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洞是指在太阳上颜色发暗的一块区域,是太阳风以超高速喷涌而出的地方。有些朋友不清楚日冕洞的相关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日冕洞是太阳黑子吗?日冕洞是不是太阳黑子?今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日冕洞是太阳黑子吗
不是太阳黑子,日冕洞是日冕上存在的大片不规则的区域,而太阳黑子位于太阳的光球表面。
2015年1月1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大气成像组件拍摄到了太阳上的一个神秘现象——一片巨大的“黑洞”出现在太阳的南极区域,几乎覆盖了太阳的1/4。科学家表示,这片黑洞是一个巨大的日冕洞,它是太阳日冕层的一块黑暗、低密度区域。在远紫外光的照射下,它看起来黯淡无光,仿佛是深入太阳中心的黑色深渊。
虽然从卫星图像上来看,日冕洞并没有太阳活动,但实际上它释放着猛烈的太阳风暴,并以500英里/秒的速度喷涌太阳粒子,是别处太阳风速度的3倍。科学家仍在研究造成日冕洞的具体原因,但它似乎与磁场活动增强的区域有关。NASA表示,日冕洞是太阳目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NASA还表示,“由于日冕洞位于太阳最南边,太阳风对地球上的人类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太阳黑子是怎样的存在
众所周知,太阳是一个剧烈燃烧的火球,它的表面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核聚变。核聚变使得它能够向宇宙散发着强大的光和热,足以照亮整个太阳系内部。因此,由此而得,太阳表面应该极其光亮,不会存在所谓的黑点。
其实,这个黑点就叫太阳黑子。它本质上,就是太阳表面上的一种炽热气体产生的巨大漩涡,类似于地球上的大风暴,可以说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气流在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风暴。
在中华的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太阳黑子观测记录。根据我国考古学家发现,仅正史记录就有100多次。现如今,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黑子观测记录:是我国在公元前28年汉朝人所观测到的。
汉书《 五行志 》记载:成帝和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喜大如钱、居日中央。但在西方历史上,太阳黑子并没有被很早的观测到。西方认为,太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天体,它是光和完美的象征,不存在任何缺憾。
随着17世纪的到来,意大利的天文学家—— 伽利略用望远镜第一次观测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他发现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一个非常普遍的特征,从此开启了人类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黑子的时代。
太阳黑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区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观测手段的逐渐进步,人类拍摄到的照片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黑子是太阳表面上的一个低温强磁区。它自身拥有着非常强大的磁场,强度大约在1000 hz ~ 4000 hz,比地球上的磁场强度要高上1万倍。
如此强烈而又恐怖的磁场,使得黑子可以抑制太阳内部能量,通过对流的方式向外传递。这就造成了太阳此处的温度会缓慢降低,差不多将会被周围区域的温度低于1500°C左右。
因此,太阳黑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区域。而是因为它的温度要比起周围的区域要低,他在其周围明亮的区域对比之下显现着黑色,仅此而已。
完整的太阳黑子,由两个部分所组成。分别为较暗的核、周围较亮的部分组成。其中,中间凹陷约为500km,核心较暗的区域温度大约在4000°C左右,周围的区域温度大约为5000°C左右。
同样,黑子的大小并不统一。小的仅有一座城市大小,而大的甚至可以容纳十数个地球。因此,我们通过借助望远镜,就可以在地球上观测到黑子的存在。
通过观测现,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总是散布在某些特定维度,在太阳的赤道上很难看到。而在南北方向则会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南北纬15 ~ 20度的之间,在30度以上几乎很少出现。
长期的观测,天文学家总结道:太阳黑子具有周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他们很少单独的出现,往往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太阳的表面。
大家都知道,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从色球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处,甚至更远。跟日冕相关的一个词被人们广泛提及,这个词就是日冕洞。那么,大家知道日冕洞是什么?日冕洞的意思是什么?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日冕洞是什么
日冕洞是太阳上的一个洞,但并不是真正的洞,它是环绕太阳的等离子体光环中一个明显的冷区 这些区域在X-射线和极紫外成像中看起来是黑色的 在X射线和极紫外成像中,日冕洞是最常见的,它是太阳11年活动周期中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太阳黑子和耀斑最活跃的时期。
日冕洞是来自太阳的快速流动的物质流,其形成是因为太阳表面某处的磁场不再向太阳内部循环,而是向外发射磁场。它比周围区域要冷,密度也更小。
太阳上颜色发暗的一块区域被称为“日冕洞”,是太阳风以超高速喷涌而出的地方。
日冕洞是位于日冕层的一大块区域,它的密度比周围的物质低,温度也更低。
在远紫外光的照射下,它看起来是暗的,因为发射这种波长光线的物质较少。
这样的洞可能会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任何时候出现,但在周期的衰减阶段最为常见。
日冕洞是在太阳磁场向行星际空间敞开时出现的。相反,当太阳磁场形成磁拱时,X光和紫外图像呈现的是明亮的区域。图像上最明亮的点通常位于磁环或磁拱的顶端。
对地球来说非常幸运的是,由于日冕洞的位置,它不大可能影响到我们。NASA说:“因为它位于太阳最南边,太阳风对地球上的我们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太阳表面开了三个大洞
NASA 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三个巨大的日冕洞。太阳风从日冕洞向着地球呼呼的刮出,科学家警告要做好迎接太阳磁暴的准备。
日冕洞(Coronal Holes)是位于太阳表面在 X 射线波段比较暗的区域,这个区域具有发散的磁场线,也是太阳风的出口。
日冕洞是在日冕中密度比较低的区域,而且也是低温区,温度大约为 100 万度。
冕洞的面积可以缓慢的变大或缩小,但他们在太阳表面上的位置却不大变化,随着太阳的自转,延伸型的冕洞 27 天旋转一周,故影响了地球上的磁暴呈现出 27 天的周期。
太阳上一下子就开了三个大洞听起来吓人,不过解释过后大家就明白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太阳极小期时。
太阳极小期是太阳 11 年活动周期的平静期,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在此期间,太阳比较平静,也就是说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较少,而且通常更小,但是磁暴还是会发生的。
为什么太阳平静期还会发生磁暴呢?
这就是因为这些日冕洞的缘故了,它们是较冷、密度较低的等离子体和敞开的磁场区域。
这些开放结构使太阳风更容易逃逸,如果日冕洞处于适当位置,就可以把电磁辐射吹向地球。
三个日冕洞是上周打开的,正向着地球吹高速太阳风。不过别害怕,因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只发布了 G1 级的太阳风暴预警。
太阳风暴分为 G、R、S 等级别,G 在当中属于“较弱级”风暴。G1 级是最低级别的预警,言外之意就是吃瓜群众们看看热闹就行了。
G1 级风暴实在产生不了太大影响,咱们地球人也基本感觉不到。或许会对电网和卫星造成小小的干扰。
不过要是升级成 G2 级,那它就有了中等威力,这取决于这些高速的带电粒子袭击地球的方式,所以升级也是有可能的。可能会干扰电网、宇宙飞船和卫星的运作。
日冕有内冕、中冕和外冕这三层,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或者使用日冕仪才能看到。有些朋友对日冕洞的相关内容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日冕洞比周围温度低吗?日冕洞是比周边温度低吗?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冕洞比周围温度低吗
比周围温度低,日冕洞是在太阳磁场向行星际空间敞开时出现的。相反,当太阳磁场形成磁拱时,X光和紫外图像呈现的是明亮的区域。最明亮的点通常位于磁环或磁拱的顶端。
日冕温度有100万摄氏度,粒子数密度为1015/m3。在高温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阳的外围。形成太阳风。日冕发出的光比色球层的还要弱。
日冕主要由高速自由电子、质子及高度电离的离子(等离子体)组成。其物质密度小于2×10-12千克/米3,温度高达1.5×106~2.5×106K。由于日冕的高温低密度,使它的辐射很弱且处于非局部热动平衡状态,除了可见光辐射外,还有射电辐射,X射线,紫外、远紫外辐射和高度电离的离子的发射线(即日冕禁线)。
白光日冕有3个分量:① K冕。在 2.3太阳半径以内,由自由电子散射光球的连续光谱。②F冕。在2.3太阳半径以外,起源于黄道面内行星际尘埃粒子散射光球的光,它的光谱中有夫琅和费线,F冕又称为“内黄道光”。③ E冕。又称L冕,是日冕气体离子发射线的光。日冕的磁场强度约1/10000~1/100特斯拉,随距日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NASA拍摄太阳南极巨大“日冕洞”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大气成像组件拍摄到了太阳上的一个神秘现象——一片巨大的“黑洞”出现在太阳的南极区域,几乎覆盖了太阳的1/4。
科学家表示,这片黑洞是一个巨大的日冕洞,它是太阳日冕层的一块黑暗、低密度区域。在远紫外光的照射下,它看起来黯淡无光,仿佛是深入太阳中心的黑色深渊。
虽然从卫星图像上来看,日冕洞并没有太阳活动,但实际上它释放着猛烈的太阳风暴,并以500英里/秒的速度喷涌太阳粒子,是别处太阳风速度的3倍。
日冕的辐射
日冕的辐射是在非局部热动平衡状态下产生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日冕气体中的自由电子散射光球辐射,即白光日冕。②电子在热运动中同质子、α 粒子以及各种重离子碰撞时,产生轫致辐射。③处于亚稳态的离子的禁戒跃迁,是日冕禁线的来源。④当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回旋加速辐射或同步加速辐射。这种过程对于产生日冕的较长波长(如射电波)的辐射是相当重要的。⑤在日冕等离子体的静电振荡和阿尔文波等过程中也产生辐射。
日冕的可见光波段的连续辐射是日冕物质散射光球的连续辐射的结果,因而日冕连续光谱的能量分布与光球很相似。白光日冕的光可分为:K日冕、F日冕、E日冕(有时称L日冕)。太阳光谱的远紫外线和X射线主要是在日冕中产生的。光球温度较低,在这两个波段的辐射远没有日冕强。为了不受光球辐射的干扰,常用远紫外线及X射线这两个波段来拍日冕像。表示用X射线拍到的日冕像。把可见波段的单色像同远紫外线和X射线等单色像作比较,便可研究太阳大气不同层次的物理状态。
大家都知道,太阳黑子是一个拥有强大磁场以及剧烈风暴的暗色区域,它的运动与地球气候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大家清楚日冕洞与太阳黑子区别是什么?日冕洞和太阳黑子是同一个东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日冕洞与太阳黑子区别
区别是所在的位置不同,日冕洞是日冕上存在的大片不规则的区域,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表面。
日冕洞是位于日冕层的一大块区域,它的密度比周围的物质低,温度也更低。日冕洞具有发散的磁场线,也是太阳风的出口。太阳上颜色发暗的一块区域被称为“日冕洞”,是太阳风以超高速喷涌而出的地方。
太阳黑子是指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太阳黑子存在于太阳光球表面,是磁场的聚集之处。其数量和位置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日冕洞简介
日冕洞是在太阳磁场向行星际空间敞开时出现的。相反,当太阳磁场形成磁拱时,X光和紫外图像呈现的是明亮的区域。图像上最明亮的点通常位于磁环或磁拱的顶端。
NASA展示的相关视频资料拍摄于。该局解释说:“外形几乎呈方形的日冕洞是太阳目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NASA还透露,在日冕洞中可以看到的奇怪的闪烁图案是由巨大的等离子体束形成的。
对地球来说非常幸运的是,由于日冕洞的位置,它不大可能影响到我们。NASA说:“因为它位于太阳最南边,太阳风对地球上的我们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2015新年伊始,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大气成像组件拍摄到了太阳上的一个神秘现象——一片巨大的“黑洞”出现在太阳的南极区域,几乎覆盖了太阳的1/4。
日冕的温度非常高,可达200万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离太阳中心最近的光球,温度是几千度。稍远些的色球,温度从上万度到几万度。而距离太阳中心最远的日冕,温度竟然高达上百万度。这一反常的现象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们还未找到合理的解释。冕的温度很高,其数值达百万数量级,这并非臆想,而是以日冕发射的高能量X射线为依据的。不过,这种超高温仅仅集中在日冕的个别原子中。而且这些原子广泛分布于整个日冕中,其热量总和并非高。
观测表明,太阳大气的温度具有反常的分布,即从光球的5,770K慢慢降到光球顶部(光球与色球交界处)的4,600K,然后缓慢上升到光球之上约2,000公里处的几万度,再向上延伸约1,000公里形成了色球-日冕过渡层,温度陡升至几十万度,到达低日冕区已是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区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反常增温,仍是太阳物理学中多年来未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过去数十年中对过渡层和日冕反常高温的原因进行了许多研究。声波加热机制、激波加热机制、阿尔文波加热机制、波与粒子的非共振湍动加热机制都曾被提出过,但是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太阳黑子简介
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太阳黑子存在于太阳光球表面,是磁场的聚集之处。其数量和位置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称作本影,本影是磁场最强的区域。本影周围不太黑、呈条纹状的区域被称为半影。黑子随太阳表面一起旋转,大约经过27天完成一次自转。
长期的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总会出现谱斑,其附近经常有日珥(暗条)。同时,绝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气中。因此,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