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人于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
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如果没有找到足够重要的工作成果,这笔奖金将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该奖项,则应将其金额添加到基金会的资金中。”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说到诺贝尔文学奖,想到的就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而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公布了获得者,他就是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伴随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再次陪跑,大家对于此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充满了好奇,想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古尔纳是谁?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古尔纳是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现隶属坦桑尼亚),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坦桑尼亚作家,代表作有《天堂》《沙漠》《海边》等。[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陆续出版了10多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2021年10月7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人物经历
1948年,古尔纳出生于印度洋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母语为斯瓦西里语,在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来到英国。1963年12月,桑给巴尔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经历了一场革命,阿比德卡鲁米总统的政权导致了对阿拉伯裔公民的压迫和迫害,发生了屠杀。古尔纳作为受害的少数民族,在完成学业后被迫离开家庭,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当时他十八岁。1976年,古尔纳从伦敦大学获得教育学士学位,此后在肯特郡多佛市的阿斯特中学任教。1980-1982年,古尔纳回到非洲,执教于尼日利亚的拜尔大学,同期攻读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1982年获得学位。直到1984年,他才回到桑给巴尔,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见到了他的父亲。
1985年,古尔纳进入肯特大学任教。自1987年以来,古尔纳一直是《瓦西非里》杂志的特约编辑。直到退休之前,古尔纳一直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主要关注沃尔索因卡、Ng?g?wa Thiong'o和萨尔曼拉什迪等作家。
古尔纳已经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难民的混乱贯穿了他的创作。最著名的小说是1994年的《天堂》,该书曾同时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和惠特贝瑞图书奖(现为科斯塔图书奖)名单。其2005年的作品《遗弃》和2011年的作品《海边》曾入围布克奖长名单。
2016年任布克奖评委。
2021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表彰他对殖民主义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具有同情心的洞察。
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作品
古尔纳,21岁时开始写作,英语成了他的文学工具。
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写于1987年,讲述了一场失败的起义,将人们带到非洲大陆。
第二部作品是1988年的《朝圣者之路》中,探索了流亡生活的多重现实。
第三部小说《多蒂》(1990),小说描写了一个移民背景的黑人妇女在1950年代充满种族歧视的英国的恶劣环境中长大,小说的主人公试图通过书籍和故事创造自己的空间和身份。
第四部小说《天堂》,展现了作为一名作家的突破,小说借鉴了约瑟夫康拉德对天真的年轻英雄尤素福通往黑暗之心的描绘。
第五部小说为《绝妙的沉默》。
第七部小说为《沙漠》。在该部小说中,一种悲剧性的激情被用来阐释被殖民的东非的巨大文化差异。
2001年《海边》,第一人称小说,上演了一出失望和自欺欺人的戏剧。小说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两名叙述者的选择消解了小说情节的路径和方向,也消解了叙述者的权威和自我认知。
2005年创作的小说《遗弃》曾入围英联邦作家奖,讲述了几代人跨越种族与文化壁垒的爱情悲剧。
2006年出版短篇小说《我母亲在非洲住过农场》,呈现与欧洲作家笔下不同的非洲农场。
2011年出版的《最后的礼物》的主题与朝圣者之路有关,书的结尾也是同样的苦涩,患病的难民阿巴斯去世后,留下了该本书的名字作为礼物,包括一段幸存者家庭不知道的残酷历史的录音。
在《碎石之心》(2017)中,古尔纳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主题,即一个年轻人与邪恶和不理解的环境对抗。
最新小说《死后》从2020年开始,讲述了天堂的尽头。
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威廉康拉德伦琴。1895年11月8日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1845年3月27日威廉康拉德伦琴出生于德国莱茵州莱耐普城。父亲是一个毛纺厂小企业主,母亲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荷兰人,他是独生子。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成为诺贝尔奖金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他立即将此项奖金转赠威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为添置设备之用。此后根据不完全统计,他生前和逝世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不下于150项,若对伦琴的成就作出估价是很困难的。
伦琴的工作是在简陋的环境中完成的。一个不大的工作室,窗下是张大桌子,左旁是个木架子放着日常用品,前面是个火炉,右旁放着高压放电仪器,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进行X线试验的地方。
自1540-1895年间对X线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有25位,其中有波尔、牛顿、富兰克林、安培、欧姆、法拉第、赫兹、克鲁克斯、雷纳德等,伦琴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努力探索终于取得了成功。
中国有2个诺贝尔奖。分别是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们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诺贝尔奖的意义是为了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发明了火药,其中TNT最著名,但它被运用于战争,诺贝尔还做过气体计量仪、液体计量仪和改良型的液体压力计,电灯零部件、合成橡胶、电池、改进唱片、电话、人造丝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做实验,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李政道以及杨振宁二人。很多人觉得赛珍珠才是中国诺奖第一人,但赛珍珠并未出生在中国,她出生在美国。赛珍珠女士在出生四个月后随父母来到了中国,后来她获得了当时的中华民国国籍。所以赛珍珠同时拥有中美两个国籍。但由于我国并不承认双国籍的说法,所以原则上来说其并不是中国人。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