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旱灾

2022/9/13 21:51:48
万年历日历:旱灾知识
旱灾知识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大家都知道,干旱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干旱灾害会诱发什么次生灾害?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有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

(一)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二)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三)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干旱类型:

1、气象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以特定历时降水的绝对值表示。

2、气候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数量,是以与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3、大气干旱:不仅涉及降水量,而且涉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因素。

4、农业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态,或许是某种特定作物的性态。

5、水文干旱:主要考虑河道流量的减少,湖泊或水库库容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实际操作或设施的破坏引起的缺水。

我国比较通用的干旱定义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气象干旱等级介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灾害预警由谁发布

干旱灾害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造成土壤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作物生长等现象。干旱灾害是有预警的,那么大家知道干旱灾害预警由谁发布?干旱预警是由谁发布的?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

干旱灾害预警由谁发布

干旱灾害预警由气象局发布,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了中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综合指数。

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危害及防御措施

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平均每年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干旱年份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高达75%。旱灾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使农业受灾,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此外,干旱还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因此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旱抗旱工作: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区别及关系

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状态为特征,是指农业生长季内因长期无雨,造成土壤缺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导致明显减产,甚至无收。

农业干旱的发生程度除了受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影响外,还与土壤性质、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生育期等有关。在发生气象干旱后,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则不会形成农业干旱。气象干旱是农业干旱的先兆,降水与蒸散不平衡使土壤含水量下降、供给作物水分不足,最终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农业干旱往往滞后于气象干旱的发生,同样在出现降水后干旱解除,农业干旱也滞后于气象干旱。


为何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

干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现象。那么,大家清楚为什么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华北地区为什么易发生干旱灾害?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

一方面是因为华北地区处于湿润半湿润区,常出现春旱,就是指气温回升比雨期到来的快,导致的土壤水蒸发大于补充所形成的干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华北地区人口及工农业密集,对水的需求量大,导致径流减少,长此以往形成当地干旱现象。

因为华北的降水主要依靠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但东季风在春季主要影响的是华南地区,东季风还没有影响到华北地区,所以华北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并且华北地区工业发达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需水量大,自然用水量也就多,华北的人口多,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这三个用水大户加起来,华北地区的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就更少了,这就是华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华北地区干旱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建国以来,华北地区曾先后发生过1960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华北是亚洲温带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暖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对这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构成了威胁。

河北省发生过的干旱

2003年,河北省连续第七年干旱,57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比常年偏少10亿立方米,灌区200万亩耕地无水可供,18万眼机井出水严重不足,303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2007年,河北省因干旱少雨,旱情持续发展,受旱面积达到3600万亩,23万人因干旱出现季节性临时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春旱形势十分严峻。

2008年春季,河北省85% 的地区达到重旱程度,耕地受旱面积5000万亩,25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同时,由于降水减少,水库蓄水不足,而用水量大量增加,造成了这一地区地下水严重不足,形成了华北平原地下“大漏斗”。

目前,节水农业正在这一地区兴起,并利用人工增雨等抗旱措施,开源节流,以期缓解干旱缺水的紧张压力。

世界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

2,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制定用水计划,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源的最大效益;

3,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4,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6,营造防风林,广种树草,提高绿化面积指数,也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干旱和旱灾是一个意思吗

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每年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所以大家要引起对干旱的重视。那么,今天小编想跟朋友们来好好讲讲,干旱和旱灾是一个意思吗?干旱与旱灾是同一个含义吗?接下去小编带大家见识下吧,欢迎大家阅读。

干旱和旱灾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一个意思,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干旱类型: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干旱类型:

1,气象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以特定历时降水的绝对值表示。

2,气候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数量,是以与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3,大气干旱:不仅涉及降水量,而且涉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因素。

4,农业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态,或许是某种特定作物的性态。

5,水文干旱:主要考虑河道流量的减少,湖泊或水库库容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实际操作或设施的破坏引起的缺水。

如何避免受到旱灾影响

1,世界范围内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

(1)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业;

(2)根据当地情况改进耕作农事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一些耐旱的品种,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加强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研究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2,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

(1)多种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可以种植草和树来防止土地少化;

(3)还要防止土壤板结,因为土壤板结更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

(5)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类的化肥,因为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会使水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而破坏生态平衡。

3,我国抗旱措施

自1949年以来,我国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进而还发展了排灌事业,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1987年底,我国的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42.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遇特大干旱,由于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通过引、提、蓄等多种措施,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从而保证了当年的农业生产。从这一点来看,我国人民积累起来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依然存在,抗旱任务还很艰巨。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和5610万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7省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9.6% ,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灌溉44.3% ,从而使旱灾大大降低了很多。


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的成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会对动物、植物以及人类产生影响。那么,大家知道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干旱可能会诱发什么次生灾害?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咸潮、森林火灾、病虫害、瘟疫、人畜饮水困难,导致粮食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最终影响人类生活。

干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日益如此。

根据《干旱数字报告》,过去40年中,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因干旱和荒漠化而丧失。在广阔的亚马孙地区,干旱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本世纪的前20年,该地区遭受了3场大范围干旱,引发了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在欧洲,光合作用在2003年夏季干旱期间减少了30%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1000万人死于重大干旱事件,给全球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上升。

持续旱灾引发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难民署日前发布联合公报称,东非难民数量从2012年的182万增加到目前的近500万,仅2021年就新增了30万。随着旱情持续、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不断攀升的食物和燃料成本,地区人道主义物资正在被耗尽,这将导致东非数百万流离失所的家庭陷入更严重的饥饿中。

共同应对干旱灾害

最好、最全面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土地恢复,解决了水循环退化和土壤肥力丧失的许多潜在因素。除土地恢复之外,各国还需要在充足的资金和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从“被动”和“基于危机”的应对方式转向“主动”和“基于风险”的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协调、沟通与合作。

面对全球性干旱灾害带来的多重挑战,国际社会应有明确共识,必须缓解旱灾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影响。解决非洲的干旱问题不能单靠相关受灾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联合国应当加强对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点关注,为这些国家兴修水利设施、土壤及植被保护等方面提供国际支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双边、多边渠道,为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抵御旱灾提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方面的支持。此外,非盟及非洲地区组织应当加强相关呼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对话合作,着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长远来看,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减少碳排放,推动实现碳中和,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是改善全球气候状况、减少极端气候的治本之策。

干旱介绍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可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类型。

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缺水,植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所造成的危害。大气干旱是空气中分干燥,经常伴有一定的风力,虽然土壤并不缺水,但由于强烈的蒸腾,使植株供水不足而形成的危害。生理干旱是不良的土壤环境条件使作物生理过程发生障碍,导致植株水分平衡失调所造成的损害。这类不良的条件有土壤温度过高、过低、土壤通气不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以及土壤中积累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等。

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于早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

中国境内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的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这条线为界,其东南为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季风影响的半干旱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严重的旱灾会影响城乡供水、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那么,大家清楚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干旱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西南地区、四川东部、华南地区等地区。

中国最干旱的地方

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新疆、甘肃、云南等地,干旱比较严重。

西北干旱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全境和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西部以及山西西部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多,中国的主要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西南地区的云南干旱严重,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遭遇三年连旱,导致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今年初,降雨持续偏少,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库塘蓄水持续下降,各地旱情加剧。

甘肃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东南远离海洋,西北紧靠世界屋脊,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老天不作美,气候干燥,降雨量稀少,甘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77毫米,仅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四成多。这是甘肃缺水的客观因素。用水最多的是农业,这也使得甘肃农业最缺水,种庄稼没有水,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干旱的主要灾害

干旱、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沙漠化规模大,影响长远,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挑战。所谓沙漠化,在中国指的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和人为的破坏,在原来不是沙漠或沙地的地方出现沙漠、沙地或类似沙漠、沙地景观的过程,在有些地方,表现为原来固定的沙丘活化,周围的草场出现流沙,植被破坏,灌溉农地出现水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产生沙漠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旱缺水是最基本的原因,沙漠化地区在第四纪时期一般为松散的湖相或河湖相沉积,物质疏松。它们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区域的风力条件也是沙漠化的原因。某些地方,草场中猖獗的鼠类破坏植被,使土地蒸发加大,也是沙漠化的原因之一。人为的因素包括过度农垦、放牧和樵采,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陕北榆林、靖边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在唐代以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气候趋于干旱,宋以来流沙记载渐多,到了明初成化年间(15世纪70年代),中原王朝为阻止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在这一带修筑长城,移民驻军,大肆开垦,加剧了沙漠化。18世纪以来,清政府以“移民实边”的名义,移民垦种,终使长城以外宽达几十公里的地带草原破坏,形成流沙遍布的景象。

风力吹蚀下的沙漠化过程有下列的地貌-植被景观特征:l)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即存在潜在沙漠化。2)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沙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 以下)和强烈发展的沙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地面积20—50% )。3)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活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 以上,为严重沙漠化。

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生物措施。植物有很好的保水作用,因此,恢复草原植被是主要的治理方法。当然,为防风,乔木种植也是必要的。但造林大量耗水,所以树必须种在必需的地方。张翼认为,以防护为目的的林带,一般1—2行就足够了。如何恢复植被,习惯认为必须“退耕还牧”,然而过分的人口压力使退耕还牧极为困难。例如中国半干旱区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8—13亩,按正常年份亩产50公斤计,每人可生产粮食400—650公斤,灾年也可以自给自足。如果退耕还牧,按中国的牧业水平,相当的土地仅能养活一只羊。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够,除非移民,但这又加重了其它地区的负担(不考虑城市化的人口转移)。除了严重的沙漠化地区,退耕还牧是不现实的,必须寻找新的生态平衡。在中国出现的草田轮作制和林网化建设的治理方式,收到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