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日历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

    出现在   年份   年后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 闰十二月会出现在千年后》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真的很久远,闰十二月会出现在千年后,那时候还有没有闰月都不好说了。不管这些,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闰十二月的相关介绍,还有关于闰月是怎么闰的。

闰十二月会出现在千年后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是3358年。

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 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 闰腊月)”。闰十二月是所有闰月中最罕见的闰月(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后随时间推移,闰十二月的频率会从最低逐渐上升),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33世纪没有出现过任何闰十二月,此后的36~38世纪、41~47世纪以及49世纪都没有闰十二月。上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16世纪1574年,下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34世纪3358年。

闰十二月年份的下一年是春节最晚的年份,因为在八月及八月后闰月的年份的春节日期一般在1月31日或2月1日,次年春节一般在2月19日(雨水)左右。

闰月怎么算闰哪个月

每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法”。农历闰是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抄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例如:今年农历四月三十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三才是下一知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很多人在找换阴阳历的公式,但由于月球转动不稳定不规则,并无公式可寻。这也是古代中国道每百年必改历的原因。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历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谓月建。但农历历月的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规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

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实际上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为了进一步说明农历置闰月的规则,我们先要来对节气作一番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大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把农历称为阴历,因而不少人都误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实际上节气完全取决于地球的公转,可以称为是阳历的一部分。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规定太阳黄经等于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因为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例如,春分总在3月21日或22日。少量变动由阳历历月长度不等以及闰年增加一日而引起。相反,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却是变化不定,同一节气在阴历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日期前后可相差达一个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气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