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频繁

2021/6/7 10:37:25
万年历日历:频繁知识
频繁知识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多

导语:世界上许多地方气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天气忽冷忽热,寒潮、暴风雪、高温等极端天气常常出现。那么,大家知道极端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极端天气为何发生越来越频繁?相信大家看了以下的文章后,大家都是有所了解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极端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

极端天气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近期北半球的天气受到急流影响。当大气中的暖空气团和冷空气团相遇时就会形成急流,当急流变慢时,会变成波浪状,暖空气被带到北方,冷空气被带到南方,在一段时间内形成阻断模式,分别导致热浪或者洪水的发生。

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洪水和火灾的原因很有可能都是全球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称IPCC)在《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中,针对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做过关联分析。

结论是:气温越高,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的“嫌疑”就越重。

尽管个体感受上有差异,但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热,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IPCC称,过去五年是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欧盟科学家称,刚刚过去的7月是史上温度第三高的7月,与2020年7月并列,仅次于2019年和2016年的7月。

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1℃

气温的纪录不断被打破,降雨和火灾的纪录也不断被打破,加州史上最大的20场火灾中有15场发生在21世纪——细算下来,这个世纪相比工业革命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1℃。

8月9日,IPCC出具了第六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第一部分,为下一个气温高点锁定了时间——即便执行了最有力的减排措施,全球气温很大概率会在2040年,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5℃。

1.5℃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

因为依据《巴黎协定》,人类努力减排的目标,就是在21世纪末,将地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1.5℃最佳。

粗看这个说法,容易形成一种错觉:我们似乎还有80年的时间去尽力避免升温1.5℃或2℃的发生,但现实是,1.5℃会提前抵达,我们不仅要苦思控制之策,也要学会开始适应各种极端变化。

多地打破了高温纪录

死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的边界沿线。此前的6月17日,这里刚迎来54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历史上,1913年7月10日在死亡谷国家公园测得的134华氏度(约56.7摄氏度),以最高气温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在加拿大,上月底,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的一个小镇利顿,以49.6摄氏度创下加拿大历史最高温纪录。往年这个时候,这个山区小镇的最高气温一般在25摄氏度左右。

位于北纬50度附近的利顿,在上月的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以46.6、47.9和49.6摄氏度打破加拿大全国纪录。

同样,在6月26日至28日的3天时间,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最高气温也连续创下该市纪录——42.2、44.4和46.1摄氏度。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7月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是美国有气象记录的127年中,最热的一个6月。西海岸和东海岸都在这个月遭遇了创纪录的热浪。

对此,英国气象局气象学家克里斯蒂斯指出,如果没有人为影响,美加地区几乎不可能出现如此高温,也不会在6月如此炎热。以往在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下,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很多年才出现一次极端高温,但如今极端天气可能每1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

不只是北美地区,整个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都在遭遇极端天气。

据报道,俄罗斯的莫斯科(34.8摄氏度)、芬兰的赫尔辛基(31.7摄氏度),以及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也都打破了各自6月高温纪录。

甚至西伯利亚也经历了热浪天气,使得北冰洋边缘海的海冰数量减少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

俄罗斯奥伊米亚康镇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冷的有人居住的地方,6月高温一度达到历史最高点31.6摄氏度。

日前,有媒体报道,科威特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有人用室外测温器测得街道阴凉处的温度是54摄氏度,而阳光下的最高温甚至达到了73摄氏度,出门像是踩进铁板烧。

当地气象部门预计,科威特的高温还将持续并在7月底达到全年最高。

而据希腊媒体报道,进入7月,希腊全境多地最高温达到40多摄氏度。

相比北半球的高温,6月,南半球的智利也经历了一连串的极端气候事件,浪潮、龙卷风和冬季热浪接连来袭。

尽管“冰火两重天”,但在学者看来,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气候变化。

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气候学家劳尔科尔德罗认为:“不幸的是,气候变化正在让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这其中,不仅有热浪、龙卷风、干旱,还有会造成风暴潮的海上极端风暴。”


大地震前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吗

地震最主要的危害是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所以平常大家要多学习一些地震相关的知识。有些朋友不清楚大地震前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吗?大地震前会经常有小地震吗?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地震前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吗

不一定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但是发生地震还需要具备一个因素,那就是要有足够的能量,如果一个地方经常发生小地震,那么地壳内的能量就会频繁的被释放出来,不会堆积能量,那么剩余的能量不足,所以通常来说不会引发大地震。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丛集与灾害

大地震发生后,跟随而来的余震具有明显的时空丛集特征。理论上,不论是2022年6月1日的芦山地震,还是2022年6月10日的马尔康地震,它们必然会有后续余震,但一般而言,余震所释放的总能量可能不到主地震的5% 。但是,前人也曾有研究表明,余震序列中最大的震级可以达到主地震震级减1,说明一些大地震的余震潜在危险性不可忽视。从主震-余震触发机制看,一个余震的震级接近,甚至超过主震震级完全有可能。这种可能性可以用经典的古登堡-理查德关系描述,即在余震序列中,震级大于M的余震个数N也应满足 log10N(M)=a-bM,其中a、b为常数。

2022年6月1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6.1级地震可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启示了余震可以有足够的潜在危险性。就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地震,其后期监测该地震序列的活动规律极其重要。事实上,一些震级相当的强地震呈成对发生可能已近暗示了余震灾害的重要性,如1976年5月29日发生在我国云南的龙陵7.3级和7.4级地震。再者,受一些主震后应力变化的独特机理控制,余震的分布在空间上会随时间而增大。这一切均为地震学家研究地震时间、空间、大小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地震如何发生

受板块运动、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影响,我们居住的地球其内部不同深度存在着具有复杂时-空特征的力。在特定力的作用下,地球内物质将发生变形,而当变形发生在岩石圈浅部时,这种力所造成的物质变形通常符合弹性关系;即如同一根受力的弹簧,它的压短或拉伸量与作用在其两端的力成线性正比。一般地,为了定量一个物体的受力大小,可以将力转化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即应力。随着作用在弹性岩石圈上的应力不断增大,弹性变形的介质将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脆性破裂;这个过程又似我们双手折一根筷子,随着用力不断增加,筷子先是弯曲类似弹性变形,而后折断发生脆性破裂。在弹性(地壳)岩石圈中,当形成的破裂伴随两侧瞬态的相对运动时,即形成地震。这时,地震的大小可以用矩震级来标定,即:Mw=(lgM0)/1.5-10.7,其中 M0=μ?W?S,为地震矩(M0,N.m),它等于地震破裂面面积(W,m2)、地震破裂面两侧位移(S,m)、弹性地壳的弹性模量(μ,N/m2)三者的乘积。当然,还有一些根据地震波振幅特征来标定地震震级方法。他们与地震矩震级间有一定的经验转换公式,此不再表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后,我们脚下的地球内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已经充满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活动习性的断层。在应力作用下,这些业已存在的断层比它周边的弹性介质更易发生(再)破裂和滑动。这解释了为什么震级较大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已有断层上的主要原因。

当荷载达到断层滑动(岩石破裂)所需应力极值时,断层发生快速相对运动形成地震,并激发不同类型地震波。

然而,尽管我们知道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但地震学家目前对地震的三要素(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发震震级)仍然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第一,我们对深度达几十公里的地壳内部所发育的断层的详细特征知之有限、第二,即使能知道断层精确形态,我们还仍然不知道每条断层的抗震(抗破裂)能力有多大、第三,地震学家更不清楚每条断层上的绝对应力有多大。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如今天的日常天气预报,地震能被人类预测预报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河南今起未来三天雨水频繁

讯,河南近来大雾天气多发,据最新预报显示,河南东部凌晨至上午有大雾出没,所以大家出行要注意安全。降水方面,预计河南今起未来三天雨水频繁,其中,今明洛阳、郑州西部等局地多阵雨雷雨,大家出行记得带伞。近来雨雾多发,行车小心。

河南今起未来三天雨水频繁

河南天气

昨天(14日),河南各地雨雾蒙蒙,郑州等地能见度较低。午后,河南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在30℃上下,但由于湿度较高,体感有些闷热。

河南省气象台预计,今起三天,雨水将频繁上线。

郑州西部局地多阵雨雷雨

今天白天,焦作、济源两地市和安阳、新乡两地区西部及三门峡、洛阳两地区北部、郑州地区西部多云间阴天,局部有阵雨、雷阵雨;其它地区睛天间多云。凌晨到上午,东部局部有雾。

今天夜里,三门峡、焦作、济源三地市和洛阳、安阳、新乡三地区西部多云间阴天,局部有阵雨、雷阵雨;其它地区睛天间多云。

河南天气

明天,河南北部、西部多云转阴天,部分地区有阵雨、雷阵雨,局部有中雨或大雨;其它地区多云。凌晨到上午,南部局部有雾。

后天,河南全省阴天,北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有阵雨、雷阵雨,西部有中雨、局部有大雨。

气象专家提醒,今起三天,河南各地雨水将频繁上线,局地有中雨或大雨,公众出行需雨具随身。此外,东部、南部等地早晨时段有雾,能见度较低,行车需保持车距,谨慎慢行。

郑州近期天气:

郑州天气

15日(今天)多云转晴,28/18℃;

16日(明天)多云转小雨,28/19℃;

17日(后天)小雨,24/19℃;

18日(周六)小雨,21/15℃;

19日(周日)大雨转小雨,18/15℃。

天气资讯推荐

上海因台风灿都影响停运地铁11时起恢复 登陆上海排除风雨影响仍在线

成都10年来仅200多个晴天 成都本周内降雨频繁

湖南未来3天部分地区仍有高温 长沙本周内最高气温35℃左右

重庆新一轮强降雨已在路上 16日夜至17日中西和东北部雨势猛烈

四川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今晚至明晚成都绵阳等有较强降雨

广东生三孩男方享受15日陪产假 女方享受80日奖励假

今天星期二实则周一:中秋放假调休这周六要上班

9月14日国外天气预报:美国墨西哥等仍有较强降雨

台风灿都还在东海回旋仍有影响 四川盆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14号台风灿都最新实时路径图 仍在东海回旋浙江沿海风雨明显

北京今夜至明天还将迎一场降雨 最高气温26℃

广东今还是暴雨高温搭配 广州深圳局部暴雨


地震发生频繁的是哪个国家

在人类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9.5级大地震。世界上有些国家是经常发生地震的,那么,大家知道地震发生频繁的是哪个国家?地震发生最多的是哪些国家?今天小编带你见识见识,每天每个人都要进步一点点哦。

地震发生频繁的是哪个国家

1、尼泊尔

2015年尼泊尔,巴克塔布在8.1级大地震还未结束,接着7.5级地震对地方著名建筑物和人都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2、日本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福岛地震的核泄露事件,相信到现在都心有余悸。

3、新西兰

由于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受两板块的相互作用,地震活动十分频繁,而全球每年80% 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个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4、印度洋,安达曼海 印度尼西亚

印度安达曼海的这组岛屿距离印澳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断层带不远。因为板块之间的相互冲撞,这里常常发生海啸和地震。

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地震,引起高达20米的海啸。

5、智利

地震已经让智利人们习以为常。

6、意大利

欧洲地震频发区在意大利。

7、美国

美国,洛杉矶地区位于美国西海岸,正好处于全球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范围内,是一个地震高发地区。1906年的那场大地震几乎使旧金山毁于一旦,雪上加霜的是,这场地震引发了严重火灾。超过300人死亡,是美国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事件之一。

8、墨西哥

墨西哥,墨西哥正好位于地球三个大板块即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东部的科科斯板块交界处,每当板块发生摩擦或者碰撞就会发生地震。

9、菲律宾

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圈以及地震断层带,1天平均有20场有感及无感地震。

10、中国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你可能不知道地震冷知识

一、不仅地球会地震,月球上也会有“月震”

在1969~1972年期间,美国宇航员在月球周围着陆点先后放置了6台地震仪,阿波罗12号、14号、15号和16号获得了月震记录并传回地球。月震与地球上的地震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很多月震持续时间可能会持续5至6个小时;二是,月震会发生在很深的地方,月球的半径为1738km,但深的月震会发生在月球内部800~1150km深度;三是,月震的震级一般都很小,深的月震震级一般为1~2级,浅部的月震震级会大一些,有记录到3~4级的较大的月震。

二、人类记录到的震级最大的地震

有记载以来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9.5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在智利海岸激起高达25米的海浪,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地震发生约22小时后,海啸到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岛时,波高最高达到8.1米,摧毁了1600多座房屋,导致185人死亡或失踪。

三、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

1556年(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陕西华县八又四分之一级大地震。据《明史》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然这个数字存在争议。考虑到人数统计差异、之前因其他灾害外迁人口被统计在内等因素,据估算实际死亡人数可能在45万以内。

四、地球上到底能发生多大的地震

现有知识认为,地球上不可能发生超过10级的巨大地震。这主要是因为地震的震级与发生破裂的断层长度有关,断层越长、可能发生的地震才越大。目前地球上尚不存在可以引发10级地震的断层。

五、中国最早开展的震后科学考察的地震

中国政府最早组织的震后科学考察工作,开始于1920年的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次年,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翁文灏先生,带领来自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的考察队员,亲临现场考察并撰写成《甘肃地震考》等著作,拉开了中国近代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


胎动是什么感觉

胎动简单的说就是胎儿在子宫里的活动,一般女性怀孕4-5个月期间就会开始出现胎动了,那么胎动是什么感觉?我们知道胎动是胎儿比较活跃的表现,说明胎儿发育情况良好,但胎动过于频繁真的好吗?下面就带你来详细了解下。

胎动是什么感觉?

孕妇是最先感觉到胎动的那个人,要说胎动的感觉,就感觉肚子里有人在踢你,有时你还会觉得胎儿在颤动、慢的蠕动或像是打膈似的。

一般胎动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有的最长不过几十秒。胎动的活跃也是间断没有规律可循的。

胎动频繁好吗?

胎动突然变得频繁是不太正常的,如果胎动持续时间长(超过几分钟),并且胎动频率高,那么就要注意胎儿是否健康的问题,应考虑到胎儿是否缺氧、是否出现脐带绕颈的情况,为了以防万一,最好做个胎心监护检查。

胎动是否异常,其实母亲是最能感觉到的,应警惕。

胎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胎动的感觉是主观的,这个跟孕妈妈自己的感受相关,而孕妇自身的健康、体质、睡眠以及情绪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胎动的频率,所以有的妈妈胎动相对频繁,而有的妈妈胎动则比较微弱,这个都不能因此来判断胎儿是否正常,科学的判断胎儿健康还是需要通过产检,对孕妇来讲,怀孕整个过程定期产检是有必要的。


雷暴频繁发生于哪里

雷暴现象是比较恐怖的,但只要防范得当,人身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周围的一些事物一定要注意一下。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雷暴频繁发生于哪里?雷暴通常发生在什么地方?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雷暴频繁发生于哪里

发生于海口排名第一(84.2天),广州排名第二(73.3天),拉萨排名第三(69.6天),南宁排名第四(65.9天),昆明排名第五(59天)。

海口为何是雷暴最多的地方

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其特殊的海陆分布和常受产生雷暴的天气系统影响有关。海口被狭窄的琼州海峡所分隔, 西部与北部湾相连接,这种分布(5-10月)有利于热雷雨的发生。其次是5月后海峡两岸的陆地表面增温,周围海域因海水热容量大,海水温度升高缓慢,会形成热力环流(陆地为上升气流区,海洋为下沉气流区),于是强对流发展,白天中午前后形成流云系,产生雷阵雨。

据不完全统计,海口每年因雷击造成通信、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损毁有500多宗,随着逐年高科技设备迅速增多,雷电引发重大灾害事故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

海口近年出现雷暴的时间:

2019年05月25日13时50分:我市北半部地区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风力达7~9级并伴有强雷电和局地短时强降水,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工作。

2020年05月12日15时00分:受对流云团影响,海口市未来2小时内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风力达7~9级并伴有强雷电和局地短时强降水。

2020年6月1日:受对流云团影响,我市2小时内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风力达7~9级并伴有强雷电和局地短时强降水。

2020年10月2日10时44分:受对流云团影响,我市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并伴有局地短时强降水。

2021年04月26日14时06分:受对流云团影响,我市3小时内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风力达7~9级并伴有强雷电和局地短时强降水。

2021年5月5日15时36分:受对流云团影响,我市5小时内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风力达7~9级并伴有强雷电和短时强降水。

综上可知,雷电在海南海口非常的频繁,甚至一些居民习以为常,做好防护措施即可!

有关雷暴的文化

雷霆之怒,声色俱厉。最早,人类对惊天动地的霹雳和划破长空的闪电感到无比恐惧。欧美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中国古代信奉“雷公”、“电母”。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最先试图从科学角度阐述雷电现象,他断言雷是太阳热量激荡空气而形成的。

有人认为是美国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在1752年6月冒险将风筝放飞到雷电交加的空中,将电火引到地面,而证实雷电是大自然中的放电现象的。但其实这早已被证实是假的。因为如果富兰克林真的将雷电引到地面上,那他早就被电死几十次甚至几万次了。毕竟那个电流量真的是很大,连高压线旁边都绝对不允许放风筝,因为可以电死人,那这个“电火”可比高压线的电流高好几倍了。

雷暴生命周期

雷暴生命周期包括积云阶段,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雷暴常出现在春夏之交或炎热的夏天,大气中的层结处于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发生放电。

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当飞机在雷区内飞行时,由于机翼、机身等凸出部位,电场很强,导致飞机遭受雷击。

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如雨或冰雹,可发生于春季和夏季。

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在天气预报中,人们常常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就是指伴有强风或冰雹这种雷暴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