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大家要根据气温来适时添衣或者减衣,谨防感冒。有些朋友对强对流天气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包括哪几种天气?强对流天气包含哪些天气现象?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强对流天气包括哪几种天气
强对流天气包括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
强对流天气灾害特点
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的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就广东省而言,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⑴发生季节早、结束迟。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
⑵强度大、破坏性强。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与其它地区强对流天气一样,具有垂直方向速度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如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一些过程的瞬时风速达12级或以上,甚至超过100米/秒。
⑶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强。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大风、飑线、冰雹和龙卷风出现均较频繁,例如,有的年份,一天内竟降冰雹4次,最长降雹时间可持续半小时;有的月份,全省可出现持续多日降雹。强对流天气的水平尺度小,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几公里。生命史短,一般仅几小时至几十小时。此外,它还有气象要素梯度大以及非地转平衡、非静力平衡的基本特征。对流天气易于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因此,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强对流天气注意事项
(1)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需注意防范雷电、大风及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2)户外防疫执勤点、检测点人员需注意防范强降水、大风带来的影响,雷雨时尽快到安全室内躲避。
(3)短时强降水易导致城乡积涝、山洪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需注意防御。
(4)气温骤降,注意适时添衣,谨防感冒。
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灾害大体上可将其归纳为风害、涝害、雹害。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出现,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飑线、龙卷风和雷雨大风最突出的气象要素之一是强风。尽管飑线的水平尺度小,但在其影响的范围内都将发生强大的风、雨灾害,可导致树木折倒,房屋掀翻,瓦砾飞行,人畜受伤受害,庄稼倒伏。由于各类强对流天气有各自的发生季节和发生特点,农业生产为户外作业,又是根据季节来安排的,所以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类作物的危害不尽相同。上述的洪涝、强风、雹是强对流天气灾害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几种危害。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是外力摧毁庄稼,间接危害是由内涝诱发和传播病虫害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加严重。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其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夏季即将到来,强对流天气会比较频发,所以大家要及时关注。有些朋友不清楚强对流强对流天气的相关内容,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讲,天气一般会产生什么天气现象?强对流天气通常会形成哪些天气现象?下面请大家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下吧。
强对流天气一般会产生什么天气现象
会产生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就是突如其来的雷暴大风、冰雹、龙卷风等范围很小、势头激烈但又无法精确预测的天气。一般来说,冷暖对撞越激烈,前期温度越高,强对流就越强。
强对流天气在各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能出现。
雷雨大风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冬季较为少见。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都可见,也以春、夏、秋三季为多。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10月),以前者居多。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以3~9月居多。冰雹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份,也可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
强对流天气预报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尺度小又迅速发展的天气系统,在气象上来讲是预报的难点。在目前的观测条件下,不仅是中国,放眼世界各国,对于其信息的掌握也都还不够全面,因此对这种天气的认识和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强对流天气的难以预测性是国内外从事气象预测和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共识。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可能性的预报都只是潜势预报,即在某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里,某个地区可能会有对流天气的发生。由于时段较长,所以只能给出一个大范围的预报,并不具有特别针对性。所以为了做好有针对性的服务,世界各国就采取临近预警方式来加强服务和指导。
短时强降水当属强对流家族中较容易预报的一种天气现象。夏季很多降雨场常常是稳定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混合的,对流性降水往往在短时间内降水量很大,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近年来,我国在短时强降水落区预报准确率逐年稳步提升的同时,小时雨量强度的预报提高了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雷电灾害是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雷电形成迅速给其预警预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内外科研和业务人员围绕雷电短时预报做了大量的研究,利用中尺度观测系统、雷达、卫星和雷电定位系统等获得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开展了雷电天气的临近预报技术开发和业务化,例如美国目前可以给出3小时后的雷电发生概率产品。我国的雷电预警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发近年来才刚起步,主要以雷电临近预报产品和雷电预警预报系统为主。但雷电的预警预报由于受对雷电本身物理过程认识不足等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十分成熟的业务系统。
龙卷风由于其属于小尺度天气系统或者小概率事件,其时间、空间随机性较强,目前绝大多数的气象探测设备和探测系统都无法有效监测、追踪龙卷风的发生发展。因此,即使是在美国,尽管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龙卷风预报和监测,气象监测站距离逐年缩小,雷达网也日趋健全,但仍然难以准确预报,预警时间依然有限。
冰雹的预报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只要大气条件适合,在任何地方都会有冰雹出现。同时,预兆冰雹出现的特征容易被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天气特征所掩盖,这就更增加了预报的难度。目前数值天气预报可以给出冰雹形成的一些相关气象要素条件,但并不能直接给出冰雹大小的最终预报结果。冰雹的预报主要还是通过预报员对各类天气要素的把握,再根据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而得出。
目前冰雹预报的重点在于报准“下不下”,而预判冰雹大小,涉及的要素更为繁多,机理更加复杂,目前还只能是粗略的估测,无法应用到业务中。气象专家试图通过雷达回波识别冰雹粒子的大小,通过冰雹探测算法,判别出现各尺寸冰雹的概率、强冰雹的概率并估计最大冰雹直径。这一方法可用于距离天气发生1小时内的临近预报,目前尚不成熟,效果还有待检验。在对冰雹的预报上,目前只能更多依靠多普勒雷达进行连续监测,尽可能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临近时刻发现冰雹特征,并及时通过预警的形式向公众发布。
导语:大暑为最热的时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做好防暑措施就好了,但实际上,还时节遭受的不仅仅是高温,还有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其中,持续的暴雨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要注意防范。具体大暑天气注意事项有哪些呢?大暑会出现哪些天气现象?一起来看看。
大暑天气注意事项 大暑会出现哪些天气现象
大暑天气
1、注意防暑、防雷雨。
通常大暑节气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同时也最高的天气,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区气温达到35度以上。而在华南西部地区高温也很频繁,但是雨水相对而言比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见的季节。
2、注意防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
伏旱是什么意思?
大暑伏旱
伏旱,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北京地区正值雨季,一般年份,天然降水均能满足作物的正常需要。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
众所周知,当冷暖空气剧烈交汇的时候,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概率会显著增大。强对流天气中的飑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那么,大家知道飑线会带来哪些天气现象?飑线会造成什么天气现象?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飑线会带来哪些天气现象
会带来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是一条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不连续强对流天气线。其宽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几千米,最宽至几十千米,长度一般由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维持时间由几小时至十几小时。飑线出现非常突然。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同时,狂风、暴雨、雷电、冰雹交加,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飑线前多偏南风,飑线后转偏西或偏北风,飑线后的风速一般为每秒十几米,强时可超过40米/秒。飑线前天气较好,降水区多在飑线后。飑线两侧温差可达10℃以上。
如果追求严格的定义,飑线的长度需要大于50公里,长宽比不小于5。但在较为宽泛的定义下,呈现出线状分布的强对流天气均可称为飑线。
飑线的形成
飑线的形成机理很复杂,形式也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它最初都是由一个个雷暴单体发展而来。
雷暴单体是一种十分短命的小尺度天气系统,生命往往只能维持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夏天常见的来也匆匆去也匆
匆的雷阵雨,很多就是雷暴单体的杰作。但有些时候,雷暴单体诞生在优越的环境下,例如高低空风力差异显著、地面暖湿空气供给源源不断等。它们就能活得长一些,长到足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并团结在一起,连接成带状,飑线就此形成。总体来说,雷暴活得越久,长得就越大,也越容易连成一条线。
在气象学上,这个过程叫做雷暴单体的组织化。有的飑线在起始时只有少数单体不连续地排列成线,然后每个单体各自发展,最终这些新老单体连接起来形成飑线;有的飑线开始是一些分散的单体,沿着单体之间冷的初流边界有新对流发展,最后形成飑线。
从飑线的这种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另一大特点:即强度的不均匀性。打个比方说,一盆水泼到地上,谁也无法保证形成一个完美的图形,总是有干有湿。飑线也是一样,本就由多个雷暴单体组织而成的它,虽然连成了一条线,但在内部很不均匀。有些地方达到11级风的时候,另一些地方可能只有六七级,降雨和冰雹的强度也不尽相同。
强烈的飑线过程具有四个特点:
1、风力强。这次飑线过程于2009年6月3日21时左右在商丘境内发展到最强。商丘的宁陵、睢县、永城等地出现8至10级、阵风达11级大风。永城风速出现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达29米/秒。
2、移速快。强飑线系统移速达50至60公里/小时,在灾情最重的商丘市持续时间达2小时19分钟。
3、范围广。此次飑线过程影响山西东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受灾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
4、灾害重。灾害已造成22人死亡(商丘18人、开封2人、济源2人),仅商丘市受灾人口241.92万人,房屋倒塌4142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9.45亿元。
此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存在高空冷涡,高空冷涡西南部的冷空气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在河南省北部、东部激发出飑线。飑线影响地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雷电、大风预警信息。灾情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已派出工作组赴现场进一步调查灾害成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