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中下游

2020/7/14 18:37:55
万年历日历:中下游知识
中下游知识
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可是十分发达。长江中下游有三大火炉城市,那么,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是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火炉城市是哪几个?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内容。

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

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是指重庆、武汉和南京。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段重庆、武汉、南京夏季气候炎热,故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民国时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片夏季高温区,南京市、武汉市和重庆市,一年中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日子达7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所以人们也称这三大城市为“三大火炉”。

不是指这三大城市气温高的异常,而是作为知名城市,她们的热更容易被记住,被历代文人墨客宣传的结果。

201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由于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变化,火炉城市开始产生变化,部分地区高温日增幅明显。部分城市开始不断植树造林,传统火炉中以南京为代表的炎热程度逐渐与江南、华南地区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

三大火炉城市温度数据

实际上这三大火炉还不算热。从35℃以上高温的天数看,在长江沿岸,安庆有20天,杭州21.9天,都比南京的多;九江有25天,黄石25.6天,也比武汉的多;重庆涪陵有36.4天,重庆万州有36.9天,也在重庆以上。在长江沿岸以外的高温“火炉”就更多了,例如,江西贵溪的炎热天数有42.7天,湖南衡阳42.9天,重庆开县41.6天。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南京、武汉、重庆、南昌是公认的“四大火炉”。然而,福州被列为全国最热城市,2000~2009年10年间有375个高温天数(气温超过35℃),但这一数据并非最新,最早来自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博客。

201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

因为受亚热带季风和台风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是中国暴雨多发区和暴雨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尤其是长江干流从湖北荆州到安徽铜陵沿线的两湖平原和皖西皖中平原等低洼区域,由于暴雨汇流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又夹于南北丘陵山地之间,是最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区域,长江流域曾经发生的多次严重洪涝引发的溃堤和淹没灾害大部分就发生在这个区域。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4月前后雨水明显增多,5月份洪涝次数显著增加,但主要是在江南地区。6月中至7月上旬是梅雨期,雨量大,是洪涝发生的集中期。7月中至8月为少雨伏旱期,发生洪涝的机会少,但沿海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仍可遭受洪涝灾害。大部地区洪涝集中在5~7月,受涝次数占全年的80% 左右。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春涝(以渍涝为主)次之,秋涝第三,个别年份有小范围的冬涝现象。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2022年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省。长江中下游也是高温天气,那么,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是什么?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解答,还不了解详情的小伙伴快来见识下吧!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1、夏季高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着;

2、地形的影响。重庆、武汉和南京都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犹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气温不断升高;

3、这些地方水田网密布,水汽多,湿度大,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出汗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高温加高湿,更使人感到闷热。

4、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持续时间长,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公众需关注高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过程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河流冲淤而成;苏皖沿江平原是受镇江和长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八大火炉城市

现在正值酷暑季节,全国南北几乎都是高温天气,那么,到底什么地方人们感觉最热呢?是不是夏季温度最高的西北吐鲁番盆地呢?其实不然,就我们人体而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的各城市,人们更觉得“酷热难当”,是“火炉城市”的集中地。最近,网易读数做了一个数据研究,从1973年至2018年间7-9月室外体感极端高温天数位居前列的省会和直辖市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杭州、合肥、长沙、南昌、上海和南京。

位居前八的城市几乎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看来是名副其实的“火炉”集中地。究其原因,每年夏季,由于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高压脊往往会往西延伸,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伏旱天气,同时也带来高温天气。再加上,长江流域地区是南方水乡,河湖众多,空气湿度大,潮湿闷热,更加使人难受,所以就觉得特别热。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夏季“酷暑难当”,到了冬季往往也是“寒冷冻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很明显,如果从绝对的温度值来看,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更靠近冬季冷空气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温更低,但是由于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属于干冷,而长江流域地区,由于水汽多,属于湿冷,人体感觉更加寒冷。

另一方面,北方地区到了冬季有集中暖气供应,而长江流域地区基本上没有暖气供应,室内外温差小,人体感觉寒冷。综上,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是我国冬夏季节温差最大的地区,但是由于空气湿度大,加上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冬季又没有集中供暖,从而成为了我国冬夏季节体感反差最大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有哪些城市

导语: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就形成了划江而治的习惯,所以长江两岸多数地区是属于不同的城市。那么,今天小编就和朋友们来好好讲解一下,长江中下游有哪些城市?这就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干货,希望大家看完这些内容后,能解决你心中的困惑。

长江中下游有哪些城市

上海

长江中下游有上海、武汉、南京、长沙、杭州等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指湖北省的3个直管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简称天潜江)。江汉地区的方言和习俗完全一致,是紧密的合作体。虽然天潜沔被分散,但它在教育、经济、医疗、交通等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是湖北省三个最应该整合的城市。

湖北副地级市天门,武汉城市圈核心成员。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目前已有28万多名天门华侨旅居海外,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副地级市潜江城市圈核心成员。江汉油田是全国十大油田之一,境内及附近地区被誉为“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成员,湖北的副地级市,江汉平原中心城市,被誉为“江汉明珠”。仙桃城以重文重教著称,自古有“文化之乡”、“状元之乡”,人才资源十分丰富。

武汉

长江中下游主城区跨江发展的城市

长江中下游真正主城区横跨长江两岸的只有武汉和南京,其他城市例如马鞍山、芜湖等城市只是管辖范围跨越了长江,并没有实现主城区跨越长江。想要主城区跨越长江一座大桥肯定是不够了,南京和武汉的过江通道都超过了时座,这样才能使两岸融合发展。

长江中下游也有不少这样的城市,长江两岸都是城区,两岸也有长江大桥连接,但是两边属于不同的城市。最典型的就是黄冈和鄂州,如果不看城市地名,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座跨江城市。事实上这是两座地级市了,江北是黄冈市,江南是鄂州市。

还有江苏的江阴和靖江也是这个情况,江阴和靖江都是县级市,分别属于无锡和泰州代管。这两个城市虽然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但是都属于吴语区。江阴大桥是我国长江上最繁忙的大桥之一,未来两地还会有更多的过江通道,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综上,长江中下游只有南京和武汉这两座主城区跨江发展的城市,未来马鞍山和芜湖也是有希望的。

南京

长江中下游地形地貌

长江中下游地形的显著特点是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湖泊星布,一般海拔5~100米,但海拔大部在50米以下。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为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

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湖泊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内的淡水湖泊众多,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的10% 。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 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江汉平原素有“鄂清上千,湖泊成群”的说法,长江三角洲亦有“水乡泽国”之称,湖荡洼地占三角洲土地总面积的13.4% 。除太湖外,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大湖有150多个,千亩以下的荡、泊数以千计。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内的湖泊中,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的面积较大。它们对长江及其支流的作用最显著,具有调节水量、延缓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兼具灌溉、航运、养殖之利。


长江中下游高温什么时候结束

今年,我国许多地区都受到了高温天气的影响,如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长江中下游也发生高温天气了,那么,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高温什么时候结束?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在何时结束?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大家未知的内容有所帮助。

长江中下游高温什么时候结束

长江中下游高温一般是10月结束,10月是秋天了,天气一般是比较凉快的了。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现我国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

按候平均气温法,判定入秋主要有两个标准,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即可视为入秋,连续5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一组滑动均温指当天均温加上前四天均温除以5,得出5天滑动平均气温,这是“滑标”。进入秋季,意味着炎热天气已过去,开始凉爽。

长江中下游气候

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无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达4500~5000℃。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而形成。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

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

具体到我国,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以来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尤其是7月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导致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根据统计分析,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易偏北。今年6月下旬以来,副高北抬,特别是台风“暹芭”于7月上旬北上后,副高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大陆高压相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进而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此外,由于副高携带的水汽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度较大,使得体感温度更高。


2020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什么时候结束

导语:梅雨季节在我国内陆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长江中下游的不同区域,其入梅和出梅时间是不同的。主要还是根据当年气候来定。那么,2020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什么时候结束呢?到底2020长江中下游何时出梅?一起来了解。

2020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什么时候结束 2020长江中下游何时出梅

2020梅雨季节

预计7月中旬中后期。梅雨异常是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主要成因。而入、出梅时间,梅期 的长短及梅雨量的多寡是梅雨的重要特征量,其中入、出梅时间的确定是关键。

往年不同地区入梅出梅时间参考: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9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长江中下游梅雨季变化过程:

长江中下游梅雨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随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当它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这条雨带的影响,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这条雨带在短时间里也往往有比较小的南北摆动。当冷空气加强时,它稍微南移;当暖空气加强时,它又重新北抬。当这条狭窄的雨带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摆动时,雨带附近的地区就会出现时晴时雨的天气。在这条雨带上,还不时有一个个降雨强度比较大的中心出现。在降雨中心经过的地区,常常会出现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但是,梅雨锋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时期,却正是东亚广大地区大气运动发生两次跳跃性变化之间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冷暖空气长时间相遇在长江中下游,并且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处于拉锯状态。致使这条锋面及其降雨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稳定,从而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持续的阴雨天气。


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时间

伏旱主要发生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区会出现。那么,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时间在什么时候?长江中下游伏旱发生时间是何时?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读。

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时间

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时间是在每年七、八月份,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处于伏旱期,容易发生旱灾。如果当年夏季风较强,雨带快速推进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提前进入伏旱期,伏旱期延长,会加剧旱情。

梅雨季节之后,在我国的东部地区,5月份是雨带登陆南部沿海的时间,6月份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梅雨季节,7、8月份,雨带会移动到华北东北等地,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太平洋面上夏威夷高压的影响,形成了伏旱气候。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伏旱判断标准

伏旱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对是否是伏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

一般性伏旱标准: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出现。

重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

严重伏旱标准:连续超过(等于)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

伏旱是受到什么天气系统的促使而形成的?

答:伏旱是受到北半球反气旋的促使而形成的。

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形成了反气旋天气系统。

反气旋的中心气压最高,由内向外逐渐递减,也称高气压,此时下沉气流十分强盛,故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遂形成盛夏伏旱。

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遭遇伏旱时,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最好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