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同一天

2021/6/7 10:36:59
万年历日历:同一天知识
同一天知识
农历阳历同一天生日多少年一次

在我国现在使用的阴历和阳历中,因为不同的计时方式所以这两种历法是完全不同的,最典型的就是我们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是不同的。但是农历阳历生日也有重合的一天哦,那么农历阳历同一天生日多少年一次?下面就来看看阴阳历生日重合有什么说法吧。

农历阳历同一天生日多少年一次

19个阳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因此,每逢19或19倍岁数生辰的时候,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就有机会在同一天出现了。

凡是19岁,38岁,57岁,76岁等19的倍数的阳历生日那天,阴历一定和出生日的阴历是一致的,而前后一天的月亮位置和八字日干也是一致的。

什么是阴历

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称为阳历,那么阴历,则是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阴历每月的15日,月亮都是满月,初一、三十则看不到月亮。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的,易于观测,所以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国,最初都是使用阴历的。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阴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咱们说的春节,就是阴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正月初一。

什么是阳历

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

最常见的“阳历”,也就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现在世界通用的这部历法又叫“格里高利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由于格里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现行历法的纪年方式就是常说的“公元XXXX年”。

农历

农历,是集阴阳历于一身的一种历法。平均历月是依据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为一个朔望月,设置了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然后又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的变化,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是太阳历的一种,也是很多基础农业依循的一种历法,可以说咱们现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相结合的历法。

农历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期。一周期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咱们命理学中的生辰八字,就是使用了这种纪年方法。像我们学习历史时遇到的“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等,都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表示的年份。


阴历阳历生日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阴历阳历生日同一天多少年一次?一般来说要经历19年的时间,我们才会遇上一次阴历和阳历的重合。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19年整出现一次,会有一天的变动,有时候是多一天,有时候是少一天。下面就来看看阴历阳历生日重合意义的介绍。

阴历阳历生日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阴历阳历生日同一天19年一次,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19年整出现一次,会有一天的变动,有时候是多一天,有时候是少一天。阴历和阳历完全重合的很少。阴历阳历生日重合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阴历中每月的天数,是根据月亮运动周期来确立的,实际上每月的平均天数是29.5306日,如果乘以12,一年只有354.3672天;而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个周期(回归年、阳历年)是365.2422天,这样阴历年1年的实际天数比阳历年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

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说,在19年中,阴历年比阳历年少了差不多7个月的时间。为使农历和阳历相差不太多,就必须把这7个月补上。

中国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是阴历与阳历相结合的历法,为了补上这7个月时间,人们采取在农历设置闰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闰,即在农历十九年中,12个为平年,每1平年12个月;再加7个闰年(分别为第3、5、8、11、14、17、19年),每1闰年有13个月。

这样,19个阳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因此,每逢19或19倍岁数生辰的时候,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就有机会在同一天出现了。

计算方法

阳历 1 年是365.2422天,19年是365.2422×19=6939.6天

阴历 1 月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合 29.5305天;

19年有19×12= 228个月,加上7个闰月,共235个月;

所以阴历19年有 29.5305×235=6939.6天。

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由于阴历划分大月(30天)和小月 (29天)的规矩,以及设置闰月的规矩都十分复杂,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十九年阳历和阴历的都能重合。

阳历

阳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转动一周为一年——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据学者考证,战国时还有“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为名,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废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在那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继而又有“春分”、“秋分”,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节气。古代文献《管子》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岭南民间至今还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古人确实曾经以“一阳更始”的冬至作为元旦。这种太阳历的回归年,不会出现“双春”和“盲年”现象。

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是和太阴历相对而言的,制历的依据, 阳历是以地球绕日运行一周,即一个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历法。一个回归年,相当于四季循环一周,同二十四节气完全一致。因此,阳历的制订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使阳历的历年尽可能地接近回归年。这样的阳历才能与四季和节气相符合。此历法普遍为目前世界各国所接受,又称为西历、新历、公历。一个阳历年为365天,季节固定,并规律的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31日或30日(近代西历每年二月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不过仍比回归年少0.242199天,历法上为补足此差数,就规定每四年中得有一年须再加一天,为366天,称为闰年,也就是闰一天。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除夕立春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我们现在公历和农历一起使用,而在古时候人们则是使用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一起,这就会出现除夕和立春同时出现的巧合,那么除夕立春同一天多少年一次呢?下面来看看关于什么时候除夕立春同一天的相关介绍吧。

除夕立春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除夕和立春巧合在同一天,这种情况并不常见,百年当中约有3年出现这种情况,除夕与立春在同一天的有,2019年2月4日,2057年2月3日,2076年2月4日,都是除夕当天逢“立春”。而2038年2月4日、2087年2月3日这两天都是大年正月初一立春。

民间认为,立春与除夕在同一天是很好的,因为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二者在同一天,犹如阴阳太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更加体现了自然循环的规律。

立春是什么时候

立春在公历2月3—5日交节。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黄赤交角的岭南地区。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除夕是什么时候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一般是腊月三十,或者是二十九。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几几年的国庆和中秋是同一天

中秋节起源于先秦,这个节日最早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于天神的崇敬之意。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几几年的国庆和中秋是同一天?哪一年的国庆节与中秋节是同一天?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几几年的国庆和中秋是同一天

国庆和中秋是同一天有1982年、2001年、2020年、2031年、2077年等等。国庆节与中秋节大约19年重复一次,主要事闰月导致的结果。中国的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4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怪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今年闰月出现在6月,不仅七夕节推迟,中秋节也跟着错后,加之农历中秋节一般出现在阳历9月7日至10月6日之间,从而出现了中秋逢国庆的历法现象。

2001年,日历显示,10月1日国庆节是与8月15为同一天的,再往前翻19年就会发现,1982年也是巧合重逢。继续看日历,就会发现,也是19年前,1963年中秋与国庆节大概只差距了一天,不管是阴历、也或者是阳历,就会发现它们在19年当中的天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它们的准确天数往往都不是整数,实际上是小数,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漫长的时间积累,小数就有了变化变成大数,从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有时候会是差一天的。中秋与国庆节同一天,大概约有19年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这样的概率,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准确的,这只是推算一个大概的概率。

中秋节的由来

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唐朝初年,唐代时中秋的风俗已经在我国北方流传开来,从唐朝初期开始,仲秋赏月的风俗就在长安一带(今西安)极富盛名。其中更不乏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等等,这一系列神话故事都是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以至于,唐朝时的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首个大型节日。我们可以想象,早在1400年前长安城万人同贺仲秋的盛景!

随着历史的转变,时代的更迭。仲秋这一节日又在宋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在发展到明清时期,仲秋节已经和元旦齐名了,并且在当时成为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在我国的北宋时期,形容“仲秋小饼”的名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已经广为流传!这个叫做“小饼”的东西就是早期的“月饼”了!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北宋年间其实就已经有人食用月饼了!

时间转到了明清时期,中秋已经成为了我国民间主要的节日之一。中秋从早期的祭月、赏月,吃月饼,到后来的赏花灯、赏桂花、吃干果、舞草龙、砌宝塔等等,中秋的风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这其中的内涵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中秋时节,月朗星稀,正是一家团圆的时刻啊!

历史也在不断的丰富中秋节的特殊性,直至现代,中秋不仅象征着农业的丰收、家庭美满,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管距离多远也隔不断的亲情!

其实,我国早在2006年的5月20日, 国务院就把中秋节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了。从2008年开始,我国也将中秋节列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行列中来。这些都显示出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我国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历以及在历史沿革中的发展


2022小暑是暑伏吗

导语:小暑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这个热还没有达到巅峰。既然是最热时期的到来,那么,2022小暑是暑伏吗?小暑和入伏是同一天吗?首先,三伏天是两个概念,小暑是24节气之一,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时期,两者时间没有直接联系。

2022小暑是暑伏吗

小暑

不是。2022年小暑时间是7月7日,而2022年入伏的第一天是7月16日。一般来说,小暑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入伏的时间点(庚日与庚日间隔10天),因此小暑时节大部分都处于“入伏阶段”。今年的大暑日为7月23日,正好处于“中伏阶段”,可以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而中伏中的“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点。

小暑节气的特征:

暴雨增多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进入伏旱期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三伏天开始的计算:

三伏天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中伏的天数则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到了深秋或冬天则相反,吹西北风,而西北方是干燥的内陆,把干燥寒风吹向大陆,于是冬天湿度低。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天

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情人节和元宵节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在2月有一个情人节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2月也会常出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般来说这两个节日因为不同的计时方式都是各过各的,但是有时候这两个节日也会有巧遇的时候。那么情人节和元宵节同一天多少年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元宵节和情人节同一天是哪一年的介绍。

情人节和元宵节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情人节和元宵节同一天大约19年一次,这种重合一般是19年一次,但并不绝对,有时会出现相差1天的情况。上一次2014年,下一次将出现在2033年。

情人节和元宵节同一天的年份有:1900、1938、1957、1976、1995、2014、2033年

情人节和元宵节同一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众所周知,西方情人节的日期是固定在阳历2月14日。由于阴阳历的转换,使得中国的元宵节在阳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由于农历元宵节的阳历日期多在2月份,因此,也就有可能与2月份的情人节“邂逅”。

农历(阴历)是根据月亮运动周期确立的,而公历(阳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间确定。农历平均每月29.5306日,一年354.3672天 ;公历一年有365.2422天。如果是19年,这个差距会被拉大到差不多7个月,要补上这种差距,农历采取了设置闰月的方法——19年七闰百。农历的19年中,有12个一年12个月的平年,和7个一年13个月的闰年。

这么一来,公历与农历每19年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19年轮回一次。但因为农历与公历的准确天数都不是整数,农历和公历在19年中的天数也有细微的差别。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当小数变成了整数时,两种历法生日才会完全重合度,更多的时候是相差一天。

19年周期怎么来的

根据计算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19年重合一次(有一小部分人的生日例外),出现这种情形,主要是阴历置闰的结果。为什么是19年出现一次重合?阴历中每月的天数,是根据月亮运动周期来确立的,实际上每月的平均天数是29.5306日,如果乘以12,一年只有354.3672天;而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个周期(回归年、阳历年)是365.2422天,这样阴历年1年的实际天数比阳历年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

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说,在19年中,阴历年比阳历年少了差不多7个月的时间。为使农历和阳历相差不太多,就必须把这7个月补上。

中国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是阴历与阳历相结合的历法,为了补上这7个月时间,人们采取在农历设置闰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闰,即在农历十九年中,12个为平年,每1平年12个月;再加7个闰年(分别为第3、5、8、11、14、17、19年),每1闰年有13个月。

传统历法其实是阴阳合历

所谓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古称太阴,太阴历就是完全根据月相圆缺一次定义一个月,阴历1号就是没有月亮,15就是满月。真正意义上的阴历,只有伊斯兰历一种。即十二个阴历月为一年,不管季节变化。阴历主要用来指导他们的宗教节日等,因此穆斯林的斋戒节有时在夏天,有时在冬天。

所谓阳历,也叫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比如现行通用公历,公历的月和月相并没有太大关系。

阴阳合历就是说即使用月亮周期为一个月,又要在大框架上和太阳周期(365天为1年)吻合,所以我国的农历隔几年会增加一个闰月来填补这个空缺。另外农历中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概念其实也是太阳历的概念,每年的节气在公历上也是固定的一两天范围内,节气和地球公转所处的方位是大致统一的。

所以我们的传统历法其实是阴阳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