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航天

2021/9/26 13:10:26
万年历日历:航天知识
航天知识
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谁

神舟六号是在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实现两人多天的飞行。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神舟六号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谁?神舟六号的宇航员是谁?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谁

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是指挥长费俊龙、操作手聂海胜、后备宇航员刘伯明、后备宇航员景海鹏、后备宇航员翟志刚、后备宇航员吴杰。

神舟六号,简称“神六”,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

神舟六号太空保障

神舟六号飞船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 以下。

在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并在轨道舱中悬挂有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设有清洁用品柜,航天员使用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并首次设有卫生间供航天员大小便使用。

在提高航天员安全性方面,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神舟六号的意义

神舟六号,承载的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阶段。

众所周知,与无人航天飞行相比,载人航天最大的特点是有人直接介入太空活动。科学试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试验无法事先设定好,试验过程中出现一些根本无法预料到的情况,需要人的直接干预。所以说,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从神五到神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人能否在空间进行多天工作和生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神舟六号担负着检验我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能力的使命。如果此次“多人多天”飞行顺利的话,无疑能为下一步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于此次航天飞行的火箭与飞船型号相同,但舒适性、安全性都更高了。与神舟五号飞船相比,神舟六号飞船作了多达110项的技术改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也有75项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多数是依据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中获得的感受做出的——作为中国太空飞行的先行者,杨利伟的首次太空之行,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像托举神舟升空的火箭需要一级级地接力助推一样,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从神五到神六,随着尚志、张柏楠、刘宇、陈善广等年轻一代走上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岗位,戚发轫、黄春平、施金苗等神舟五号时的领军人物已退居二线,成为幕后顾问。两年前,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今天则降到了48.7岁。而飞船、火箭等系统中主任设计师以上的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已经占80%,其他系统关键技术岗位上也不乏二十多岁的骨干。生机勃勃的航天人才队伍,构成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神五到神六,从飞船、火箭到人员设备,几乎每一个关节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凝成的中国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广州航天奇观位于哪儿

说起我国高度发达的地区,人们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北上广,就拿历史名城广州来说,近些年也不负众望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实现了高速腾飞,那么,你知道广州航天奇观位于哪儿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广州航天奇观坐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其详细地理位置为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东沙路。景区内设有航天科技馆、火箭发射指挥中心、太空站、月球馆、星球历险、火山地震馆、360度景视厅等10多个旅游场馆。但目前广州航天奇观已经倒闭,门庭停车场已租给数家驾校使用,天河内部已经搁置处理。

游玩信息:

1、门票信息

门票70元,节假日80元,一般团体票优惠(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平日65元,节假日75元,学生团(25人以上)优惠价:平日43元,节假日48元。

2、交通信息

经过航天奇观的线路有903路,325路,497路,506A路,506路,508路,548路,564A路,564路,574路,772A路,902路,B22路,B26路,B4A路,B4B路,B4路,广增10路,广增8路,B4路快线,夜100路,夜38路,夜51路,夜81路,夜93路公交线路。

3、广州最佳旅游时间

10至12月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4、广州航天奇观周边景点介绍

(1)广州航天科学馆,与广州航天奇观距离0.03km;

(2)航天欢乐世界,与广州航天奇观距离0.09km;

(3)奥体水上嘉年华,与广州航天奇观距离1.09km。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何不能行走

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航天员返回地面的时候是不能行走的,那么,大家知道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行走?航天员回到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走路?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为什么不能行走

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1、骨骼和肌肉的萎缩

我们都知道,在外太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真空环境。

人在真空环境中生活,与在地面上生活,有非常大的不同,虽然人都避免不了吃喝拉撒,在地面上如此,在太空中亦是如此。

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人身体的影响。当人在地面生活的时候,由于地球重力的存在,人体都在不自觉地抵抗地球的重力。

特别是腿部的骨骼和肌肉,在这个抵抗的过程中,人体就在不自觉间得到一些锻炼,这种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地球重力对人体的影响。

但是身处外太空的航天员不同,由于重力的消失,突然打破了人体与重力抵抗的这种平衡,肌肉和骨骼一下失去了抵抗的动力,也就是去了锻炼。

长此以往,失去锻炼的骨骼和肌肉就出现萎缩,这种萎缩是在外太空呆越久,就越严重,为了减缓骨骼和肌肉的萎缩,航天员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进行锻炼。

但是这种锻炼只是减缓,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这一切发生,所以,在航天员回到地面上以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身体,就无法站立起来,只有被担架抬着了。

2、血液循环出现变化

人体富含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调节人体,才使人体器官和机能正常的运转。而血管中的血液就如同地球的江河一样,时刻流动着,把氧等各种物质输送到人体的不同部位。

当人体身处地面上的时候,由于大气压的存在,人体各个部位输送的压力不同,例如,血液输送到头部,泵送的压力相对于腿部,肯定要大一些。

人体身处地面的时候,各个部位泵送相对处于一种平衡的关系,但当人体突然改变环境,身处太空中的时候,这种在地面上形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以往头部等高处,在地面上难以到达的位置,此时,由于身处真空环境,这种压力差突然消失,变得跟腿部一样。

在这种失衡下,导致头部会有更多的血液流动,这也是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面部看起来肿胀的原因所在。

三名航天员的面部,明显比在地面上时丰满一些了

人体的血液总数相对是固定的,当一处增加的时候,另外一处就相对的减少,当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在真空环境下,又会形成一种相对的平衡。

而当宇航员从外太空的真空环境中,突然返回地面,人体血液又需要重新的调节,造成腿部供血有些不足,所以腿部也有些绵软无力。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健康的人,在床上躺久了,突然下地的感觉一样。

3、大脑前庭系统出现紊乱

大脑的前庭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空间感知能力。

一旦前庭系统出现紊乱,就会导致空间感受能力出现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前庭系统出现变化对人体最大的影响就是晕车,晕船等。还有猛地转圈,然后天旋地转。

一旦前庭系统出现变化导致晕车,晕船后,由于空间感知能力出现变故,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脚下虚浮无力,站立不稳。

前庭器官能够调节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地球的重力,所以在地球上,你无论睡在哪里,第二天醒来时,闭着眼睛,你也能感知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在外太空不同,由于没有重力,大脑前庭系统缺少感知的参照物,所以在外太空中,一觉醒来,不睁开眼睛对比参照物,你是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人体身处外太空之中,逼着眼睛已经没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哪里都是一样。

而当航天员返回地面上以后,大脑的前庭系统重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会出现紊乱,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晕车,虽然航天员接受过特殊的训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无法站起来独立行走。


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2020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2020年9月4日,我国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

航空航天是人类拓展大气层和宇宙空间的产物。经过百余年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也表征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航空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人类为了扩大社会生产,必然要开拓新的活动空间。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再到宇宙空间,就是这样一个人类逐渐扩展活动范围的过程。

航空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航空必须具备空气介质和克服航空器自身重力的升力,大部分航空器还要有产生相对于空气运动所需的动力。航空技术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空气动力学的进展。


航天服为何是白色的

宇航员穿的衣服叫航天服,航天服是能起到保护宇航员的功能的。有些朋友发现航天服的颜色都是白色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航天服为什么是白色的?航天服为何是白颜色的?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天服为什么是白色的

因为主要是为了醒目。发射和返回是航天活动中最危险的部分,舱内的航天员/宇航员随时要做好逃生准备,为了能够在降落后快速被找到,舱内航天服/宇航服要用醒目的颜色,国外有些是降落到海里,所以用橙色,既醒目又能防鲨。我国航天员降落地点是内蒙高原,用白色更醒目。

还有一种舱外航天服/宇航服,是进行舱外活动时穿戴的,科技含量更高,具有防辐射、防高温低温、防微陨石、压力调节、生命保障等强大功能,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国能够设计和制造舱外航天服/宇航服,三国所用的颜色都是白色或米白色。在舱外活动的航天员/宇航员会暴露在大量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中,白色能有效反射多数射线,还能减少自身的热量丧失,而且白色在太空的黑色背景里也非常显眼。

航天服功能

整体上看,宇航服有五个功能:保持宇航员体温;保持压力平衡(使太空人承受的压力与在地球上的相似);阻挡强而有害的辐射(如来自太阳的辐射);处理宇航员的排泄物;提供氧及抽去二氧化碳。

航天服从功能上看,航天服有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种;美国和俄罗斯使用的都是软硬结合式的航天服。无论哪种航天服都由多层组成,它们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服装,但要求各层的质量要高、要轻、不能过厚,以避免影响航天员的行动。

舱内压力服,主要用于飞船的上升和返回,包括重要的变轨期间,涉及到航天员能够提供一个自身小循环系统的安全保证。舱内压力服,光是一幅手套就有500多道工序,生产一套这样的航天服大概需要十几万元人民币。

航天员进入到轨道舱要换上舱内工作服,是在轨飞行的主要的服装。舱内工作服是航天员在飞船入轨后正常飞行时,脱去舱内压力服后穿的副准,舱内工作服一般来讲造型简洁,易于航天员在狭小的空间内穿梭。方便于在舱内的活动和工作。

舱外压力服适用于出舱活动,个头比较大,功能更完备,是一个独立的小循环系统,能支持舱外独立飞行的条件。其实舱外压力服就是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重量约120公斤,在太空当中由于一切是处于失重状态,所以航天员照样可以轻松行走,一套舱外压力服高达上千万美元。

航天员必须穿这么重装备的原因

一旦航天员进入有压力的生活舱,他们就穿上地面上的人们在温暖的春天穿的衣服,通常是短裤、短袖衬衫和袜子(因为他们的脚需要一些防碰撞保护和防寒,但他们不走路,所以不需要鞋子。)们仅在发射和返回以及走出气压舱进行太空船外活动或舱外活动的时候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发射/着陆服有防火功能和在航天飞机的加压系统失控后维持身体周围的压力不变的作用。

航天员舱外活动穿的航天服要提供维持生存的氧气和压力。它们必须使航天员免受快速飞行的太空碎片的伤害,所以他们的航天服必须有压力。当他们背向阳光,远离太阳光照射变冷的时候,航天服必须保暖。衣服提供与地面、航天飞机和其他舱外活动的航天员联系的无线设备。提供太空短途行走和在黑暗中工作所需的光线,避免航天员的眼睛受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便于携带外出工作的工具,满足航天员生理需要的食物。航天服要保证六小时无故障,可适应不同航天员的要求。你可以将它看成小型的太空船。在地球上它重达280磅,但是在太空中没有重量。

航天服简直就是小型的太空船,它需要保证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的健康和连续工作的需要。由于在太空中没有气压,没有氧气维持生命,人类必须有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和航天飞机工作舱内的空气一样,航天服中的空气也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


航天员是怎么刷牙的

在太空中,航天员会引起不适感,心理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如忧虑、抑郁、厌烦等症状。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航天员是怎么刷牙的?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刷牙?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航天员是怎么刷牙的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刷牙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餐后直接咀嚼有洁齿功能的特制口香糖;第二种是用无菌纱布制作的指套沾上可以食用的特制牙膏,刷牙时,航天员将指套套在食指上,把牙膏挤在上面,用手指替代牙刷,刷完后直接把他吃下去。

对!也是把牙膏吃下去!

刷牙,在地球上看似日常十分简单的操作,在太空就成了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每一个步骤出错都会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危及航空器和宇航员的生命。每次中国航天器发射后,我国宇航天团的英雄们都要在太空生活数十天以进行各类科学实验,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在中国航天日,我们不禁为中国航天事业点赞,向所有中国航天员、航天人致敬!

苏联宇航员是用湿毛巾刷牙,在手指头上缠上一段湿毛巾,沾点清洁剂,伸进嘴里,反复地摩擦牙齿,这一方面可以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牙龈按摩的作用,所以效果很好。美国宇航员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刷牙外,还咀嚼特制口香糖以代替刷牙,感觉也不差。

洗脸的方法是用一块浸泡着护肤液的湿毛巾来擦擦脸,或者用浸过润肤液的卫生巾来“洗脸”。

梳头是用一块卫生巾铺在特制的电动梳头器上,用以梳理头发,经过梳理的头发很干净,头皮屑都粘在卫生巾上,而且头部得到了按摩,宇航员感到特别舒服。

剃胡须这在地面上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失重的太空就需要特制的剃须刀。美国和苏联宇航员使用的电动剃须刀,带有专门用来吸胡须渣的匣子,以免在刮脸时胡须渣到处飘浮而影响生活。

航天员可以带什么上天?空间站工作可休息吗?

可携带私人物品,安排娱乐活动

因为这次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时间较长,而且随着货运飞船的抵达,飞船内还是有空间允许他们携带私人物品,航天员也可以携带与爱好相关的物品。

三名航天员在接受央视新闻专访的时候也透露了他们携带的私人物品。航天员汤洪波透露,他准备把在生活中偷偷录下的很多儿子生活的视频带上飞船。汤洪波说:“儿子非常幽默、乐观。这些与爱人一起生活的录像带上(太空)去看一看,也是平常生活的放松。”航天员刘伯明带上了全家福和“牛娃娃”还有一小袋助睡眠的物品,他透露这些物品有的在核心舱,有的在货运舱,有的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起进入太空。而航天员聂海胜则留下了悬念,他表示会把带的物品在太空上展示给大家。

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有娱乐活动吗?航天员除了工作时间也有自己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笔记本上看电影或者做些别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航天员要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因为地面控制人员和航天员都需要休息。除了一些实验需要昼夜来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按照正常作息来,地面测控服务支持的人员也可以按照正常作息。大家有一个正常的作息,更利于未来在空间站长时间停留,让航天员保持与地面同样的作息对他们健康也有好处。

未来科学家和普通人也能进太空吗?

协作精神比身体素质更重要

在去年两会上,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是为了空间站执行任务。“将科学家送入太空,让他们利用专业知识来操作先进的实验设备,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方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众所周知,航天员对身体素质有着苛刻的要求。把科学家和普通人送入太空,也需要他们有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吗?因为航天员要执行任务,需要操作、维修,处理紧急情况,就像司机驾驶员一样。而其他人就像乘客,他们是去做其他的任务或者去旅游观光,他们不需要承担特别的任务。空间站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指令长和航天员处理,所以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

虽然从起飞到着陆的过程对普通人没有特别复杂的生理要求,但是对他们的心理还是有要求的。大家需要有协作精神,因为飞船上空间很狭小,大家需要友好相处,共同协作。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能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因为到微重力环境,心脏要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