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内涝

2020/7/14 18:37:55
万年历日历:内涝知识
内涝知识
城市内涝的原因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雨季带来的大量路面积水,导致交通瘫痪,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市民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法容忍。城市内涝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原因是夏季降雨强度大,暴雨时间连续,范围较为集中;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不畅。国内一些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管网不够健全,排水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内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等,渗透性不好,降雨时,水不容易入渗。

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一些地势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的内陆城市。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城市建设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但是现今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

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发生城市内涝,从城市设计研究的角度来说没有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内涝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几率比较高,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内涝几率要低一些。在普遍出现城市内涝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城建初期,并没有合理设计路面架构,对于路面积水不够重视,会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河南内涝原因

强降水,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降水导致形成强烈的地表径流。郑州地处平原,地势低洼,排水难。城市建设绿化少,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不足。水泥地,柏油马路等地面硬化,再次限制了地表水的下渗,北方城市排涝系统不完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排涝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不如南方。

这次遇到了特大暴雨,难以抵挡。像南方多年受水灾影响,城市排涝系统已经相当完善,但每年的水灾依旧危害严重。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气候多变,夏季风不稳定引起的。这次还有台风气流加持,降水更是千年一遇。

河南位于我国中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而冬季寒冷干燥。尤其在夏季易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容易带来持续的暴雨。

在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使得水漫河南,导致了极大的伤亡。2021年的7月份也是因为内涝形成特别重大的灾害。


遇到城市内涝有什么办法

城市内涝主要是因为降雨强度大,而且范围集中。在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就很容易形成积水,还有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城市内涝如何解决?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

一、行人切勿在积水中行走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上行走,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有旋涡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盖的深井、地坑等危险区域,切忌冒险涉水。

二、行人切勿靠近电线等金属物体不倚靠路灯杆、信号杆,避免与含金属物体接触。暴雨天气出行,不要与路灯杆、信号灯杆、空调室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物体接触,可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避雨。要留意周围是否有电线,保持距离避免触电伤害。尤其不要靠近或在架空线和变压器下避雨,因为大风有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击和暴雨容易引起裸线或变压器短路、放电。另外,如果发现电线断落在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标记,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警。一旦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此时应单腿跳跃离开现场,否则很可能会在跨越电线时触电。

三、开车切勿冒险通行开车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冒险把车开到有积水的地方,切勿驶入立交桥的底层或下沉式隧道中。停车的时候尽量选择停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车辆进水。进入漫水区前,要注意与前面车辆保持较大车距,以防涌浪及带起的水花进入发动机,造成车辆熄火。如果车在深水中熄火,不要再启动以防止发动机进水。如车辆周围已经形成积水,最佳选择是立刻打开车门离开车辆,步行至地势较高的地方。若积水已经较深,没过车体超过二分之一,打开车门不再可能,这时车窗就成了最佳的逃生路径。如果积水尚未堵住车窗,则应抓紧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中控锁,摇下车窗逃生。若车体被整个淹没,水压致使车窗无法摇下,就要利用身边的防盗锁、羊角锤等工具砸破侧车窗逃生。

四、水灾过后需防范次生灾害即便水灾过去,也不要放松警惕,更不能饮用水流,因为水中可能有汽油、下水管污物、泥浆等,充满很多的细菌,异物弄破皮肤会造成感染,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机而入。对人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带电。所以不要让小孩子在水中玩耍,也尽量避免蹚水。淹水后也不要立即回到家中或水淹区域,因为水势退后,斜坡多的地方还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水走后一定要清理所有被水浸泡过的物品,因为上面可能残留有下水道的污物和化学元素。当暴雨发生时,公众出行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技巧,上述避险指南请牢记。

工程性防灾措施

工程性防灾措施是以历史灾情数据的统计分析作为预测未来灾害发生概率的基础,并据此确定工程防灾的建设标准,例如防洪堤100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5年一遇标准等。工程性防灾措施可在设定的防灾标准内保障工程自身的安全,且正常发挥防灾工程的保护功能,但是却无法应对超过工程设防标准的等级灾害。在此次暴雨灾害中,地下空间所遭受的伤亡、损失最大。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以马来西亚“聪明隧道”工程为例,介绍深层隧道与地下道路结构建设的布局方式和防涝运行过程。

马来西亚位于热带地区,暴雨天气频繁且猛烈。其首都吉隆坡经常受到内河泛滥和内涝的影响,吉隆坡市中心的南北向道路饱和,交通拥堵。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该城市采用地下隧道工程,跨流域调配暴雨洪水,将市中心克朗河和安宠河汇合处的易洪地区的上游水储入蓄水池,并使其流经隧道进入 Taman Desa水库,再排放到市区南侧的 Kerayong 河中。同时,地下交通使得Sungai Besi的200万人到吉隆坡市中心的出行时间从30min缩短到5min。

聪明隧道竖向共分三层:地下一、二层设置为双向四车道公路隧道,上层交通向南,下层交通向北;地下三层为防洪隧道,可截取上游河水并分流,以防止市中心两河交叉处洪水内涝,阻止溢水。

该工程有三种工况:(1)在没有暴雨或降雨量少于70m3/s时,不需要通过隧道排水;(2)当雨量大于70m3/s且小于150m3/s时,洪水被分流到防洪隧道,公路隧道正常使用;(3)当雨量大于150m3/s时,公路隧道全面关闭,并在自动水密性闸门开启让洪水流入之前,允许最后一辆车驶出隧道。此时,整个隧道全部用于排洪,以疏导洪水至蓄水池。见右图。此时,该隧道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在应对水灾内涝方面,地下空间的平时使用与防灾利用结合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地势低洼的易受灾地区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平时作为停车、地下车道等只需配置较少设施便可正常使用的功能区,一旦发生极端内涝灾情,则可通过管理手段提前预警,快速清空地下空间内的人员和车辆物资,作为雨水调蓄池。险情过后排出滞水,转换为平时使用功能。


遇到城市内涝有什么办法

城市内涝主要是因为降雨强度大,而且范围集中。在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就很容易形成积水,还有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城市内涝如何解决?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

一、行人切勿在积水中行走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上行走,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有旋涡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盖的深井、地坑等危险区域,切忌冒险涉水。

二、行人切勿靠近电线等金属物体不倚靠路灯杆、信号杆,避免与含金属物体接触。暴雨天气出行,不要与路灯杆、信号灯杆、空调室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物体接触,可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避雨。要留意周围是否有电线,保持距离避免触电伤害。尤其不要靠近或在架空线和变压器下避雨,因为大风有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击和暴雨容易引起裸线或变压器短路、放电。另外,如果发现电线断落在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标记,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警。一旦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此时应单腿跳跃离开现场,否则很可能会在跨越电线时触电。

三、开车切勿冒险通行开车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冒险把车开到有积水的地方,切勿驶入立交桥的底层或下沉式隧道中。停车的时候尽量选择停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车辆进水。进入漫水区前,要注意与前面车辆保持较大车距,以防涌浪及带起的水花进入发动机,造成车辆熄火。如果车在深水中熄火,不要再启动以防止发动机进水。如车辆周围已经形成积水,最佳选择是立刻打开车门离开车辆,步行至地势较高的地方。若积水已经较深,没过车体超过二分之一,打开车门不再可能,这时车窗就成了最佳的逃生路径。如果积水尚未堵住车窗,则应抓紧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中控锁,摇下车窗逃生。若车体被整个淹没,水压致使车窗无法摇下,就要利用身边的防盗锁、羊角锤等工具砸破侧车窗逃生。

四、水灾过后需防范次生灾害即便水灾过去,也不要放松警惕,更不能饮用水流,因为水中可能有汽油、下水管污物、泥浆等,充满很多的细菌,异物弄破皮肤会造成感染,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机而入。对人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带电。所以不要让小孩子在水中玩耍,也尽量避免蹚水。淹水后也不要立即回到家中或水淹区域,因为水势退后,斜坡多的地方还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水走后一定要清理所有被水浸泡过的物品,因为上面可能残留有下水道的污物和化学元素。当暴雨发生时,公众出行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技巧,上述避险指南请牢记。

工程性防灾措施

工程性防灾措施是以历史灾情数据的统计分析作为预测未来灾害发生概率的基础,并据此确定工程防灾的建设标准,例如防洪堤100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5年一遇标准等。工程性防灾措施可在设定的防灾标准内保障工程自身的安全,且正常发挥防灾工程的保护功能,但是却无法应对超过工程设防标准的等级灾害。在此次暴雨灾害中,地下空间所遭受的伤亡、损失最大。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以马来西亚“聪明隧道”工程为例,介绍深层隧道与地下道路结构建设的布局方式和防涝运行过程。

马来西亚位于热带地区,暴雨天气频繁且猛烈。其首都吉隆坡经常受到内河泛滥和内涝的影响,吉隆坡市中心的南北向道路饱和,交通拥堵。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该城市采用地下隧道工程,跨流域调配暴雨洪水,将市中心克朗河和安宠河汇合处的易洪地区的上游水储入蓄水池,并使其流经隧道进入 Taman Desa水库,再排放到市区南侧的 Kerayong 河中。同时,地下交通使得Sungai Besi的200万人到吉隆坡市中心的出行时间从30min缩短到5min。

聪明隧道竖向共分三层:地下一、二层设置为双向四车道公路隧道,上层交通向南,下层交通向北;地下三层为防洪隧道,可截取上游河水并分流,以防止市中心两河交叉处洪水内涝,阻止溢水。

该工程有三种工况:(1)在没有暴雨或降雨量少于70m3/s时,不需要通过隧道排水;(2)当雨量大于70m3/s且小于150m3/s时,洪水被分流到防洪隧道,公路隧道正常使用;(3)当雨量大于150m3/s时,公路隧道全面关闭,并在自动水密性闸门开启让洪水流入之前,允许最后一辆车驶出隧道。此时,整个隧道全部用于排洪,以疏导洪水至蓄水池。见右图。此时,该隧道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在应对水灾内涝方面,地下空间的平时使用与防灾利用结合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地势低洼的易受灾地区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平时作为停车、地下车道等只需配置较少设施便可正常使用的功能区,一旦发生极端内涝灾情,则可通过管理手段提前预警,快速清空地下空间内的人员和车辆物资,作为雨水调蓄池。险情过后排出滞水,转换为平时使用功能。


为何城市容易积水

导语:发生城市积水的时候,大家尽量不要出去,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城市积水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城市容易积水?为什么城市易发生内涝?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为什么城市容易积水

积水

1、地形地貌

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而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2、排水系统

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3、城市环境

由于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无法贮存雨水,导致出现“汇水”的现象形成积水。而且热岛效应的出现,导致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集中。

积水图片

城市积水怎么办

1、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2、可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进行防护。

3、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4、如洪水继续上涨,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5、不要私自一个人游泳转移。

6、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7、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积水图

暴雨后引发了城市内涝,应该防控哪些疾病

暴雨过后,引发了城市内涝,会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应该注意和防范以下疾病的发生:

1、通过饮食引起的传染病流行:

城市内涝后,大量垃圾、废物被冲入水中,使得生物源性污染剧增;同时,未能及时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可能引起严重的化学性污染。上述因素导致内涝城市的卫生环境严重受损,细菌迅速增殖,可能直接污染饮用水,因此内涝城市容易发生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比如大规模的群体腹泻等。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由于抵抗力低下、对污染饮用水或食物的辨别能力差,非常容易感染,并且一旦感染,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广西南宁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暴雨后居民的腹泻发生率高达11、18% ,症状从轻度腹泻到高热、意识障碍均有发生,致病菌多数为大肠埃希菌。

血吸虫病的传播:

由于城市内涝过后,环境破坏严重,垃圾、粪便无法及时处理, 医疗保健系统受阻,药品器械短缺,不能及时进行疫情监测以及有效的防控,使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暴露和扩散。特别在南方地区,血吸虫病往往伴随着洪涝而暴发。这是由于水灾造成钉螺大面积扩散,且水灾发生时群众常赤足在水中行走,接触疫源水的机会增多,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而且内涝过后,街道中的积水常会聚集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因此群众应该避免蹚水,如若无法避免积水中行走,需穿上防水靴,回到室内尽快清洗干净并换上干燥鞋袜。

2、鼠源性或虫媒性疾病的蔓延:

夏季的强降雨后,蚊虫产卵的水体增加,造成灾后蚊媒孽生地扩大,为蚊类的孽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如果不积极防蚊,还增加了被蚊子叮咬的机会,蚊子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风险也随之上升。由于积水导致人接触自然疫源地及媒介昆虫等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如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妥善处理,滋生蚊蝇,使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最后,洪水改变了鼠类的生存环境,造成高地的鼠密度上升,与人群接触自然疫源地机会增多,容易导致鼠源性疾病的蔓延。

3、灾后皮肤性疾病高发:

城市内涝期间,环境高温高湿,人体皮肤长时间受到汗液浸渍,维生素消耗多而补充不足,以及各种有害生物损伤皮肤,极易引发皮肤病,常见的皮肤病有癣、浸泡性皮炎、虫咬类皮炎、痱子、阴囊炎等,癣和虫咬类皮炎对群众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城市内涝期间,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外用防蚊防虫药物,以防皮肤受损感染。


内涝和洪涝的区别

洪涝灾害可导致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内涝和洪涝的区别是什么?内涝与洪涝有哪些不同?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内涝和洪涝的区别

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者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或者一些地区排水能力致使城市或该地区内产生积水灾害现象。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包括内涝)、湿害。

1、内涝

地形地貌: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而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排水系统: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2、洪涝

自然条件: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持续性高强度的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②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活动剧烈;④河湖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⑤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

1.降水分布不均

我国降水的最大特点是时间和区域上分布的严重不均,这是导致洪涝和干旱频繁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际丰枯交替,形成多种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空间上,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东部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丰沛。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北纬35°以北(特别是西北地区)降水偏少,北纬30°~35°地区基本持平,北纬30°以南地区显著偏多。

2.地势低洼与区域性地面沉降

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依次形成高原、高山→山地、高原→平原、丘陵三级台阶式的地貌格局。受此控制,我国主要江河上游地势陡峻,水流一泻千里,而到中游、下游地区,地势陡降,河道曲折迂回、河水流速骤减,大量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极易泛滥成灾。以长江为例,自宜昌向东进入中游后,河道的海拔标高由100m以上陡降至50m以下,由此至长江入海口长达1800km的河道平均坡降只有万分之二点八。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属于中新生代构造沉降盆地,从白垩纪开始沉降速率不断加大,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构造沉降加速期。据研究,更新世的构造沉降速率约为0.065~0.129mm/a,全新世约1.19mm/a,现代约9.82mm/a。据此推算,江汉平原在1954~1998年间仅构造沉降就超过0.4m(张人权等,1998)。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更加剧了地面的沉降量。

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洪水灾害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暴雨洪水是激发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崩滑流)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这些地质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灾害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及土地资源,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调蓄水分功能下降,从而增大了洪水的暴发强度和频次;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产生的泥沙物质造成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甚至高出两岸地面,使之成为地上“悬河”,从而加剧了洪水灾害。

4.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湖泊对于蓄洪分洪和调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大幅度萎缩,使其调蓄洪水的能力急剧下降。

据有关资料,19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总面积达25828km2,减少了一半以上。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天然湖泊1066个,到80年代末仅存309个。1825年以前,洞庭湖为一个统一的大湖,面积达6270km2;此后,逐渐分解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到20世纪90年代湖泊总面积缩减至2150km2。鄱阳湖面积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00km2缩小到现今的3860km2。

5.江河沿岸堤防工程脆弱

江河两岸的天然堤坝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在平水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在洪水期,稳定性较差的堤坝可能发生溃决,导致洪水灾害。具有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堤坝常常位于隐伏岩溶发育的地段或土质结构疏松以及土洞、孔穴发育的河段。如江西省境内长江干堤长约160km,其中近80km地段为隐伏岩溶发育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22km长的干堤曾发生过隐塌,是造成堤防溃决的重要隐患。土质结构和稳定性较差的岸坡也使堤防安全受到影响。如长江中游大多数地段的天然堤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极易发生管涌等形式的渗透变形而被水流冲刷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