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眼是什么
台风眼是台风中心,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从外围到中心风速逐步增加,然后迅速增加,但到了直径数十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风力迅速减小,降雨停止,出现了白天可看到阳光夜晚可见到星星的少云天空。
台风眼的发生,是由于台风内风是逆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发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成,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台风眼的典型特征
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级以上强度),在深厚云区的中间,往往存在一个直径为几十公里,近似圆形的晴空少云区,称为眼区。在卫星云图上,眼区表现为密蔽云区中心附近的一个大黑点。眼区外围的一圈环状的云区称为云墙或眼壁。
眼区通常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当热带气旋发展初期,眼区形状一般不规则,范围也较大;而热带气旋强烈发展时,眼区范围缩小呈圆形,并呈轴对称分布。
眼区基本上是晴空少云区,只在低层有少量层积云。眼区中心的气压最低,风速也很小,为微风或静风。而眼壁附近,风速急剧增大,达到极大值。 在台风眼中,常出现许多鸟群。这些被台风气流吹到台风眼区的无数海鸟找到了“避风港”,有时随着台风的移动而飞到很远的地方。
台风眼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约一两个小时,平静会渐渐被狂暴再次取代。而且,片刻停歇所造成的错觉,会让你感到,重装上阵的台风,那气势更猛更烈更狂暴绝伦,犹如上古巨兽正倾尽全力,咆哮着要毁灭天地万物。
台风的立体图会是什么样子?
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很有迷惑性。
相信不少台风“初级学者”或多或少都看过气象专家经常用“一个很深厚的天气系统”来形容台风。
那台风到底有多深厚?其垂直厚度和水平尺度相比到底怎样呢?
台风有多高?
一般来说,在垂直方向上,通常将台风分为三个层次——
在对流层低层,空气呈气旋式向中心辐合,称为入流层;
在对流层高层,空气呈反气旋式流出,称为外流层;
在入流层和外流层之间,称为中间层,从低层辐合流入的大量暖湿空气通过这一层向高层输送。
上述三层加起来称为台风的高度,一般为15-20公里。
这个高度已经足以冲破对流层顶(平均在13公里高)进而到达平流层,极端情况下个别台风可以“长到”25-30公里高。
作为对比,台风的半径又有多少呢?
若以台风七级风圈半径作为台风半径的衡量标准,大部分情况下,台风七级风圈半径在200-500公里之间。
极端小和极端大的台风虽然很少,但数据上都很惊人,有的台风半径可以小到20-30公里,而巨型台风半径可在1000公里左右。
因此,大部分台风其垂直尺度与水平尺度的比值约为1:50,是一个非常扁平的涡旋。
“单峰驼背”曲线还是“双峰驼背”曲线?
如果你驾驶一架飞机水平穿越台风眼,
以时间为横坐标、风速为纵坐标,
你能画出一条“单峰驼背”曲线还是“双峰驼背”曲线?
要回答这个神似高中数学题的问题,我们得先拿到台风的CT图。
一个成熟的台风,自外而内,其结构分为外围区、螺旋云带、眼墙区和台风眼。
台风结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台风眼,位于台风涡旋的中心。
曾有一位飞越眼区的飞行员这样描述这个区域,
“进入眼区后,我向上看,是天空;向下看,是大海”。
这是因为眼区被下沉气流主导,水汽蒸发,很少有云,非常宁静。
我们拿着这张CT图再来为这道题标注一下关键点
风眼区内十分宁静,眼墙处气流运动激烈,
那穿越台风眼区的过程就是风速先逐渐增加,眼墙附近风速达到最大,进入眼区后迅速减小,甚至静风,之后再次增加到最大,最后逐渐减小。
答案就是“双峰驼背”了。
当然,对于双眼墙台风而言,在进入台风眼区之前,会观测到两次风速极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