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是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大家都知道,在地震发生后有时候是会有余震的。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余震的内容,那么,大家清楚地震后多久会有余震?地震发生后多长时间会有余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地震后多久会有余震
地震后几十分钟内会有余震,也可能1小时或者1天、1周,甚至是1个月后会有余震。
一次大地震之后的余震会持续多久?
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生物都居住在地壳表面,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30Km,有人戏称这如同鸡蛋壳一般。地壳“浮”在地幔上,地幔是一种像搅搅糖一样的塑性物质,流动性很弱,但也会流动,时间尺度很长,平均下来,地壳每年只能移动最多几厘米,地壳就是一块又一块的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位移,势必会产生碰撞、挤压等现象,每次碰撞与挤压都会积攒应力,当积攒的量够了,也就绷不住了,板块会发生大的震动或是断裂,这种能量传递到地表上来就是地震。
地震按发生的形式可主要分为三种:陷落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是指,采矿造成的地下空洞或者是天然的地下溶洞因为承受不住顶部的压力而发生陷落,从而引起的震动,这类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小,发生的次数也极少。
构造地震危害最大,发生的次数也最多,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中90%都是构造地震,这种形式的地震与板块运动有直接关系,如前文所说,是因为地下岩层板块相互运动,碰撞、错动、破裂导致的震动,这类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很巨大。
火山地震,顾名思义,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火山内部的岩浆运动、火山气体爆炸,都可能会引起地震,这类地震发生次数也比较少。
以构造地震为例
地震发生之前是能量积攒的过程,一次较大规模的地震,往往需要孕育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一般情况下,在大地震发生之前,会有多次规模较小的地震。打个比方,将一根竹子折断,你慢慢用劲,竹子在完全折断之前会产生几次小程度的折断外部的表皮,然后才最终折断。其实这与大地震也相似,小规模的折断就是大地震发生之前的前震。前震之后就是规模较大的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叫余震。前震、主震、余震,这就是地震的发生序列。
一场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少年?
一场7.0级以上的地震,余震会持续几十年,发生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震级7.8级,余震可以持续八十年,比如2020年7月12日,唐山市古治区发生了5.1级地震,这次地震正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属于唐山老震区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动。依靠什么来判定这到底是不是余震呢?这主要看这次地震的震中是不是发生在原来的地震带上,并且还要看这次震级是不是小于原来的震级,古治区发生的这次地震的震中正好位于原本的地震带上且震级小于7.8级,属于唐山大地震的远期余震。
余震持续几十年算正常的,还有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一个世纪以上,但一般来看,主震的震级越大,那么它的余震持续活动的时间就越久。
为什么会发生余震?
其实很好理解,一次大地震把地下的岩层板块震得破碎不堪,这个破碎的地带很脆弱,会经常的发生“晃动”,以调整该破碎带的应力与应变,从而达到稳定状态,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次“晃动”,就好像一堆松散的物质,晃动几下才会更密实稳定一样,余震的发生是该地带能量释放的过程,会逐渐趋于稳定。而且,余震随着时间的推移,次数与强度逐渐减少降低,存在一个逐渐衰弱的过程,但不排除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只是可能性很低,但存在。
有人会说余震持续的时间跨度太久了?
其实并不久,从大地震孕育的时间跨度上来看,一场大地震的发生可能需要孕育几百年或上千年,而余震持续的这几十年、一百多年又算得了什么呢。
地壳板块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是运动速度较为缓慢,所以人类的短暂一生无法察觉,地球上,每年会发生五百多万次的地震,很多地震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带,还有很多小震人类没有察觉到,能够造成破坏的地震,每年会发生十几次,造成巨大破坏的大地震,每年大约几次,分布在世界范围内。
相关推荐
地震灾害分为哪四级 地震灾害分什么四级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引起哪些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震灾害特点是哪些
余震之后还会有大地震吗 余震后还会发生较大地震吗
余震会比地震大吗 余震是比地震等级大吗
余震的意思是指地震之后发生的小型地震,一般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余震的知识,那么,下面来讲讲,几级地震后有余震?多少级地震发生后会有余震?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几级地震后有余震
不管什么等级的地震都有可能发生余震,因为余震和地震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余震是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小地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余震随着时间的推移,次数与强度逐渐减少降低,存在一个逐渐衰弱的过程,但不排除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只是可能性很低,但存在。
余震相关实例说明:
1945年9月23日,河北滦县6.25级地震这后,余震延续了半年之久,到第二年春天才相对平息。
1952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克恩郡地震时,主震在贝克兹菲尔德遭受了彻底的摧毁。有时甚至是一次刚刚超过3级的余震,也能把一些房屋震倒。因此,在主震过去后,对余震也要提高警惕,加强预测预防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震后两次5级以上的余震,都因震前有了预报,虽然造成破坏,但人的伤亡很小。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7.8级地震之后,当天就发生了两次强烈余震,震级分别为6.5级和7.1级。
以后沿着宁河、唐山、滦县这一活动断裂带,5—6级左右,甚至更强的余震仍在不断发生,如11月15日在宁河东北以发生一次6.9级地震,直至第二年(1977)春季,强烈余震仍然有所活动,至于5级以下的小震就更多了。
地震后为何会有余震
一、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能量。而在地壳的某些脆弱地带,会造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从而形成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应力”的冲击,即为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他们还发现,在离震中50公里以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二、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三、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四、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B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有关人员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相关推荐
几级地震才会死人 地震多少级才会死人
5级地震严重吗还会余震吗 5级地震有多严重还会出现余震吗
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 4级地震发生后还会有余震吗
4.9级地震后还有余震吗 4.9级地震发生后还会出现余震吗
4级地震后还会地震吗 4级地震过后还会再发生地震吗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遇到地震的时候不要恐慌,做到震时就近避险,震后快速疏散。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地震的知识,那么,下面来看看,地震还会有余震吗?地震后还有余震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地震还会有余震吗
地震可能还会有余震,但不一定每个地震都有余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甚至上百年。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的一段时间跨度内,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应力积累释放除外),地震开始移动,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
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后相当于岩石蠕动应变恢复过程。前震、主震、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
国外很多人把时间间隔不大、同一地点的地震分别列为次数是不对的,没有认识到地核移动的根本规律,也有的余震间隔数天,这是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地壳下,积累多了就释放出来,是地震时的应力释放。
识别谣言,科学减灾
地震发生后,都会伴随有谣言的产生,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我国,只有政府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任何其它形式的“地震预报”都不可靠。所以,对待地震谣言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并及时报告。
另外,要加大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
地震来了如何自救?
地震应急避险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震时就近避险(避震三部曲:伏地、掩护、抓牢)
地震时不要慌,房屋倒塌与坠落物伤害比起来,前者是小概率事件,不要马上跑,防止被砸伤。要记住“伏地、掩护、手抓牢”,等摇晃停止后,迅速有序撤离。不要坐电梯,更不要跳楼。
震后快速疏散
震后疏散的目的是防止紧随主震的余震引起房屋倒塌造成的伤害,以“有序、安全、快速”为原则。
当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及以下时,最好的方法是赶快离开。要做的是尽快转移到室外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果由于外界条件实在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仍然选择引导就近躲藏。
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中从坍塌房屋中抢救出来的幸存者,八成得益于家人及邻居的救助,我国唐山大地震亦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这一数据高达九成。
自救
当身体已遭地震伤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烟尘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尽量躲到不容易坍塌的地方,设法用砖头等支撑上方不稳定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同时要发出一些声音来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可以用坚硬的物体敲击。但注意不要大声呼救,保存好体力。
互救
在震区,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和互救,也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找被压埋的人。互救时一定不要急躁,千万不要强拉硬拽,避免出现更糟的状况。人宜用“先头部、后身体”的方法。找到被埋压者时,首先要清除TA嘴里和鼻子里的尘土。
如果发现了幸存者但又难以救援,那么首先要保证其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提供水和食物,并寻找能够将其解救的方法。
相关推荐
余震之后还会有大地震吗 余震后还会发生较大地震吗
余震会比地震大吗 余震是比地震等级大吗
地震后多久会有余震 地震发生后多长时间会有余震
地震和余震有什么区别 地震与余震不同有哪些
地震余震持续多久 地震余震会持续多长时间
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千万不要胡乱走动跑跳,最好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好好来了解一下,地震后还会再次地震吗?地震过后还会发生地震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地震后还会再次地震吗
可能还会再次地震,称为余震,但不一定每个地震都有余震。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通常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甚至上百年。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应力积累释放除外),地震开始移动,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后相当于岩石蠕动应变恢复过程。前震、主震、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国外很多人把时间间隔不大、同一地点的地震分别列为次数是不对的,没有认识到地核移动的根本规律,也有的余震间隔数天,这是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地壳下,积累多了就释放出来,是地震时的应力释放,和地球内部能量积累释放产生的地震不是一个概念。
地震相关问题
1、地震和余震的关系:
(1)单峰型:就是一个大的主震,在其发生前后有多个小的地震。
(2)双峰型:在两个大的主震之间及前后发生有多个小的地震。
(3)群峰型:没有主震,只有多个小型地震产生。
2、如何预防地震
(1)学习地震知识,避免惊慌失措。
(2)室内可以建一个避震空间。
(3)准备一个防震包。
(4)室外发生地震时,找一个就近、空旷的地方,远离高大物体。
3、地震产生的原因
答:由于板块运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
1976年7月28日——北方瓷都唐山大地震(7.8级)
震中位置:唐山市丰南区
震级:7.8级(美国阿拉斯加天文台测定为8.1级地震,英国皇家天文台、台湾中央气象局报道为8级左右地震)
极震时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 秒
死亡人数:24.2419万人
波及范围:14个省、市、区
1976 年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 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震中纬度39.4 度,东经 118.0度)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1公里, 当天18:45又在唐山滦县发生了7. 1级地震,死亡 24.2 万人, 重伤 16 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 100 亿元以上,为 20 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名列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唐山大地震有感范围波及14个省、市、区。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79次特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在77位)
唐山市所有市辖区(原5个市辖区+丰南+丰润)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唐山市的玉田、迁安、滦县、滦南、唐海、乐亭等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相关推荐
大震前有小地震吗 大地震前是会有小地震吗
地震群后面会有大地震吗 地震群后会发生大地震吗
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几级
海固大地震是哪里 海固大地震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地震会不会一次比一次大 地震是一次比一次大吗
我国许多地区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地震,而在地震发生后,很容易会引起下雨。最近有些朋友对此很好奇,想来了解一下,地震后下雨的原因是什么?地震过后降雨的原因有哪些?希望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能够解决你的困惑,欢迎更多的朋友来阅读。
地震后下雨的原因
原因是地震后,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的释放出来,同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并且使得地下的一些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地震后,空气中粉尘增多,也就是凝结核,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也就形成了降雨。
由于地震是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
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这就是地震后形成下雨的原因。同样的原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结束。
的确,历史上有很多大地震之后下雨的例子。譬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据唐山地震的报章记载,当年地震后“连降大雨”;2008年汶川地震后也出现过降雨。
但需要注意,唐山大地震出现在7月28日,为华北降水最多的“七下八上”时期;而汶川地震是5月12日,是川西的春雨时节。
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包括活动板房、简易房、帐篷等)往往很多,救援人员和集中安置群众密集,而且临时搭建的救助设施也较多。
当前处在雷电活动频发季节,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的雷电灾害防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灾害的破坏特点
1、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
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2、地震造成伤亡大。
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
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42%,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
3、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
地震发生在地壳还是地幔呢
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相关推荐
24个秋老虎是从什么时间算的 24个秋老虎从几月几号算起
24个秋老虎是多少天 24个秋老虎一共是几天
24个秋老虎是哪几天 24个秋老虎是哪些日子
24个秋老虎有多厉害 24个秋老虎有多么凶
24个秋老虎怎么计算的 24个秋老虎是如何算的
地震来临的时候是非常突然的,所以大家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说说,群震型地震后会大震吗?群震型地震后是有大地震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群震型地震后会大震吗
不会大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一般均小于80%。震群型地震分为两种:一种是地震活动逐步升级的;另一种是两个以上主震型地震组合或混淆一起而形成的。震群与主震尚未发生的前震常难以区分。
群震(又称群发性地震、频发性地震)意指某处在相对而言较短的一段时间中发生一系列地震而无法明确判断出主震的地震型态。群震的时间长度随着每次事件发生各有不同,一次群发性地震可能持续的时间会从几天、几周、到几个月长。 群震是火山喷发前会发生的典型地质活动之一。
近来研究显示,在台湾多数地区均有群震现象(尤其以花莲一带的群震最为频繁),且群震发生后,短期内不会伴随大型的地震。这样的台湾地质特性是预测地震值得探讨的课题。
以下是一个群震发生的例子:2008年2月时,延著Cerro Prieto断层(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靠近其首都墨西卡利处)一共发生了五百多起地震。另被称为莫谷尔区地震事件("The Mogul earthquake sequence")的群震现象,则是发生在雷诺 (内华达州)。其自2008年2月起开始,连续数月直到2008年11月才结束。在2月到4月中间,此次地震共造成千余起、最高至4.7级的小型地震。
震级的意思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震级大小划分
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若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
相关推荐
震群型地震危险吗 震群型地震可怕吗
震群型地震有大地震吗 震群型地震会发生大地震吗
震群型地震预示什么 震群型地震预兆着什么
震群型地震震级相差多少 震群地震的震级是差多少
震群型地震最大级 震群地震最高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