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瘟疫

2021/9/26 13:31:28
万年历日历:瘟疫知识
瘟疫知识
雷打雪遍地血不是瘟疫也是劫是什么意思

打雷、下雪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过有时因为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时候往往给人带来不好的感觉。因此,有着“雷打雪,遍地血,不是瘟疫也是劫”的说法。那么,雷打雪遍地血不是瘟疫也是劫是什么意思?冬天下雪打雷好不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雷打雪遍地血不是瘟疫也是劫是什么意思

具体意思是若出现雷打雪的自然现象,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不是有瘟疫出现就会出现其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这都是在民间有关雷打雪传唱的一些谚语,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家不要相信这些无法论证的事情。因为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凑巧而已,大家不要过分的去解读。而11月6日早上,气象部门表示,这样的奇观是由强烈的对流天气引发,极为少见。

由于上空有大量暖湿空气,所以雷打雪有可能伴随着大雪和暴雪天气。在西北牧区,如果牧民们准备不足,牛羊牲畜可能会因为缺乏饲草料冻饿而死,北方有俗话说“雷打雪,十栏九空”大致指的就是牲畜死亡现象,但这与打雷本身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雷打雪尽管在某一个地区少见,但咱们国家地域广阔,从全国范围来看,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个地方发生冬天打雷,而自然灾害并非会在当地出现。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与“天有大灾”强行联系,制造恐慌情绪。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打雷虽然是天气的正常现象,但跟节气有直接的关系,惊蛰之后春雷开始炸响,雷声会一直延续到秋分前后,所以按照民间说法来讲。惊蛰前后和秋分期间出现打雷现象是属于正常现象。冬天是很难出现打雷现象的,打雷要有很多的条件符合之后才能形成,在冬季,由于大陆冷空气团的控制,空气寒冷干燥。另外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此打雷现象很少发生。

但如果是遇到冬天较为暖和,温暖的气温再加上北方冷空气南下发生碰撞,造成暖湿空气被迫上升,对流加剧形成“雷打冬”现象的发生,所以有专家说冬天打雷,很多情况下是受气温的影响。虽然冬天气温较低,但如果遇到冷空气后温差达到一定峰值,是有可能会产生打雷现象的。雷打冬在民间俗语看来,不是什么好年景。这也是气候不正常的表现,属于典型的反常天气。

如果出现雷打冬的天气发生,这个冬天气温将会出现异常,气温会很低,极度的寒冷导致牛棚里面的耕牛都无法抵抗。冻害会导致牛群受损,从而出现十个牛栏九个空的现象发生,除了低温容易造成牲畜伤亡之外,天寒地冻无法出行饲料自然也就无法跟得上,这也出行养殖受损。反常的天气冷暖不定,牲畜也很容易发生病害。所以说出现了雷打冬,是一个很糟糕的年景,除了有这句俗语之外,农村老话还有:雷打雪,人吃铁的说法。

冬天下雪打雷好不好

冬天打雷,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在冬季,“雷打冬”这种天气虽然不常见,但是是存在的。然而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为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

气候中的一些反常现象偶有发生,民间便有“春花秋开雷打冬,开春蛙鸣六月雪”之说。对此,气象学家的解释是: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冬季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由于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的“雷打冬”现象。所以“冬打雷”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凶吉祸福毫无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破除这种迷信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洪水过后为何有瘟疫

夏天的时候,来场及时雨是非常需要的,天气立马变得凉快了。但是,如果是暴雨,一直下个不停,那就很容易引发洪水。据说洪水过后会有瘟疫,那么,大家知道洪水过后为什么有瘟疫?洪水后为什么有疫情?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洪水过后为什么有瘟疫

1.供水系统破坏

暴雨洪灾之后,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导致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

在水灾发生时,人们为了生存,可能被迫饮用非清洁水源(如被污染的地表水),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动物尸体等有害物质所污染。

特别是严重的水灾,群众较长时间受洪水围困,就容易爆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2.食物短缺

像郑州这次千年不遇的暴雨,由于规模大,涉及人群多,难免救援不及时,这就导致很多人食物短缺,比如我们在朋友圈就看到了郑州人说很饥饿。

如果灾害持续,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发霉变质,但为了生存又只能如此,这样就会导致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居住条件破坏

洪涝灾害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房子和车子都会被淹没,人们一开始只能露宿,接着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或者在一些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避难,这样就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蚊虫等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咬,这样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如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则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重要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洪水过后如何预防传染病,如何做到科学防疫?

首先,洪灾后容易发生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公众要注意饮食卫生,及时处理被洪水浸泡过或腐败变质的食品,不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可蒸煮食品应充分加热后食用,不吃没有洗净的瓜果蔬菜。彻底洗手后再接触食品和餐具。

其次,要重点预防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等。除了做好个人卫生和自我防护外,及时清理居室周边的积水、垃圾,减少蚊虫滋生,同时做好杀虫、灭蚊、灭蝇等工作。

第三,要预防食物中毒、皮炎、结膜炎等疾病,保持皮肤清洁,做好手卫生。

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如有不适,尽快就医。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个人防护意识不能松懈。

尤爱国:面对可能导致的传染病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扎实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公众如果感觉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特别是出现发热、腹泻、呕吐、咳嗽、皮疹、黄疸等症状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就医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受灾群众安置点要注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旦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向防疫人员报告。

暴雨之后,2种疾病特别需要警惕!

(1)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一般情况大多是养殖啮齿类动物的人出现职业暴露感染。但是在洪水多发的地区也会出现大规模爆发感染。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感染的动物尿液污染水或土壤之后,人通过接触、服用污染的食物或吸入气溶胶等方式感染。主要的症状有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头痛、眼白变红等症状。暴雨过后,尽量远离可能污染的水和土壤,做好防鼠工作,饮食要注意卫生。

(2)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在江河入海口或海洋环境中独立生存的细菌,可以导致严重的伤口感染、败血症和腹泻。特别是对于肝病和血色病的患者,即使皮肤轻微刺破也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口感染。所以要注意暴雨过后人群的伤口情况。

暴雨洪灾之后,上面3个主要致病因素可以诱发传染病流行,同时值得警惕的是,由于人们心情恐惧、悲伤、压抑,一些有慢性病的患者容易心梗、脑梗、呼吸道疾病发作,从而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洪涝之后为何会有疫情

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相同。一般洪涝之后会有疫情,那么,大家知道洪涝之后为什么会有疫情?洪涝过后为什么有瘟疫?下面小编决定为大家总结一下,马上来看看吧。

洪涝之后为什么会有疫情

洪水造成的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使受灾人群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还有就是季节原因,在很多地方水灾都是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比如我国的水灾多发生在夏季),而降水较多的季节中空气流动性一般比较强,这就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更促使了瘟疫或者传染病的爆发。

洪涝灾难后的瘟疫爆发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其中有生化方面的污染、还有灾难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的环境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专业医疗支援力度、资源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

生化污染是指生物化学方面的污染,说通俗点也就是动物尸体腐败后产生的有毒有害气、液体的渗透、扩散,对灾区卫生状况造成的极坏的影响。生物腐败后产生的气、液体,带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同时,还携带有数量及其庞大的致病菌,如革兰氏菌、牙孢杆菌等致死性极强的细菌都会存在,在尸体液化后,有毒物质和大量致病菌将会随着尸水渗透至地下水层或扩散到空气种,污染水源和灾区大气。同时,尸体腐败时招来的蝇虫等生物,也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四处传播。

灾后自然环境剧变,指的是地震、水灾等灾难后,灾区生态、地表形态遭遇巨大破坏,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微生物环境产生剧变,细菌、病毒等急剧增多,甚至有可能释放出远古便在底层深处休眠的病毒。

灾难后,受灾民众通常会自发或有组织的聚集在相对安全的区域中生活或等待救援,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高且卫生条件极差。灾民往往在灾难后心理、体力双重透支,由于物资有限,灾民吃饭、保暖、休息等都得不到保障,而老鼠、蟑螂等四害也会在灾民聚集地泛滥,牲畜、宠物又缺乏监管,四处游荡,乱吃乱喝,成为积极致病源,为疾病散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灾民的身体抵抗能力将会极差,加之积极致病源极多,稍有不慎就会生病,同时,受伤的灾民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在灾区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下,极易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肺炎、脓毒血症甚至霍乱、鼠疫等大规模传染病。

死亡的尸体培养细菌,感染其他人,其他人再传染其它人,病死的人继续成为细菌的温床,往复循环,很快就会导致灾区大瘟疫的爆发。医疗救援及赈灾物质若不及时介入,在炎热季节这样的瘟疫可能也就三天就会开始蔓延,五天就会大爆发,一旦瘟疫爆发,那就是人间炼狱。

洪灾过后,往往引发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这些常见的疾病有:伤寒、肝炎、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疟疾、乙型脑炎等因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食用霉变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与患有疾病的家畜如牛、马、羊、猪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传播给人;长江中下游血吸虫流行区,洪水时钉螺面积扩大,接触阳性螺区疫水,易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

洪灾后疾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你呢?

1、加强水源的管理,确保水体质量和饮用水的卫生。

我们通常提倡喝开水,不喝自来水。自来水厂要严格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管理,在洪水期间适当提高加氯量,确保市民饮用水卫生。对于井水、山水等,市民最好不要作为日常饮用水使用,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必须要用漂白粉或漂白精片消毒。漂白精片按每100斤水用1片计量,方法是:将漂白精片研碎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漂白粉(精片)遇高温、亮光会失效,所以必须放在能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严把食品卫生关。

卫生、食品等监督部门要坚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各饮食摊点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严禁出售不卫生的食品。对于受潮、霉变、污染的食品和淹死、死因不明的禽畜类,市民千万不要去吃;各类瓜果一定要洗干净去皮再吃;虾、蟹等水产品味道虽好,但不要生吃。

3、积极开展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

狂风暴雨使得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到处都是,严重污染周边环境。洪水过后,市民要积极清理周边环境,做到水退到那里,环境清理到那里,消毒杀虫工作做到那里,“三管”工作落实到那里。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集中后要用高温堆肥法处理。对所淹房屋设备等要清除污泥,室内陆面、墙壁、家具等也要洗擦和消毒。

4、消灭“四害”。

苍蝇、蟑螂、蚊子、老鼠这“四害”是传播各种传染病的媒介,市民要认真对待,万万不可马虎。对苍蝇、蟑螂密集地要喷洒杀虫药,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和灭鼠工作,防止“四害”传染各种疾病。

洪水过后防病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洪涝之后为何会有疫情

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相同。一般洪涝之后会有疫情,那么,大家知道洪涝之后为什么会有疫情?洪涝过后为什么有瘟疫?下面小编决定为大家总结一下,马上来看看吧。

洪涝之后为什么会有疫情

洪水造成的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使受灾人群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还有就是季节原因,在很多地方水灾都是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比如我国的水灾多发生在夏季),而降水较多的季节中空气流动性一般比较强,这就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更促使了瘟疫或者传染病的爆发。

洪涝灾难后的瘟疫爆发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其中有生化方面的污染、还有灾难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的环境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专业医疗支援力度、资源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

生化污染是指生物化学方面的污染,说通俗点也就是动物尸体腐败后产生的有毒有害气、液体的渗透、扩散,对灾区卫生状况造成的极坏的影响。生物腐败后产生的气、液体,带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同时,还携带有数量及其庞大的致病菌,如革兰氏菌、牙孢杆菌等致死性极强的细菌都会存在,在尸体液化后,有毒物质和大量致病菌将会随着尸水渗透至地下水层或扩散到空气种,污染水源和灾区大气。同时,尸体腐败时招来的蝇虫等生物,也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四处传播。

灾后自然环境剧变,指的是地震、水灾等灾难后,灾区生态、地表形态遭遇巨大破坏,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微生物环境产生剧变,细菌、病毒等急剧增多,甚至有可能释放出远古便在底层深处休眠的病毒。

灾难后,受灾民众通常会自发或有组织的聚集在相对安全的区域中生活或等待救援,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高且卫生条件极差。灾民往往在灾难后心理、体力双重透支,由于物资有限,灾民吃饭、保暖、休息等都得不到保障,而老鼠、蟑螂等四害也会在灾民聚集地泛滥,牲畜、宠物又缺乏监管,四处游荡,乱吃乱喝,成为积极致病源,为疾病散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灾民的身体抵抗能力将会极差,加之积极致病源极多,稍有不慎就会生病,同时,受伤的灾民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在灾区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下,极易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肺炎、脓毒血症甚至霍乱、鼠疫等大规模传染病。

死亡的尸体培养细菌,感染其他人,其他人再传染其它人,病死的人继续成为细菌的温床,往复循环,很快就会导致灾区大瘟疫的爆发。医疗救援及赈灾物质若不及时介入,在炎热季节这样的瘟疫可能也就三天就会开始蔓延,五天就会大爆发,一旦瘟疫爆发,那就是人间炼狱。

洪灾过后,往往引发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这些常见的疾病有:伤寒、肝炎、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疟疾、乙型脑炎等因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食用霉变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与患有疾病的家畜如牛、马、羊、猪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传播给人;长江中下游血吸虫流行区,洪水时钉螺面积扩大,接触阳性螺区疫水,易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

洪灾后疾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你呢?

1、加强水源的管理,确保水体质量和饮用水的卫生。

我们通常提倡喝开水,不喝自来水。自来水厂要严格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管理,在洪水期间适当提高加氯量,确保市民饮用水卫生。对于井水、山水等,市民最好不要作为日常饮用水使用,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必须要用漂白粉或漂白精片消毒。漂白精片按每100斤水用1片计量,方法是:将漂白精片研碎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漂白粉(精片)遇高温、亮光会失效,所以必须放在能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严把食品卫生关。

卫生、食品等监督部门要坚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各饮食摊点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严禁出售不卫生的食品。对于受潮、霉变、污染的食品和淹死、死因不明的禽畜类,市民千万不要去吃;各类瓜果一定要洗干净去皮再吃;虾、蟹等水产品味道虽好,但不要生吃。

3、积极开展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

狂风暴雨使得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到处都是,严重污染周边环境。洪水过后,市民要积极清理周边环境,做到水退到那里,环境清理到那里,消毒杀虫工作做到那里,“三管”工作落实到那里。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集中后要用高温堆肥法处理。对所淹房屋设备等要清除污泥,室内陆面、墙壁、家具等也要洗擦和消毒。

4、消灭“四害”。

苍蝇、蟑螂、蚊子、老鼠这“四害”是传播各种传染病的媒介,市民要认真对待,万万不可马虎。对苍蝇、蟑螂密集地要喷洒杀虫药,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和灭鼠工作,防止“四害”传染各种疾病。

洪水过后防病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