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象是

2021/10/11 19:17:56
万年历日历:象是知识
象是知识
涡振现象是什么意思

在2020年5月5日下午两点左右,广东省虎门大桥桥面发生了明显振动,并且这一振动仍旧在持续振动。于是,这一情况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那么,涡振现象是什么意思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涡振现象是什么意思

涡振现象是涡激振动现象的简称,指的是大跨度桥梁在低风速下出现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与之相似的有卡门涡街效应。

2020年5月6日凌晨,广东省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的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也就是说,虎门大桥也是一种涡振现象。从流体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非流线型物体,在一定的恒定流速下,都会在物体两侧交替地产生脱离结构物表面的旋涡。

对于海洋工程上普遍采用的圆柱形断面结构物,这种交替发放的泻涡会在柱体上生成顺流向及横流向的脉动压力。

如果此时柱体是弹性支撑的,或者柔性管体允许发生弹性变形,那么脉动流体力将引发柱体(管体)的周期性振动,这种规律性的柱状体振动反过来又会改变其尾流的泻涡发放形态。

涡振现象容易发生在高耸结构物上,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需采取措施阻止它的发生,一是对于构件进行刚性加固,二是想办法改变构件后的尾流场。


火星冲日天象是什么样

讯,据中科院消息,火星冲日天象10月14日将现身天宇,届时火星将整夜可见,亮度超过木星。据了解,所谓“火星冲日”,指的是每两年左右,火星、地球和太阳都排成一线,地球居于两者之间的现象,火星整夜可见亮度超木星。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介绍,从9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约两个月内,是观测火星的良好机会。而14日冲日前后,火星观测条件达到最佳。届时,火星将整夜可见,亮度超过木星,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不容错过。

所谓火星冲日,是指火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两侧,也就是火星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度的时刻。在各大行星中,只有外行星才会发生冲日奇观,例如土星冲日、木星冲日等。火星与地球的会合周期长达780天,因此每两年多,人类才能观测到一次火星冲日。冲日前后,一般也是观测火星的好时机。

火星冲日当天,正值满月。在非洲、中东、南亚等地区,若天气条件允许,幸运的观测者还有机会看到月全食。这场月全食将持续1小时43分,将是21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月全食。

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胡方浩介绍,14日冲日时,火星距离地球约6300万千米,虽然比2018年大冲时的5800万千米要远一些,但观测条件不错。

为您推荐

澳洲大堡礁大量白化死亡!是否和澳洲烧7个月的山火有关?

17级龙卷风袭击美国 美国多地被夷为平地

NASA:北极冬天下雪!将导致更严重的变暖

NASA:北极晚上天空变亮!暗含人类气候变化的深刻危机

地球上最干净的空气闻起来怎么样?空气靠近寒冷的南极洲

首次测量到火星发生的日食是怎么回事 火星上的日食是什么样子的


拉尼娜现象是冷还是热

导语:据专家表示,今年冬季将出现拉尼娜事件,而通常一年里如果出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时,冬季就可能会偏暖或偏冷,那么拉尼娜现象是冷还是热呢?说到拉尼娜现象,有一年的冬季让我们印象深刻,那就是2008年的冬天。如此,你应该知道拉尼娜影响是拉尼娜影响是偏冷还是偏暖了吧。

拉尼娜现象是冷还是热

拉尼娜现象

一般会偏冷。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会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一般对我国的影响如下: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中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

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发生了。

拉尼娜年一定是冷冬吗?

拉尼娜现象

不一定。“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有严格标准。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会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气温偏冷不等于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有严格标准。

参考气象学上的冷流、冷锋、冷空气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寒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按此定义,我国自1987年至2004年连续18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即-4.7℃,故可称连续18年发生了暖冬现象,若按新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即-4.2℃,而1995/1996年和1999/2000年两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为-4.3℃和-4.4℃均低于新的气候平均值,就算寒冬。故按标准更科学的说法2004年是连续第4个暖冬。

某些媒体记者报道的“整个冬季的气温平均值偏高0.5摄氏度以上,称寒冬”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如果按此定义,1995/1996年冬季和1999/2000年冬季,无论按新的,还是旧的气候平均值,均达不到暖冬标准,也就不存在连续18个寒冬。

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信风是指低空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

近几年,全世界天气异常的发生次数是越来越多了,原因主要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暖。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时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通常这位“不速之客”在每年的3月以后,随着南美洲西海岸水温逐渐变冷而随之消失。

厄尔尼诺的含义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Nino”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而在最近国外异常天气同样频发,美洲南亚东南亚南欧新西兰等地出现较强降水 南亚中东非洲北部南欧北美等地出现高温:南美洲北部沿海、中美洲、美国东部及佛罗里达沿海、加拿大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南欧东部、新西兰等地出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中东、非洲北部、西班牙南部、法国南部、美国西南部、墨西哥等地出现高温天气,局地超过40℃。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

在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多雨区随着海洋温度的改变而向东移动,直接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发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厄尔尼诺不仅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而且还影响到热带的其它地区,甚至会导致热带以外地区的气候异常。研究表明,厄尔尼诺还与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有联系;也对大西洋飓风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年大西洋飓风日数明显减少;对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有影响。

多数的厄尔尼诺天气会影响食糖、水稻、玉米、天然橡胶等农产品产量,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还有,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东部上升,表层海水沿赤道向东涌。这股较暖的海水在数月之后到达太平洋东侧时,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动,导致鱼类大量迁移或死亡。

最后,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

在厄尔尼诺严重的年份,有些地区会出现严重干旱或是洪涝灾害,甚至是飓风等等。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大象是哪个国家的国宝

大象是泰国的吉祥动物、国宝,在古代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战争中国王的坐骑。然而,现今泰国全国野生大象仅存约3000头,人工饲养的大象也只有4000头左右,滥捕大象的问题仍然存在。泰国政府从1998年起,将每年的3月13日定为“大象节”,希望通过“大象节”唤起民众对大象的爱护及对大象文化的传承。

泰国每年举行大象节是为了感谢泰国的大象,因为它们的祖先曾在战争中献出生命来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在14至18世纪时,象群被用于载运士兵进入战场。

习俗活动

人们挑选出许多最丑陋最拖沓最软弱的大象,给它们身上披上彩带、盖布,挂上小铃铛,打扮得跟新郎一般。

大象节由素辇省长宣布开幕。这时一大群象走到场中,向参加盛会的观众表示欢迎。大象群中既有出生不久的小象也有老象。象群过后,100多名男女穿着鲜艳的服装,婆裟起舞,舞蹈队后面是一个巨型火箭,人们用舞蹈表演把火箭射上天空,祈求天空降雨,五谷丰登。

火箭舞结束后,开始表演捕捉野象。先由捕象人的妻子举行宗教仪式,为她的丈夫祈求平安。接着,一群野象冲入场内,后面紧跟着一群驯象。每头驯象背上坐着两个人,一个人专管驾驭,一个人用绳圈套野象的后腿。野象东躲西闪,千方百计避开圈套,然而在技艺高超的捕象人手下,最后仍被乖乖地驯服。

接下来进行“跑象拾物”表演。在跑道上每隔十米远放一小物件,如火柴盒、香蕉、瓶子、洋娃娃等。最末一件是红旗,众象在跑道的起点各就各位,一声令下个个向前奔跑,用它们灵活的鼻子,将自己跑道上的物件一个一个捡回到终点。直到最后,看谁先捡回红旗,谁便是优胜者。另外,还有“象人拔河”表演。一边是一头体重约8000多磅的庞然大象,一边是60个彪形大汉。尽管大汉们一个个使足了力气,仍被大象轻易地拉了过去,最后增加至100人,大家开始感到有些吃力,绳子静止不动,可这种僵持状态不久就被打破了,仍以绳子拉向大象一边而告终。

最惊险的节目要算是“大象跨人”了。表演者是一些自告奋勇的观众,他们成排地卧在草地上,象要一个个从他们身上跨过去。这种游戏非常危险,一只大象几千斤重,稍有差错,人就会被踏成肉饼。

最后一个节目是古代象阵表演。场地两端,排列着许多穿着古代战服的士兵。英俊的武士们全身披挂,手持矛剑。士兵后面是参加战斗的象群,指挥官威风凛凛地骑在象背上指挥作战,展现出13世纪泰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战斗场面。


龙吸水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龙吸水现象本质是海上起的龙卷风。龙卷风是发生在地表与云层之间的小型气流漩涡现象,出现在陆地上的叫做作“陆龙卷”,发生在水域中的叫作“水龙卷”,由于龙卷风表现为旋涡状的风卷起尘土或水柱形成的细长的线条状物体,由于发生在水上,卷起的海水直冲天际,故而得名”龙吸水”。

龙吸水简介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龙卷风的季节性较弱,春季、夏季、秋季均可发生。

按形态和产生环境,龙卷风可以分为多涡旋龙卷、陆龙卷(landspout)、水龙卷(waterspout)等。龙卷风在观测上表现为狭长的漏斗云(funnel cloud)或类似形态的尘土/水柱。龙卷风的风速通常在30至130米每秒,直径小于2公里,活动范围在0至25公里不等,持续时间在10分钟左右。

龙卷风的产生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风切变、垂直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雷暴是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想环境,也是引发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被称为超级单体龙卷,其它情形被称为非超级单体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