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返回

2021/9/26 13:24:44
万年历日历:返回知识
返回知识
俄罗斯联盟号火箭返回大气层

导语:本周二联盟号火箭(Soyuz rocket)子级在新西兰上空燃烧后烧毁的景象令人惊叹,这个时机正好与执行进步号货运飞船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的联盟号火箭第三级Block I返回地球的时机相吻合。目击者表示,火球分裂成诸多碎片的过程持续了至少30秒,这与返程的火箭在上层大气中分解的过程一致。联盟号U火箭搭载进步号MS-03货运飞船于世界标准时间上周六21:41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成功在1分45秒后进入轨道。


俄罗斯联盟号火箭再入大气层形成“人造流星”

进步号MS-03货运飞船与火箭上面级分离,并于世界时间本周二0:20成功与空间站对接,Block I级则位于200千米处的轨道上,持续运转3天。由于Block I级相当大,当它在夜间返回大气层时,会呈现出燃烧的大火球的景象,并持续可见长达一分钟。由于上面级的运行轨道极低,且存在大量的大气分子,拖慢了上面级的速度,并导致其下降。由于使用过偶的火箭级质量很小且面积很大,它们下降的速度相对于大气的致密层显得非常快。

在下降过程中,轨道衰减速度增加,并根据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火箭级在2至4天之内会完全烧毁。在返回大气层过程中,Block I级在经过印度洋之前分别经过了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飞向塔斯马尼亚岛南部。由于火箭级周围存在等离子体,在天空看起来就像是个小点。当进入大气致密层后,火箭级被不断加热,并以7.8km每秒的速度迅速向下坠落,最终导致火箭级分崩离析。


当它在夜间返回大气层时,会呈现出燃烧的大火球的景象,并持续可见长达一分钟。

由于在下降过程中速度极快,火箭前端的空气被压缩了,造成了一种分子都被分解为离子的激波层,且温度逐渐加热至极致。距地面大约80千米的进入点标志着火箭瓦解的开始,激波层在火箭前段形成,分解的各个部分逐渐累积加热,最终导致绝大部分火箭结构的焚毁。返程过程中的减速机制在之后摧毁结构成分的过程中最高可达20倍重力加速度,而返程过程中达到的高温几乎可以融化火箭级上的所有金属物质。

绝大多数在返程过程中形成的碎片都会被完全烧毁,在上层大气层中留下一片尘埃,对火箭推进箱这种由一大片薄金属组成的物体来说尤为如此。而像球形压力箱和引擎部件则不会在此过程中烧毁,最终降落至陆地。大密度部件通常在轨道最低点继续延伸800至1300千米处进入大气层,根据返程观测的地点,撞击点很可能位于新西兰主岛西部。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何不能行走

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航天员返回地面的时候是不能行走的,那么,大家知道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行走?航天员回到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走路?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行走

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1、骨骼和肌肉的萎缩

我们都知道,在外太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真空环境。

人在真空环境中生活,与在地面上生活,有非常大的不同,虽然人都避免不了吃喝拉撒,在地面上如此,在太空中亦是如此。

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人身体的影响。当人在地面生活的时候,由于地球重力的存在,人体都在不自觉地抵抗地球的重力。

特别是腿部的骨骼和肌肉,在这个抵抗的过程中,人体就在不自觉间得到一些锻炼,这种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地球重力对人体的影响。

但是身处外太空的航天员不同,由于重力的消失,突然打破了人体与重力抵抗的这种平衡,肌肉和骨骼一下失去了抵抗的动力,也就是去了锻炼。

长此以往,失去锻炼的骨骼和肌肉就出现萎缩,这种萎缩是在外太空呆越久,就越严重,为了减缓骨骼和肌肉的萎缩,航天员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进行锻炼。

但是这种锻炼只是减缓,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这一切发生,所以,在航天员回到地面上以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身体,就无法站立起来,只有被担架抬着了。

2、血液循环出现变化

人体富含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调节人体,才使人体器官和机能正常的运转。而血管中的血液就如同地球的江河一样,时刻流动着,把氧等各种物质输送到人体的不同部位。

当人体身处地面上的时候,由于大气压的存在,人体各个部位输送的压力不同,例如,血液输送到头部,泵送的压力相对于腿部,肯定要大一些。

人体身处地面的时候,各个部位泵送相对处于一种平衡的关系,但当人体突然改变环境,身处太空中的时候,这种在地面上形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以往头部等高处,在地面上难以到达的位置,此时,由于身处真空环境,这种压力差突然消失,变得跟腿部一样。

在这种失衡下,导致头部会有更多的血液流动,这也是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面部看起来肿胀的原因所在。

三名航天员的面部,明显比在地面上时丰满一些了

人体的血液总数相对是固定的,当一处增加的时候,另外一处就相对的减少,当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在真空环境下,又会形成一种相对的平衡。

而当宇航员从外太空的真空环境中,突然返回地面,人体血液又需要重新的调节,造成腿部供血有些不足,所以腿部也有些绵软无力。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健康的人,在床上躺久了,突然下地的感觉一样。

3、大脑前庭系统出现紊乱

大脑的前庭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空间感知能力。

一旦前庭系统出现紊乱,就会导致空间感受能力出现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前庭系统出现变化对人体最大的影响就是晕车,晕船等。还有猛地转圈,然后天旋地转。

一旦前庭系统出现变化导致晕车,晕船后,由于空间感知能力出现变故,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脚下虚浮无力,站立不稳。

前庭器官能够调节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地球的重力,所以在地球上,你无论睡在哪里,第二天醒来时,闭着眼睛,你也能感知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在外太空不同,由于没有重力,大脑前庭系统缺少感知的参照物,所以在外太空中,一觉醒来,不睁开眼睛对比参照物,你是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人体身处外太空之中,逼着眼睛已经没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哪里都是一样。

而当航天员返回地面上以后,大脑的前庭系统重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会出现紊乱,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晕车,虽然航天员接受过特殊的训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无法站起来独立行走。


实践十号返回地球: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导语:4月18日16时30分,我国实践十号卫星返回地球。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此前,前往太空开展了辐射条件下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生命运动的分析。实践十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十号返回地球:与神舟飞船相比,实践十号回收舱着陆散布范围大、体积小、自身示位信号少,搜索回收难度更大。

北京时间4月18日16时30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实践十号)在轨工作12天后,其回收舱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该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4月6日,实践十号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同时也是单次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该星在轨运行期间,共开展了19项有望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空间科学实验。


实践十号返回地球: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师、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段恩奎告诉记者,依据对已获得的空间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实践十号返回式微重力卫星科学实验进展顺利,总体达到了预期的科学实验要求,取得了预期的科学实验结果,一些诸如哺乳动物胚胎在太空发育首获成功等新实验现象,已超越国际上对微重力环境下其结果的预言。实践十号的回收舱返回地面后,其留轨舱还将在轨运行,完成后续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后,坠入大气层自然烧毁。

实践十号卫星是我国自2006年成功发射回收实践八号卫星后,间隔10年再次发射回收的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回收舱返回后,卫星的留轨舱继续在轨工作,完成包括煤燃烧实验在内的8个实验项目。专家指出,卫星留轨让科学家有机会开展危险性、拓展性的科学实验,对前期在轨段实验做有益补充。

》》》实践十号成功发射 6日1时搭载“19名乘客”飞往太空


神舟九号返回时间

神舟九号返回时间是2012年6月29日,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九号,简称“神九”,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九艘飞船。神舟九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

神舟九号飞行乘组共计3人,于2012年3月入选任务飞行乘组,分别为: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神舟九号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