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购物狂欢节。淘宝双十二是淘宝平台每年在12月12日推出的打折购物活动,是一场大型的网购盛宴,在活动期间,淘宝网将送出数千万的现金红包,作为年底大礼回馈给消费者。该活动打破了以往的促销模式,一改往常按照品类进行纵向组织的形式,指向电子SNS化新秩序的实验,买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所有参加活动的商品。
从12月3日到11日,所有卖家报名参与双十二的商品都在淘宝平台上平等地展示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对该商品的喜爱和关注(收藏、购买、分享,甚至旺旺上的一次咨询)都可能提高该商品在页面上的展示。排序和兴趣小组的设置,使得买卖方和商品关系重构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除了传统的买卖关系外,情感和兴趣的交流将占据主角。
活动期间,每日约有3千万左右的专属愿望清单在我的1212页面形成,在愿望清单中,每个用户不但能看到自己收藏夹和购物车中的商品,还还能看到对应商品所对应的商家的双十二优惠承诺、宝贝宣言、价格走势、商家标注的商品的标签。同时能够再向卖家寻求更多折扣和优惠,卖家也能根据买家的反应实时调整自己的优惠幅度。具体来说,如果被淘宝抽中,就将获得购物车内商品等值的支付宝现金红包,这个红包可以在购买淘宝网所有商品(虚拟交易如游戏装备、点卡除外)时使用,京东双十二的活动,将不再单纯搞低价促销,而更重视趣味性和用户关怀。
本轮“全民疯抢”将集结全淘宝网各个类别的商品,包括女装、男装、母婴、居家、数码家电、化妆品等大类。另外,在活动期间,淘宝网将送出数千万的现金红包,作为年底大礼回馈给消费者,京东商城也将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回馈给消费者。
导语:查阅日历,农历三月三将至,这天对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来说,是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人们会举行一些相应的传统活动来迎接节日。那么,你知道农历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吗?到底过三月三的民族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农历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过三月三的民族有哪些
三月三民族
壮族、黎族、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土族、布依族、汉族等。农历三月三又叫上巳节,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日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三月三传说:
三月三传说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乡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他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阿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三月三传说故事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乡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上,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日,乡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们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上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苗族传统节日非常的多,比如苗年、四月八、龙船节之类的,这些都是苗族非常隆重的节日。那么关于苗族的节日文化,你还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吧。
1.苗年: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
2.开年节: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踩花山节: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4.四月八节: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5.龙船节: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
过完春节和元宵节后,就迎来了女人们的节日,也就是三八妇女节。有些朋友想了解妇女节的相关内容,那么,大家知道妇女节是母亲的节日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吗
是妈妈的节日,也是女性的节日,因为妇女节是18周岁以上女性的节日,也包括妈妈了。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妇女节、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争取权利平等和自由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并最后取得了胜利。
1911年,多个国家的妇女首次举行了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从此,纪念“38”妇女节的活动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1924年3月8日,我国各界女性在何香凝的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国内第一次纪念“三八”妇女节的集会,提出“废除多妻制、禁止纳妾”等口号。
1949年12月,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1977年,联合国大会正式把每年的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
国际妇女节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7.5-1933.6.20),原名克拉拉艾斯纳,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的灵魂人物。
1921年9月9—15日,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28个国家的82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保加利亚的女共产党人建议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第二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采纳了这个建议,通过决议将3月8日这天定为国际妇女节。
妇女节的意义
国际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尽管后来当局出动警察攻击并驱散了抗议人群,但这次抗议活动促成了两年后的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的建立。
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首次庆祝妇女节是在1909年2月28日,当时美国社会党发表了一项宣言,号召在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这样每年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913年。1910年,社会主义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Zetkin)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次年3月19日,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等国总共超过一百万人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6天之后的3月25日,纽约发生了着名的三角工厂火灾,火灾吞噬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生命,这其中大多数是意大利和犹太移民。而恶劣的工作条件被认为是导致如此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这场火灾后来还对美国的劳工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妇女们也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形式反对战争。
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有着非常多的民族还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国大部分人都属于汉族。而蒙古族是具有独特风俗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仅有大片的草原,还有非常可爱的蒙古包。那么,蒙古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1、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还有令人赞赏的射箭。不仅有争强斗胜的棋艺,还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2、马奶节是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一般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为期一天。除了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要用“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并向老蒙医献礼等。
3、燃灯节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还有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以及民间舞蹈等。
4、蒙古族的春节与汉族基本一致,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5、火日也叫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祭火的习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
6、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
7、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放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
节日指的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因为有了节日,我们也才有了节假日可以放。有了节假日,才有时间和亲朋好友团聚。现在节日的数量之多,传统的,现代的,一个月就可以有好几个节日。12月份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了,那么12月有哪些节日?十二月份有什么节日?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2月有哪些节日
12月份的节日,即从1号到31号的所有节日,包括艾滋病日等。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是交通安全日
12月3日是世界残疾日
12月4日是中国法制宣传日
12月5日是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
12月8日是国际儿童电视日
12月9日是世界足球日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
12月13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12月20号是澳门回归
12月21日是国际篮球日
12月24日是平安夜
12月25日是圣诞节
12月31日过了24点就是新的一年了
中国节日由来,大体的节日起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历法节气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上述少数者外,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原始崇拜
中国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动物奉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龙图腾崇拜。龙图腾崇拜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古人每年在端午节这天都要举行祭祀龙图腾的“龙舟竞渡”活动,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农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作物根植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称祭祀土地神为“社祀”,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毫土”的卜辞。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称社日或社王节,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禁忌迷信
在生产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当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禁忌和迷信观念。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放爆竹习俗原意是避山魈恶鬼,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团圆、娱乐等内容。据说桃木能避邪驱鬼,所以,旧时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削桃木(后演化为贴红纸,即春联),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画像置于大门之上,以防鬼进门。春节还有许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门,不能扫地泼水,以免财气出门。忌说“死”,称这类话语为“乌鸦嘴”,这类禁忌迷信是一种消极防范手段,反映了人们趋吉避祸的愿望。
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多神信仰
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
日常衍生
近现代出现的节日,大多与环境和人文相关,适应人们日常生活衍生出来的节日,从一小部分人倡导,到后来广为流传。例如世界水日,时间眼日,315消费者保护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