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算起

2020/7/8 16:02:41
万年历日历:算起知识
算起知识
农历庚子年从什么时候算起

2020年出现闰四月,同时也是庚子年,这一年又发生了很多不吉利的事情。因此人们总觉得庚子年是不吉利的年份,希望庚子年能快点过去。那么,农历庚子年从什么时候算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年份是庚子年的吧。

农历庚子年从什么时候算起

庚子年从立春开始算起,立春之后才算庚子。如果你除夕之后,立春之前出生,生辰八字上算是己亥年的。

2020庚子年的立春,是阳历的2020年2月4日,阴历的正月十一,具体的时间是17:03,在这个时间之前,是己亥年,之后就是庚子年了,一直到阳历2021年2月3日立春之前都是庚子年,注意哦,2021年2月11号才是除夕,因此农历2020年并不都是庚子年的。

庚子是干支之一,干支顺序为第37个,前一位是己亥,后一位是辛丑,纳音为“壁上土”。

庚子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7年称“庚子年”,子是地支第一位,属鼠,故为鼠年,比较近的一年是1960年,每60年一循环!

哪些年份是庚子年

各个公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40,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7,除以12的余数是1,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岁次内均为“庚子年”。如1900年、1960年、2020年、2080年......(60年一周期)等都是是庚子年。

第1千年(指从公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40年、100年、160年、220年、280年、340年、400年、460年、520年、580年、640年、700年、760年、820年、880年、940年、1000年。

第2千年:1060年、1120年、1180年、1240年、1300年、1360年、1420年、1480年、1540年、1600年、1660年、1720年、1780年、1840年、1900年、1960年。

第3千年:2020年、2080年、2140年、2200年、2260年、2320年、2380年、2440年、2500年、2560年、2620年、2680年、2740年、2800年、2860年、2920年、2980年。

天干地支的算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

干支纪年起算自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只因干支纪年是干支历的纪年方法。历代官方历书(即黄历)皆如此。农历从民国时起只是借用干支来纪年,其一年的范围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点并无争议。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


数伏是从夏至开始吗

导语:数伏也叫署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三伏天。每十日是一伏,有三伏,共三十天,这是夏季最热的时间。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数伏是从夏至开始吗?署伏是从夏至算起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数伏是从夏至开始吗

不是从夏至开始,署伏,有的地方也叫数伏,数伏说的是北方进入夏天最热的时候,一般是从小暑开始,每十天为一伏,共三伏,所以署伏天又叫三伏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我国秦汉时期,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夏至开始算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伏天也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

伏天的到来就意味着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气候阶段来临。建议网友们既要注意防暑降温,还要当心家中的物品发生霉变,需加强晾晒。

夏至介绍

夏至在古代又叫做“夏节”、“夏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民间还有在夏至节气祭神祀祖、消暑避伏、吃面条等习俗。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气,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到一个节气。在公元前7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人们发现,在夏至这一天土圭的影子最短。根据《恪遵宪度抄本》上的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节气的名字也就因此而来。

夏至和冬至节气一样,都是反应四季更替的节气,根据天文学上的规定,北半球的夏季就是从夏至节气开始。虽然夏至节气后白天的光照时间会慢慢减少,到那时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向空中散发得多,所以夏至节气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气温还会继续升高。

夏至相关的俗语

一、夏至无雨三伏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在夏至节气这一天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当年的三伏天,天气会特别的炎热。

夏至节气虽然是炎热夏季的开始,但是夏至并不是全年最热的时候,全年最热的时期在三伏天。在民间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意思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便进入到全年最热的三伏天。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是整个三伏中最热的时间。

之所以会有夏至无雨三伏热的说法,是因为夏至节气不仅仅意味着气温的升高,同时也意味着降雨天气会逐渐增多。夏至节气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因此在夏至后雷雨天气会十分常见。因为夏至节气是降雨增多的标志,如果在夏至这一天是艳阳高照的话,那么未来的降雨天气也会十分少见。降雨天气的出现,会导致气温有所下降,如果长时间没有降雨的话,天气就会变得异常炎热,因此便有了夏至无雨三伏热的说法。

二、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砣在这里是对滂沱大雨的形容,指的是降雨量很大的意思。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在夏至节气这一天出现降雨的话,那么在未来18天的时间里,每天都会下雨,并且每天的降雨量都会很大。

刚才说到,夏至节气后,除了气温有明显的回升以外,降水量也会增加。对于农民来说,夏至后的降雨量多少,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因为此时的农作物正处于生长最快速的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增,降雨充沛,农作物的长势好,产量自然也会很高,相反夏至后的降雨量少,农作物因缺少水分而无法正常生长,产量也会受到影响。按照俗语的说法,在夏至这一天下雨的话,未来降雨量会很大,气温也会有所下降。不过需要农民注意的是,降雨虽然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所帮助,但是降雨量太大的话,就很有可能已导致涝灾的发生,因此农民要提早做好抗涝准备,以免大雨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好的影响。


2020入伏从哪天算起

导语:入伏时间是按照天干地支的方法来算的,即每年入伏时间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所以只要算出当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能知道当年入伏的日期。那么,2020入伏从哪天算起?2020入伏时间怎么算?一起来算算。

2020入伏从哪天算起 2020入伏时间怎么算

2020入伏

2020年入伏从公里7月16日算起。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入伏后如何降暑?

三伏天降暑

1、喝三花饮

顾名思义就是三种花朵做茶饮。野菊花、荷花各10克,茉莉花3克,洗净后以沸水冲泡,加盖稍冷后当茶饮。

野菊花能疏风清热、解毒明目;荷花消渴止烦;茉莉花清热解表、利湿开郁。

以这三种花的花朵代茶饮,有消暑解热、芳香开窍,去心胸烦热的作用。

需注意,野菊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

2、喝三鲜饮

取新鲜竹叶、荷叶、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10分钟后取汁,加入适量蜂蜜代茶饮即可。

薄荷叶中含有薄荷油,用水冲泡后,是天然的降温饮品,能够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新鲜竹叶是一味清热的中药,生津利尿;荷叶主治暑热烦渴,二者都是解暑佳品。

这道饮品所需的都是新鲜叶子,故名三鲜饮。

做法上,别煮太久,一天喝一小杯,可解暑降火,还能除烦止渴。此外,夏天吃荤腥食物时,将食材用荷叶包裹,不但营养不会流失,荷叶中的生物碱还能调和油腻感。

3、喝三仙饮

取金银花10克,土茯苓20克,生蚕豆30克,加水煎煮,一般以蚕豆煮烂为度,饮汁食豆。

土茯苓能够清热解毒以除湿;金银花清热解毒以消肿;蚕豆利湿排毒。


入伏从哪个节气算起

进入入伏后,温度是一直在升高,地面附近的温度也是一天比一天高了。有些朋友对入伏的相关内容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入伏从哪个节气算起?入伏是从什么节气开始算?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入伏从哪个节气算起

从夏至节气算起,入伏从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四十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一般的情况下入伏是在夏至节气之后,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夏至简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三伏天注意事项

1、西瓜解暑不宜多吃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可以喝一些西洋参茶。西洋参是夏天最好的补气药之一,是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

2、不吃冰饮、雪糕,冷粥祛湿挺好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白开水。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亲,记住了哦!

3、“冷粥不冰,过伏天”

夏天不宜吃生冷的,但是冷粥来上一碗还是可以的。这个冷粥,不是说加了沙冰的那种,而是经过冷藏之后,恢复到室温稍带凉意的粥。

4、吹干头发再睡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可以不吹干、擦干头发就睡,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

5、不要对着空调吹

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6、纳凉熬夜是大忌

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三伏这几天应该要补一个午觉,30~60分钟都可以。过了1个小时的午觉,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了。


2022入伏从哪一天开始算起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有些朋友想了解三伏天的相关内容,那么,大家知道2022入伏从哪一天开始算起?2022年入伏从几月几号开始算?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2022入伏从哪一天开始算起

2022入伏从7月16日开始算起,到8月25日结束,时长为40天。其中,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10天。在这40天当中,中伏二十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往后每隔10天为一个庚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二庚日在为7月6日,这一天为“庚申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7月16日,这一天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一天也是入伏的时间,为“庚午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

如何安全度过三伏天?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多喝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其次,三伏天要谨防寒气入侵,忌身体受热后立即洗冷水澡,也忌讳大量吃冷饮;最后,天气炎热时人容易烦躁,因此要保持好的心态,心静自然凉!

总结,2022年三伏天又是特制的加长版,从7月16一直持续到8月24日,总共40天,其典型的特征是“高温、高湿、高热”,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

三伏天吃什么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

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饮食—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入伏从哪天算起2020

伏天的开始称之为入伏,即伏天的第一天。每年伏天开始时间都不尽相同,以“夏至三庚日”开始数,那么,具体入伏从哪天算起2020呢?今年的三天要持续多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2020年入伏时间到截止日期表。

入伏从哪天算起2020 2020年入伏时间到截止日期表

2020入伏时间:2020年07月16日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五月廿六)。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入五)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入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入六)

入伏习俗:

我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而南方则有:“头伏馄饨二伏茶”、“头伏火腿二伏鸡”、“头伏吃鸡二伏鸭”的说法。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有些城市有头伏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在我国彭城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我国徐州头伏还过“伏羊节”。

入伏后为什么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出伏之后是不是就不热了?

一般来讲,出伏就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应会越来越凉爽。不过在南方一些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清嘉录》的作者顾铁卿:“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但“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