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可导致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内涝和洪涝的区别是什么?内涝与洪涝有哪些不同?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内涝和洪涝的区别
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者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或者一些地区排水能力致使城市或该地区内产生积水灾害现象。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包括内涝)、湿害。
1、内涝
地形地貌: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而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排水系统: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2、洪涝
自然条件: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持续性高强度的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②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活动剧烈;④河湖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⑤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
1.降水分布不均
我国降水的最大特点是时间和区域上分布的严重不均,这是导致洪涝和干旱频繁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际丰枯交替,形成多种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空间上,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东部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丰沛。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北纬35°以北(特别是西北地区)降水偏少,北纬30°~35°地区基本持平,北纬30°以南地区显著偏多。
2.地势低洼与区域性地面沉降
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依次形成高原、高山→山地、高原→平原、丘陵三级台阶式的地貌格局。受此控制,我国主要江河上游地势陡峻,水流一泻千里,而到中游、下游地区,地势陡降,河道曲折迂回、河水流速骤减,大量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极易泛滥成灾。以长江为例,自宜昌向东进入中游后,河道的海拔标高由100m以上陡降至50m以下,由此至长江入海口长达1800km的河道平均坡降只有万分之二点八。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属于中新生代构造沉降盆地,从白垩纪开始沉降速率不断加大,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构造沉降加速期。据研究,更新世的构造沉降速率约为0.065~0.129mm/a,全新世约1.19mm/a,现代约9.82mm/a。据此推算,江汉平原在1954~1998年间仅构造沉降就超过0.4m(张人权等,1998)。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更加剧了地面的沉降量。
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洪水灾害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暴雨洪水是激发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崩滑流)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这些地质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灾害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及土地资源,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调蓄水分功能下降,从而增大了洪水的暴发强度和频次;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产生的泥沙物质造成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甚至高出两岸地面,使之成为地上“悬河”,从而加剧了洪水灾害。
4.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湖泊对于蓄洪分洪和调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大幅度萎缩,使其调蓄洪水的能力急剧下降。
据有关资料,19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总面积达25828km2,减少了一半以上。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天然湖泊1066个,到80年代末仅存309个。1825年以前,洞庭湖为一个统一的大湖,面积达6270km2;此后,逐渐分解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到20世纪90年代湖泊总面积缩减至2150km2。鄱阳湖面积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00km2缩小到现今的3860km2。
5.江河沿岸堤防工程脆弱
江河两岸的天然堤坝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在平水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在洪水期,稳定性较差的堤坝可能发生溃决,导致洪水灾害。具有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堤坝常常位于隐伏岩溶发育的地段或土质结构疏松以及土洞、孔穴发育的河段。如江西省境内长江干堤长约160km,其中近80km地段为隐伏岩溶发育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22km长的干堤曾发生过隐塌,是造成堤防溃决的重要隐患。土质结构和稳定性较差的岸坡也使堤防安全受到影响。如长江中游大多数地段的天然堤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极易发生管涌等形式的渗透变形而被水流冲刷破坏。
导语:在暴雨频繁的日子,天气预报中常常提醒我们要谨防内涝灾害,那么,到底这内涝是什么意思 呢?所谓的内涝是什么灾害?很多人可能会把内涝当做洪水,但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内涝的含义。
内涝是什么意思 内涝是什么灾害
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内涝又称受涝,简称涝。降雨径流不能及时排出,形成农田积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降雨强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产生地面径流,在缺少排水工程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地面积水,使作物受淹,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导致死亡。
影响:
内涝的积水最深时,达到了半米多深,水面浮着各种杂物。因为排污管道的问题,楼外的积水还散发着一股臭味。据居民介绍,内涝是从后半夜开始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积水就达到了半米多深。除了一楼的居民要将屋内的积水向外排,楼上的居民同样很烦恼:要出门就要趟过过膝的污水。而最大的损失还是楼房旁边车库里面停放的车辆:“不知道浸泡在水里的这些电动车,又有多少坏了。”
而积水退去后,留下的污泥杂物也是让居民们头痛的问题。
发生内涝注意什么?
发生内涝注意事项
1、判断洼地积水的深浅,决定是否通过。
当洼地水深超过30厘米,就要很谨慎了。如果暴雨还在继续,那就意味着附近地势较高地方的水,基本都会流向洼地,水面上涨也会相当快。如果洼地路程又比较长,要千万谨慎,不要贸然下水。如果是行人走路,尽量多人互相搀扶,或者最好就绕行,以确保安全。如开车途经积水洼地,最好下停车观望,因为洼地里也许还有更深的小洼地,下雨看不清楚路面情况,万一车掉进低洼处的小深坑里,那就很糟糕了。
开车经过洼地,必须先熟悉路况,确认这路没有更深的小洼地;再则要低速档慢速通过,切忌不要快速冲过,确保车过激起的水浪不要没进排气管。
2、留意路面的下水管道盖。
当短时降雨量很大,造成地面径流过大时,下水道的盖子很可能会被冲开,这时没了盖子的下水道就是非常危险的夺命魔窟,一旦掉落进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急忙躲雨的情况下也要注意脚下的井盖。
3、留意倒伏的电线杆。
每年都有因为暴雨电线裸露导致积水带电致人殒命的报道,所以当趟水前进的时候,发现前方路段有倒伏的电线杆时,是否还要继续前进,就要三思而行了。
4、必要时选择滞留。
如果暴雨持续时间较久,城市大面积进水,没有着急要解决的事的话,建议大家先去坚固的大建筑里暂避,等暴雨停歇,积水开始退去的时候再继续前进,毕竟相比之下我们的个人安危更重要。
城市内涝主要是因为降雨强度大,而且范围集中。在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就很容易形成积水,还有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城市内涝如何解决?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
一、行人切勿在积水中行走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上行走,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有旋涡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盖的深井、地坑等危险区域,切忌冒险涉水。
二、行人切勿靠近电线等金属物体不倚靠路灯杆、信号杆,避免与含金属物体接触。暴雨天气出行,不要与路灯杆、信号灯杆、空调室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物体接触,可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避雨。要留意周围是否有电线,保持距离避免触电伤害。尤其不要靠近或在架空线和变压器下避雨,因为大风有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击和暴雨容易引起裸线或变压器短路、放电。另外,如果发现电线断落在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标记,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警。一旦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此时应单腿跳跃离开现场,否则很可能会在跨越电线时触电。
三、开车切勿冒险通行开车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冒险把车开到有积水的地方,切勿驶入立交桥的底层或下沉式隧道中。停车的时候尽量选择停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车辆进水。进入漫水区前,要注意与前面车辆保持较大车距,以防涌浪及带起的水花进入发动机,造成车辆熄火。如果车在深水中熄火,不要再启动以防止发动机进水。如车辆周围已经形成积水,最佳选择是立刻打开车门离开车辆,步行至地势较高的地方。若积水已经较深,没过车体超过二分之一,打开车门不再可能,这时车窗就成了最佳的逃生路径。如果积水尚未堵住车窗,则应抓紧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中控锁,摇下车窗逃生。若车体被整个淹没,水压致使车窗无法摇下,就要利用身边的防盗锁、羊角锤等工具砸破侧车窗逃生。
四、水灾过后需防范次生灾害即便水灾过去,也不要放松警惕,更不能饮用水流,因为水中可能有汽油、下水管污物、泥浆等,充满很多的细菌,异物弄破皮肤会造成感染,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机而入。对人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带电。所以不要让小孩子在水中玩耍,也尽量避免蹚水。淹水后也不要立即回到家中或水淹区域,因为水势退后,斜坡多的地方还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水走后一定要清理所有被水浸泡过的物品,因为上面可能残留有下水道的污物和化学元素。当暴雨发生时,公众出行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技巧,上述避险指南请牢记。
工程性防灾措施
工程性防灾措施是以历史灾情数据的统计分析作为预测未来灾害发生概率的基础,并据此确定工程防灾的建设标准,例如防洪堤100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5年一遇标准等。工程性防灾措施可在设定的防灾标准内保障工程自身的安全,且正常发挥防灾工程的保护功能,但是却无法应对超过工程设防标准的等级灾害。在此次暴雨灾害中,地下空间所遭受的伤亡、损失最大。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以马来西亚“聪明隧道”工程为例,介绍深层隧道与地下道路结构建设的布局方式和防涝运行过程。
马来西亚位于热带地区,暴雨天气频繁且猛烈。其首都吉隆坡经常受到内河泛滥和内涝的影响,吉隆坡市中心的南北向道路饱和,交通拥堵。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该城市采用地下隧道工程,跨流域调配暴雨洪水,将市中心克朗河和安宠河汇合处的易洪地区的上游水储入蓄水池,并使其流经隧道进入 Taman Desa水库,再排放到市区南侧的 Kerayong 河中。同时,地下交通使得Sungai Besi的200万人到吉隆坡市中心的出行时间从30min缩短到5min。
聪明隧道竖向共分三层:地下一、二层设置为双向四车道公路隧道,上层交通向南,下层交通向北;地下三层为防洪隧道,可截取上游河水并分流,以防止市中心两河交叉处洪水内涝,阻止溢水。
该工程有三种工况:(1)在没有暴雨或降雨量少于70m3/s时,不需要通过隧道排水;(2)当雨量大于70m3/s且小于150m3/s时,洪水被分流到防洪隧道,公路隧道正常使用;(3)当雨量大于150m3/s时,公路隧道全面关闭,并在自动水密性闸门开启让洪水流入之前,允许最后一辆车驶出隧道。此时,整个隧道全部用于排洪,以疏导洪水至蓄水池。见右图。此时,该隧道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在应对水灾内涝方面,地下空间的平时使用与防灾利用结合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地势低洼的易受灾地区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平时作为停车、地下车道等只需配置较少设施便可正常使用的功能区,一旦发生极端内涝灾情,则可通过管理手段提前预警,快速清空地下空间内的人员和车辆物资,作为雨水调蓄池。险情过后排出滞水,转换为平时使用功能。
有时候在新闻上,会看到某某地发生内涝的新闻。一般内涝的发生都伴随着长时间的降雨。内涝是什么你知道吗?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内涝是什么
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内涝严重;湖泊蓄水容积减少,汛期湖面水位上升、易破圩造成灾害;围垦削减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内涝又称受涝,简称涝。降雨径流不能及时排出,形成农田积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降雨强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产生地面径流,在缺少排水工程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地面积水,使作物受淹,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导致死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不透水地面比例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许多研究者也着手于对内涝的研究上。传统的内涝防治方法主要是增大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管径,以增加在强降雨或长时间连续性降雨条件下的输水能力。
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有许多,如生物学、化学方法、工程物理方法等等。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造成的危害有许多,那么,大家知道赤潮造成的危害有内涝吗?赤潮引起的危害是有内涝吗?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赤潮造成的危害有内涝吗
没有内涝,赤潮危害有1、对正常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2、导致鱼类等海洋生物缺氧死亡。3、有些藻类会分泌毒素,通过食物链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体危害就下面来看看吧。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贝类如果不慎被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的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还强10万多倍。据统计,全世界发生贝毒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1,严控污染源:制定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
2,优化海洋沿岸带生物群落结构:有选择地养殖具有净化功能的大型经济海藻,建设红树林生态走廊,建立保护区;
3,加强有毒赤潮的监测预报:水温、盐度、气象、赤潮生物生物学特征等实时监测和赤潮预报;
4,加强海运和工程的监管评估:充分考量围海造地工程,防止过度开发破坏海水交换和潮流的净化作用。
提高环保意识,健康生态养殖刻不容缓
1,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2,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3,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4,养殖池塘的污水和废物,科学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城市内涝主要是因为降雨强度大,而且范围集中。在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就很容易形成积水,还有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城市内涝如何解决?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到城市内涝怎么办
一、行人切勿在积水中行走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上行走,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有旋涡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盖的深井、地坑等危险区域,切忌冒险涉水。
二、行人切勿靠近电线等金属物体不倚靠路灯杆、信号杆,避免与含金属物体接触。暴雨天气出行,不要与路灯杆、信号灯杆、空调室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物体接触,可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避雨。要留意周围是否有电线,保持距离避免触电伤害。尤其不要靠近或在架空线和变压器下避雨,因为大风有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击和暴雨容易引起裸线或变压器短路、放电。另外,如果发现电线断落在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标记,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警。一旦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此时应单腿跳跃离开现场,否则很可能会在跨越电线时触电。
三、开车切勿冒险通行开车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冒险把车开到有积水的地方,切勿驶入立交桥的底层或下沉式隧道中。停车的时候尽量选择停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车辆进水。进入漫水区前,要注意与前面车辆保持较大车距,以防涌浪及带起的水花进入发动机,造成车辆熄火。如果车在深水中熄火,不要再启动以防止发动机进水。如车辆周围已经形成积水,最佳选择是立刻打开车门离开车辆,步行至地势较高的地方。若积水已经较深,没过车体超过二分之一,打开车门不再可能,这时车窗就成了最佳的逃生路径。如果积水尚未堵住车窗,则应抓紧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中控锁,摇下车窗逃生。若车体被整个淹没,水压致使车窗无法摇下,就要利用身边的防盗锁、羊角锤等工具砸破侧车窗逃生。
四、水灾过后需防范次生灾害即便水灾过去,也不要放松警惕,更不能饮用水流,因为水中可能有汽油、下水管污物、泥浆等,充满很多的细菌,异物弄破皮肤会造成感染,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机而入。对人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带电。所以不要让小孩子在水中玩耍,也尽量避免蹚水。淹水后也不要立即回到家中或水淹区域,因为水势退后,斜坡多的地方还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水走后一定要清理所有被水浸泡过的物品,因为上面可能残留有下水道的污物和化学元素。当暴雨发生时,公众出行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技巧,上述避险指南请牢记。
工程性防灾措施
工程性防灾措施是以历史灾情数据的统计分析作为预测未来灾害发生概率的基础,并据此确定工程防灾的建设标准,例如防洪堤100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5年一遇标准等。工程性防灾措施可在设定的防灾标准内保障工程自身的安全,且正常发挥防灾工程的保护功能,但是却无法应对超过工程设防标准的等级灾害。在此次暴雨灾害中,地下空间所遭受的伤亡、损失最大。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以马来西亚“聪明隧道”工程为例,介绍深层隧道与地下道路结构建设的布局方式和防涝运行过程。
马来西亚位于热带地区,暴雨天气频繁且猛烈。其首都吉隆坡经常受到内河泛滥和内涝的影响,吉隆坡市中心的南北向道路饱和,交通拥堵。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该城市采用地下隧道工程,跨流域调配暴雨洪水,将市中心克朗河和安宠河汇合处的易洪地区的上游水储入蓄水池,并使其流经隧道进入 Taman Desa水库,再排放到市区南侧的 Kerayong 河中。同时,地下交通使得Sungai Besi的200万人到吉隆坡市中心的出行时间从30min缩短到5min。
聪明隧道竖向共分三层:地下一、二层设置为双向四车道公路隧道,上层交通向南,下层交通向北;地下三层为防洪隧道,可截取上游河水并分流,以防止市中心两河交叉处洪水内涝,阻止溢水。
该工程有三种工况:(1)在没有暴雨或降雨量少于70m3/s时,不需要通过隧道排水;(2)当雨量大于70m3/s且小于150m3/s时,洪水被分流到防洪隧道,公路隧道正常使用;(3)当雨量大于150m3/s时,公路隧道全面关闭,并在自动水密性闸门开启让洪水流入之前,允许最后一辆车驶出隧道。此时,整个隧道全部用于排洪,以疏导洪水至蓄水池。见右图。此时,该隧道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在应对水灾内涝方面,地下空间的平时使用与防灾利用结合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地势低洼的易受灾地区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平时作为停车、地下车道等只需配置较少设施便可正常使用的功能区,一旦发生极端内涝灾情,则可通过管理手段提前预警,快速清空地下空间内的人员和车辆物资,作为雨水调蓄池。险情过后排出滞水,转换为平时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