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小人长戚戚”前一句是: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斧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论语关于君子的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5、子曰:君子不器。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10、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在论语里讲的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学说
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曰:说,说道。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不:不是。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自:从。
知: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全面,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3、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宪问》,指用公道正直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成语出处: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的成语故事
在《论语宪问》中记载,有一个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以德报怨”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反问:“如果用恩德来回报怨恨,那么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应当如何报答呢?这样以同样的态度来回报怨恨和恩德,岂不是恩怨不分?”但是作为一个君子,又不可能心胸狭窄,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既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而是展现自己的胸怀,以正直之心来对待怨恨,以对待平常人的态度来对待怨恨自己的人。既不为感情所左右,也不存有私心与成见。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的区别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同出一源,都有不记前仇的含义,区别在于“以德报怨”是不仅不记前仇,还给自己怨恨的人恩惠的意思,而“以直报怨”则是表示不记前仇,以公道正直对待怨恨的人即可,没有“反而给以恩惠”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