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首诗

2021/9/26 13:17:08
万年历日历:首诗知识
首诗知识
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哪首

导语:苏东坡就是我国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相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读过关于苏东坡的古诗,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首呢?你知道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哪首吗?近日,有网友对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进行了分析,究竟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写给谁的呢?一起来了解。

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哪首

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

《庐山烟雨》,也称《观潮》,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体裁为七言绝句。

原诗:

版本一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版本二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

观潮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观潮赏析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山行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行》这首诗一共描写了四种景色分别是:石径、人家、白云、枫林。《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山行》描绘秋天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李煜在金陵城破时写的词是哪首

在金陵城破时写的是《破阵子》和《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宋太祖开宝元年(975)十一月,金陵被宋军攻破,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次年春天,李煜被押送到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在汴梁城中,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亡国当时离别金陵的情景和感受。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创作背景: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围城已达一年的宋军发起了进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这一年,他三十九岁。次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达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国伤亡之作,直抒胸怀,感情十分沉痛。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原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原文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借问人间愁寂意是哪首诗

“借问人间愁寂意”是出自《寄张元夫》这首诗。《寄张元夫》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诗人薛涛的代表作,其本质上是一首抒情的七言绝句,全诗为:“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寄张元夫》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寄给张元夫的一首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中蕴含了作者的寂寥和愁闷的情绪。

薛涛(约768—834)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曾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

《蜀笺谱》中记载薛涛年龄为七十三,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现存其诗以赠人之作较多,情调伤感。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薛涛诗》,后人又辑录她与李冶的诗合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春风得意出自哪首诗

“春风得意”出自《登科后》。《登科后》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诗人孟郊的作品,而“春风得意”正是出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春风得意”的意思:暖和的春风适合人的心意,常用来形容人事业顺意。《登科后》全诗为:“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登科后》赏析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简介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