检查前庭器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

是否凡是乘坐载人航天器进入太空的人都可以称为航天员呢?不然!载人航天器(如飞船)只乘1人时,他肯定是航天员,如果多人乘载的航天器(如航天飞机),其中的乘员就不同了。他们有的是航天器驾驶员,有的是机长(或指令长),有的是随机工程师,有的是载人航天器的任务专家。这些乘员都应该属于航天员称呼的范畴,或者说他们是职业航天员。除上述这些职业航天员外,还有一部分是专门进入太空做科学实验的乘员,如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这些人称之为载荷专家和科学家航天员,属于非职业航天员,但都有特定的航天任务。此外,有些记者、教师、政治家或“游客”等也曾进入太空,但他们不能说是航天员,只能说他们是航天乘客。我们所以把进入太空的人加以分类,主要是因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拔和训练的要求。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何不能行走

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航天员返回地面的时候是不能行走的,那么,大家知道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行走?航天员回到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走路?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行走

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1、骨骼和肌肉的萎缩

我们都知道,在外太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真空环境。

人在真空环境中生活,与在地面上生活,有非常大的不同,虽然人都避免不了吃喝拉撒,在地面上如此,在太空中亦是如此。

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人身体的影响。当人在地面生活的时候,由于地球重力的存在,人体都在不自觉地抵抗地球的重力。

特别是腿部的骨骼和肌肉,在这个抵抗的过程中,人体就在不自觉间得到一些锻炼,这种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地球重力对人体的影响。

但是身处外太空的航天员不同,由于重力的消失,突然打破了人体与重力抵抗的这种平衡,肌肉和骨骼一下失去了抵抗的动力,也就是去了锻炼。

长此以往,失去锻炼的骨骼和肌肉就出现萎缩,这种萎缩是在外太空呆越久,就越严重,为了减缓骨骼和肌肉的萎缩,航天员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进行锻炼。

但是这种锻炼只是减缓,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这一切发生,所以,在航天员回到地面上以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身体,就无法站立起来,只有被担架抬着了。

2、血液循环出现变化

人体富含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调节人体,才使人体器官和机能正常的运转。而血管中的血液就如同地球的江河一样,时刻流动着,把氧等各种物质输送到人体的不同部位。

当人体身处地面上的时候,由于大气压的存在,人体各个部位输送的压力不同,例如,血液输送到头部,泵送的压力相对于腿部,肯定要大一些。

人体身处地面的时候,各个部位泵送相对处于一种平衡的关系,但当人体突然改变环境,身处太空中的时候,这种在地面上形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以往头部等高处,在地面上难以到达的位置,此时,由于身处真空环境,这种压力差突然消失,变得跟腿部一样。

在这种失衡下,导致头部会有更多的血液流动,这也是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面部看起来肿胀的原因所在。

三名航天员的面部,明显比在地面上时丰满一些了

人体的血液总数相对是固定的,当一处增加的时候,另外一处就相对的减少,当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在真空环境下,又会形成一种相对的平衡。

而当宇航员从外太空的真空环境中,突然返回地面,人体血液又需要重新的调节,造成腿部供血有些不足,所以腿部也有些绵软无力。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健康的人,在床上躺久了,突然下地的感觉一样。

3、大脑前庭系统出现紊乱

大脑的前庭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空间感知能力。

一旦前庭系统出现紊乱,就会导致空间感受能力出现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前庭系统出现变化对人体最大的影响就是晕车,晕船等。还有猛地转圈,然后天旋地转。

一旦前庭系统出现变化导致晕车,晕船后,由于空间感知能力出现变故,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脚下虚浮无力,站立不稳。

前庭器官能够调节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地球的重力,所以在地球上,你无论睡在哪里,第二天醒来时,闭着眼睛,你也能感知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在外太空不同,由于没有重力,大脑前庭系统缺少感知的参照物,所以在外太空中,一觉醒来,不睁开眼睛对比参照物,你是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人体身处外太空之中,逼着眼睛已经没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哪里都是一样。

而当航天员返回地面上以后,大脑的前庭系统重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会出现紊乱,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晕车,虽然航天员接受过特殊的训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无法站起来独立行走。


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谁

神舟六号是在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实现两人多天的飞行。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神舟六号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谁?神舟六号的宇航员是谁?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谁

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指挥长费俊龙、操作手聂海胜、后备宇航员刘伯明、后备宇航员景海鹏、后备宇航员翟志刚、后备宇航员吴杰。

神舟六号,简称“神六”,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

神舟六号太空保障

神舟六号飞船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 以下。

在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并在轨道舱中悬挂有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设有清洁用品柜,航天员使用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并首次设有卫生间供航天员大小便使用。

在提高航天员安全性方面,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神舟六号的意义

神舟六号,承载的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阶段。

众所周知,与无人航天飞行相比,载人航天最大的特点是有人直接介入太空活动。科学试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试验无法事先设定好,试验过程中出现一些根本无法预料到的情况,需要人的直接干预。所以说,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从神五到神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人能否在空间进行多天工作和生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神舟六号担负着检验我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能力的使命。如果此次“多人多天”飞行顺利的话,无疑能为下一步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于此次航天飞行的火箭与飞船型号相同,但舒适性、安全性都更高了。与神舟五号飞船相比,神舟六号飞船作了多达110项的技术改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也有75项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多数是依据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中获得的感受做出的——作为中国太空飞行的先行者,杨利伟的首次太空之行,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像托举神舟升空的火箭需要一级级地接力助推一样,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从神五到神六,随着尚志、张柏楠、刘宇、陈善广等年轻一代走上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岗位,戚发轫、黄春平、施金苗等神舟五号时的领军人物已退居二线,成为幕后顾问。两年前,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今天则降到了48.7岁。而飞船、火箭等系统中主任设计师以上的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已经占80%,其他系统关键技术岗位上也不乏二十多岁的骨干。生机勃勃的航天人才队伍,构成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神五到神六,从飞船、火箭到人员设备,几乎每一个关节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凝成的中国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航天员是怎么刷牙的

在太空中,航天员会引起不适感,心理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如忧虑、抑郁、厌烦等症状。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航天员是怎么刷牙的?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刷牙?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航天员是怎么刷牙的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刷牙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餐后直接咀嚼有洁齿功能的特制口香糖;第二种是用无菌纱布制作的指套沾上可以食用的特制牙膏,刷牙时,航天员将指套套在食指上,把牙膏挤在上面,用手指替代牙刷,刷完后直接把他吃下去。

对!也是把牙膏吃下去!

刷牙,在地球上看似日常十分简单的操作,在太空就成了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每一个步骤出错都会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危及航空器和宇航员的生命。每次中国航天器发射后,我国宇航天团的英雄们都要在太空生活数十天以进行各类科学实验,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在中国航天日,我们不禁为中国航天事业点赞,向所有中国航天员、航天人致敬!

苏联宇航员是用湿毛巾刷牙,在手指头上缠上一段湿毛巾,沾点清洁剂,伸进嘴里,反复地摩擦牙齿,这一方面可以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牙龈按摩的作用,所以效果很好。美国宇航员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刷牙外,还咀嚼特制口香糖以代替刷牙,感觉也不差。

洗脸的方法是用一块浸泡着护肤液的湿毛巾来擦擦脸,或者用浸过润肤液的卫生巾来“洗脸”。

梳头是用一块卫生巾铺在特制的电动梳头器上,用以梳理头发,经过梳理的头发很干净,头皮屑都粘在卫生巾上,而且头部得到了按摩,宇航员感到特别舒服。

剃胡须这在地面上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失重的太空就需要特制的剃须刀。美国和苏联宇航员使用的电动剃须刀,带有专门用来吸胡须渣的匣子,以免在刮脸时胡须渣到处飘浮而影响生活。

航天员可以带什么上天?空间站工作可休息吗?

可携带私人物品,安排娱乐活动

因为这次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时间较长,而且随着货运飞船的抵达,飞船内还是有空间允许他们携带私人物品,航天员也可以携带与爱好相关的物品。

三名航天员在接受央视新闻专访的时候也透露了他们携带的私人物品。航天员汤洪波透露,他准备把在生活中偷偷录下的很多儿子生活的视频带上飞船。汤洪波说:“儿子非常幽默、乐观。这些与爱人一起生活的录像带上(太空)去看一看,也是平常生活的放松。”航天员刘伯明带上了全家福和“牛娃娃”还有一小袋助睡眠的物品,他透露这些物品有的在核心舱,有的在货运舱,有的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起进入太空。而航天员聂海胜则留下了悬念,他表示会把带的物品在太空上展示给大家。

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有娱乐活动吗?航天员除了工作时间也有自己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笔记本上看电影或者做些别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航天员要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因为地面控制人员和航天员都需要休息。除了一些实验需要昼夜来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按照正常作息来,地面测控服务支持的人员也可以按照正常作息。大家有一个正常的作息,更利于未来在空间站长时间停留,让航天员保持与地面同样的作息对他们健康也有好处。

未来科学家和普通人也能进太空吗?

协作精神比身体素质更重要

在去年两会上,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是为了空间站执行任务。“将科学家送入太空,让他们利用专业知识来操作先进的实验设备,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方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众所周知,航天员对身体素质有着苛刻的要求。把科学家和普通人送入太空,也需要他们有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吗?因为航天员要执行任务,需要操作、维修,处理紧急情况,就像司机驾驶员一样。而其他人就像乘客,他们是去做其他的任务或者去旅游观光,他们不需要承担特别的任务。空间站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指令长和航天员处理,所以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

虽然从起飞到着陆的过程对普通人没有特别复杂的生理要求,但是对他们的心理还是有要求的。大家需要有协作精神,因为飞船上空间很狭小,大家需要友好相处,共同协作。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能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因为到微重力环境,心脏要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