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是由矿物所构成的,是矿物的天然集合体,矿物不同,所构成的岩石也不同,那么,大家知道岩石分类有哪些吗?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岩石分类吧。
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包括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1、岩浆岩的成因:地幔中呈流动状态的炽热岩浆向地表上升冷凝结晶形成岩浆岩,其中花岗岩类的岩石是由于岩浆侵入地壳,在地壳中慢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在冷却之前形成晶体,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还有一类情况是岩浆快速上升,直到喷出地表,接触到大气或海水时冷却形成岩石,称为喷出岩,如玄武岩、黑曜岩。
2、沉积岩的成因: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变质岩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能使所有岩石变成变质岩,当岩石变成变质岩后,它的外形、构造、晶粒结构以及矿物组成都会发生变化,岩浆岩、沉积岩都可以变成变质岩,一种变质岩也可以变成另一种变质岩,变质岩比如大理岩、板岩等。
三大类岩石是可以通过各种成岩作用相互转化的,这也就形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
岩石是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也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三大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那你知道什么岩是三大岩石的主体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火成岩是三类岩石的主体。火成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在陆地或海洋中堆积而成的次生岩石。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整个地壳中,火成岩大约占95%,沉积岩只有不足5%,变质岩最少。
1、火成岩:是指由地壳深处的岩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
2、沉积岩:是指在陆地或海洋中堆积而成的次生岩石,是地面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沉积岩的矿物成份主要有:石英、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和粘土矿物。
3、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弯质岩的矿物成份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绿泥石、滑石等。
地球上的液态水主要存在于岩石。而地球上的液态水的存储量非常多,不过很多是不能被人类使用的,地球表面超过71%的面积都是被水覆盖。地球科学家通常认为地球上的水来来自地球自身演化过程中的岩浆水等,而天文学家更倾向于是彗星等撞击地球带来的水。目前两种观点都有人支持。
液态水简介
液态水就是常用水,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在3.98℃时最大,为1×103kg/m3,温度高于3.98℃时,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0~3.98℃时,水不服从热胀冷缩的规律,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时,密度为0.99987×103kg/m3,冰在0℃时,密度为0.9167×103kg/m3。因此冰可以浮在水面上。
其他拥有液态水的星球
木、土、天、海这四个大行星拥有水资源,就连卫星木卫二上的水资源,都要比整个地球上的水资源多。
岩石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彼此都有一定的转化关系,当时间和地质条件发生改变以后,任何一类岩石都可以变为另外一类的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
岩浆岩: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同时也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
变质岩:地壳中的原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其中又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沉积岩,分为陆相沉积和水相沉积,以后者为主。最后在高温高压下还会出现变质岩,侵入作用会形成花岗岩,但是区域变质也会形成花岗岩。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根据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类:浅色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及白云母等。深色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及橄榄石等。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成层的性质。由于季节性气候的变化,沉积环境的改变,使先后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上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特征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在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中,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等,是沉积岩所特有的,是物质组成上区别于岩浆岩的一个重要特征。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