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这两种异常气象的出现,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打破平衡后走向的两个极端,因此很有可能会相互交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又发生拉尼娜的现象。注意:只是说有可能!但是并非每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后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二者之间的出现并非交替和有规律的。
科学家分析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森林的毁灭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大家要根据气温来适时添衣或者减衣,谨防感冒。有些朋友对强对流天气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包括哪几种天气?强对流天气包含哪些天气现象?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强对流天气包括哪几种天气
强对流天气包括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
强对流天气灾害特点
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的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就广东省而言,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⑴发生季节早、结束迟。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
⑵强度大、破坏性强。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与其它地区强对流天气一样,具有垂直方向速度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如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一些过程的瞬时风速达12级或以上,甚至超过100米/秒。
⑶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强。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大风、飑线、冰雹和龙卷风出现均较频繁,例如,有的年份,一天内竟降冰雹4次,最长降雹时间可持续半小时;有的月份,全省可出现持续多日降雹。强对流天气的水平尺度小,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几公里。生命史短,一般仅几小时至几十小时。此外,它还有气象要素梯度大以及非地转平衡、非静力平衡的基本特征。对流天气易于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因此,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强对流天气注意事项
(1)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需注意防范雷电、大风及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2)户外防疫执勤点、检测点人员需注意防范强降水、大风带来的影响,雷雨时尽快到安全室内躲避。
(3)短时强降水易导致城乡积涝、山洪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需注意防御。
(4)气温骤降,注意适时添衣,谨防感冒。
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灾害大体上可将其归纳为风害、涝害、雹害。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出现,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飑线、龙卷风和雷雨大风最突出的气象要素之一是强风。尽管飑线的水平尺度小,但在其影响的范围内都将发生强大的风、雨灾害,可导致树木折倒,房屋掀翻,瓦砾飞行,人畜受伤受害,庄稼倒伏。由于各类强对流天气有各自的发生季节和发生特点,农业生产为户外作业,又是根据季节来安排的,所以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类作物的危害不尽相同。上述的洪涝、强风、雹是强对流天气灾害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几种危害。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是外力摧毁庄稼,间接危害是由内涝诱发和传播病虫害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加严重。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其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对于极端天气,我国要加强对大气演变的监测分析,预报预测,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趋利避害。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极端天气叫什么现象?极端天气是指什么现象?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极端天气叫什么现象
极端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 或1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极端天气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天气事件。“罕见”的定义有多种,极端天气事件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测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第10个或第90个百分位点。极端天气特征因地区不同而异。单一的极端事件不能简单地直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因为极端事件可能会自然发生。当一种形态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某个季节,它可归类于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如果该事件产生一个平均极值或总极值(如某个季节的干旱或暴雨)。
2021年以来的极端天气频现
2021年以来,我们热议最多的极端天气无非就是沙尘暴,沙尘暴今年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并且扩散的省份也比往年同比增长了不少,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科学的分析来看,主要就是我国北方,蒙古等地区的气温偏高,然后降雨较少,同时在冷空气的频繁活动之下,形成了极端性的大风天气等等,导致了地面沙尘不断涌现,最终导致沙尘暴频繁出现。
包括5月份,其实北方依然具有冷空气的活动,只是强度小了很多,所以极端性的沙尘天气不断出现,加上本身的蒙古气旋发展频繁,强度有所提升,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极端性气候现象的影响。
其次就是最近的龙卷风较大。龙卷风整体上来说并不是很频繁,但是强对流天气较多,所以引发龙卷风出现的可能性就较大,龙卷风只是强对流天气之中的一种,它的形成主要也是因为极其不稳定的气候现象带来的,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从而发展出龙卷风的极端性气候,这是一种突发性的不稳定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相对来说不会太高。
不过5月一次性出现的地区较多,所以引发了大家对气候的担心,但是如今对龙卷风的直接性监测水平缺乏,在全球范围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能够通过雷达等监测方式来进行判断,预警我们也最多是建立在强对流天气预警上,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异常的气温变化,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少雨等等,都是一些极端性天气,我们就不说了,单单是整体上来说,今年以来的极端天气确实频繁。
今年极端天气这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
虽然上面我们从小范围的情况看了,确实属于气候的影响,但是最终的原因还是全球变暖在“发飙”,随着地球的升温,极端性的气候现象只会频繁出现,甚至带来季节性的错轮。大家应该也看到了,今年南方地区的气温普遍偏高,5月还是气象意义上的春季,就已经非常热了,夏季的气温如今完全不敢想象。同时亚洲地区的春季也提前了。
所以全球变暖确实带来了气候的波动,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是不是跟拉尼娜现象存在关系,如今拉尼娜现象还在发展,根据5月最新监测情况来看,拉尼娜有80% 概率在春季结束,过后全球都不会出现拉尼娜、厄尔尼诺等现象,所以其实如今这种现象对气候影响不大了,根源还是在“全球变暖”身上,要想降低这些极端性气候的出现,需要缓解气候才行。
其实,很多人不说全球变暖的因素,都知道如今的自然灾难比以前疯狂很多了,曾经根本没有看到这么多的强天气。而近些年来,是一年比一年强,所以地球的气候确实已经发生了巨变,就差没有到“临界点”了,如今科学家们正在担心这个问题的出现。
在2020年5月5日下午两点左右,广东省虎门大桥桥面发生了明显振动,并且这一振动仍旧在持续振动。于是,这一情况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那么,涡振现象是什么意思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涡振现象是什么意思
涡振现象是涡激振动现象的简称,指的是大跨度桥梁在低风速下出现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与之相似的有卡门涡街效应。
2020年5月6日凌晨,广东省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的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也就是说,虎门大桥也是一种涡振现象。从流体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非流线型物体,在一定的恒定流速下,都会在物体两侧交替地产生脱离结构物表面的旋涡。
对于海洋工程上普遍采用的圆柱形断面结构物,这种交替发放的泻涡会在柱体上生成顺流向及横流向的脉动压力。
如果此时柱体是弹性支撑的,或者柔性管体允许发生弹性变形,那么脉动流体力将引发柱体(管体)的周期性振动,这种规律性的柱状体振动反过来又会改变其尾流的泻涡发放形态。
涡振现象容易发生在高耸结构物上,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需采取措施阻止它的发生,一是对于构件进行刚性加固,二是想办法改变构件后的尾流场。
物候现象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的因素: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着,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导语:自然现象是指由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地球上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极具魅力,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更释放出大自然独有的绚丽,我们除了对大自然抱有一个敬畏之心之外,更惊叹于它的鬼斧神工。
北极光
1、北极光
北极光这种令人惊异的神秘光线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气态微粒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阳带电粒子发生碰撞的结果,通常出现在每年春分接近北极的地区,它呈现出许多绚丽的色彩,但以绿色和粉色为主。
死亡冰柱
2、死亡冰柱
死亡冰柱是地球南北极海域发生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其形成过程为:当南北极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一般为零下几十度)海水里面的盐分被析出,而海水发生结冰的现象,并且呈柱状向海底延伸,冰柱所到之处海洋生物被冻死。
卡塔通博闪电
3、卡塔通博闪电
卡塔通博闪电是地球上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闪电,这种闪电现象非常罕见,仅发生在地球上一个地点——委内瑞拉卡塔通博河口,当时热锋和冷锋交汇将构成闪电形成的完美状态。
月虹
4、月虹
月虹顾名思义,即是在月光下出现的彩虹,又叫黑夜彩虹、黑虹。由于是由月照所产生的虹,故通常只见于夜晚。且由于月照亮度较小的关系,月虹也通常较为朦胧,且通常出现于月亮反方向的天空。
水龙卷
5、水龙卷
水龙卷是一种偶尔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龙卷风,这张照片则是一幅较清晰的水龙卷影像。饱含水气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其危险的程度并不亚于龙卷风。
绿色闪光
6、绿色闪光
绿色闪光这种独特现象通常出现在日出或者日落,是由大气层光线被扭曲和折射所致。大气层像一个棱镜,分离光线成为不同色彩,当太阳完全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谱的不同色彩将重叠,导致光谱对肉眼不可见。绿色闪光一次仅持续数秒时间。
日晕
7、日晕
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冬雪惊雷
8、冬雪惊雷
冬雪惊雷形成的内部机制与普通的雷暴相似,都是湿润空气上升而成。低空的湿气遭遇高空冷空气,两者结合导致了闪电与雷暴。降雪期间,近地面的气温通常不会太高,正因如此,冬雪惊雷才如此罕见。
阵旋风
9、阵旋风
阵旋风是一种短暂的龙卷风,完全从雷暴中分离出来,通常会带来有规律的龙卷风。阵旋风的强度不同于龙卷风,它的形成是由于倾盆大雨将暴风雨中的冷空气一起带下来。雨水推动着冷空气向下猛烈地冲击地面,而后喷射出一阵风,从而形成了阵旋风。当地面上有大量的冷风混合着热空气形成的时候,剧烈的阵旋风通常会随之形成。阵旋风通常只持续几分钟,但仍然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相关链接: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 形成极光的原因是什么
揭秘:雨雪“生”出火星大峡谷的真相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沙尘暴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