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1月,寨卡病毒在美洲暴发流行,并有蔓延全球之势。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士高福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施一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寨卡病毒(ZIKV)进行分析,发现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该研究成果提供了非结构蛋白1的原子层面图像,在这之前非结构蛋白1同样参与了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4月18日出版的《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
截至2016年1月,寨卡病毒在美洲暴发流行,并有蔓延全球之势。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虽然其感染通常只引发轻微的症状,但是该病毒被认为与新生儿小头症和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目前,巴西已经有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刊登在4月13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确认了寨卡与新生儿小头症的关联,证实了孕妇感染该病毒将会导致胎儿头部发育畸形。
根据2015年在巴西分离出的一株寨卡病毒的序列,高福、施一及其研究团队使用X射线晶体学获得了一个非结构蛋白1的部分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与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的非结构蛋白1十分类似,但是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表面电荷分布与登革热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显著不同,这一特征与宿主因子不同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可以针对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独特表面静电特性,开发出新的诊断工具。
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报告中,研究人员还认定,寨卡病毒不仅可以导致小头症,还会引发胎儿脑组织钙化、胎儿发育迟缓等其他疾病。这些问题包括: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会有多大概率产下缺陷婴儿;感染了寨卡病毒但没有显现感染症状的孕妇是否会生下缺陷婴儿;患病婴儿接下来还可能出现何种状况。目前来看,全球寨卡病毒防疫形势相当严峻,巴西尤甚。巴西政府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以来,巴西境内已确认1113例新生儿小头症与母体感染寨卡病毒有关,另有超过3800例可能与寨卡有关的疑似病例正在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