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天中节

2021/6/7 10:36:30
万年历日历:天中节知识
天中节知识
天中节是什么意思

天中节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不知道天中节是什么节。其实天中节就是端午节的一个别称,在古时候端午节很多人都将它叫做天中节。苏轼和陆游等著名的诗人都有写过有关天中节的古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关天中节的相关介绍。

天中节是什么意思 天中节是什么节

端午节又叫“天中节”,根据是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五色彩丝。”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趁天中》有记载:“《提要録》:‘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水浒传》第一一○回:“正值五月五日天中节, 宋江 教 宋清 大排筵席。” 苏曼殊 《与高天梅柳亚子书》:“天中节奉上一笺,託 哲子 转交,想已尘清鉴矣。”

天中节的古诗词

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天中节舟次感怀

清代: 濮文暹

朝辞白帝暮黄牛,云水匆匆漫洗愁。佳节思亲便西笑,大江拒石不东流。

文章有用期前路,家国无依剩此舟。野艾山榴空自好,怜他风露满汀洲。

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

宋代: 陆游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

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

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

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我国民间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按夏正建寅,五月为午月,故五日也称午日。《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故端午节又称为“重午节”。

端午节开始气候已进入夏天,福州民谚曰:“吃过端午粽,寒衣才能送。”这时阳光中午时尤为强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民国时期被定为“夏节”。这种说法源于三千年前夏、商、周时代。当时以“夏至节”为“端午节”。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便是这个道理。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据清初康熙《大兴县志》记载,五月五日这一天,少女们须佩灵符,头插榴花,已嫁之女,也可各回娘家,故又称为“女儿节”。

由于端午节开始,酷暑将临,五毒孳生(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人间开始流行瘟疫等疾病,故五月古人称之为“恶月”。所以古时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邪毒,故有“躲午节”之称。


端午节为何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有很多的别称,这个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都是少有的,其中端午节有一个别称叫做天中天。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又称天中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也叫天中节的由来。其实端午节到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这时候太阳在正中间。

端午节为什么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也叫天中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这是因为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时候,因此端午节又叫天中节。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

古人非常重视五月五日的洗浴,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但兰不易采,人们便以艾、蒲一类的野草代替煮汤。(五杂俎》云:“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谓五色草,便是五种植物的叶茎,并非特指五种颜色。如有的地方将曹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直接入水煎汤。但也有用别的花草的,丘桓兴回忆说:

“端午节,用艾泡水给孩子沐浴,也是民间一俗。记得儿时在广东家乡,每当端午,母亲便在庭院摆上木盆,里面浸着艾、茜蒲、风仙花、白玉兰。近午,看看水硒温了,便叫我跳进盆去。母亲用花苹蔽水,洒在我头上身 上,边洒边念叨:‘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端午节也叫龙舟节

龙舟竞渡也就是赛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这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民间通常的说法就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鳌不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为屈原招魂。江浙一带的说法是:“《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也就是说,越王勾践为了报灭国之仇,领导人民借竞舟之名,操演水师,暗练水战。但这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

其实,赛龙舟的风俗远早于战国时期。据文字记载,西周穆王时就有龙船。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端午考》)。他进而推侧:“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节的历史教育》)。

端午节的禁忌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月正是炎热酷暑将临之时,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病将发之际,用现代医学观念来看,乙型脑炎与脑脊髓炎此时发病率也最高,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眷(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五月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人们在这一时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绝各种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亦应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既是恶月,自然会有诸多禁忌,不宜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佚文)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同前)不宜套被子,俗信“五月套被无人睡”,“添个里儿,死个女儿;添个面儿,死个汉儿;添一床,必死娘”。忌给小儿剃头,否则,主小儿生癫、多病。忌多雨,否则,主歉收。俗语云:“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连阴下大雨,玉皇大帝卖儿女。”

五月禁忌的盛行始于汉代,表达了汉代人对五月人生的关注。我们在注意到五月自然气候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时,更应该看到汉代人对五月的认识是基于一种文化观念。在《夏小正》时代,五月并没有被视作恶月,那时只有蓄蔺、蓄药保健身体的习俗。汉代是神秘思想流行的时代,人们以阴阳五行的观念看待自然时空的变化。就阴阳五行的观念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衰微的时刻,在这样的时间关节点上,人们自然心存恐惧,五月也就被赋予恶的伦理意义。


天中节是什么时候

天中节是什么时候?很多人对天中节是很陌生的,更不要说了解天中节是几月几日了,其实天中节就是端午节。我们很多人对端午节是很熟悉的,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现在的法定节日。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气息的节日。

天中节是什么时候 天中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是天中节,也是端午节,天中节是端午节的别称。

先秦时“午”与“五”相同。故“端午”也称“端五”。后来由于唐玄宗的生辰为农历八月初五,为避唐玄宗的讳将“端五”一律改称“端午”。此外它还有许多别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基本相同的。

端午节的由来

龙图腾崇拜

第一,起源于吴越地区古老的龙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由古代大自然及动植物崇拜发展而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信仰形式。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传统节日。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因为相传龙的生日是五月初五,人们为借助龙的庇护,便于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以免被龙伤害)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纪念屈原

第二,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是一位千载不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二十岁左右入仕,任三闾大夫,二十五岁任左徒,负责制定楚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他主张举贤任能、实行法治、联齐抗秦,辅助楚怀王治国,深受信用。但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了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沅江、湘江一带)。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兵攻破郢(今湖北江陵北),屈原痛感国家的沦亡,无力挽救,又不愿离开楚土,悲愤之余,遂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今湖南湘阴以北,湘江支流),以死殉其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纪念伍子胥

第三,源于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后吴国奸臣在收受越国贿赂之后,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临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然后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手胥之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第四,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此事传至县府知事,知县令度尚为之立碑,并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1i5i)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天中节是什么节日

天中节在大家的印象里可能是一片的模糊,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天中节是什么节日,少数人也不是很确定,天中节是端午节吗?其实天中节就是端午节,这个别称在古时候还是挺流行的,但是现在很好出现了。只是天中节下面我们来看看天中节的相关介绍。

天中节是什么节日 天中节是端午节吗

天中节是端午节的别称,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得此名。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可谓众说纷纭;一说是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一说是纪念屈原;山西一带流行纪念介子推说;吴楚两地流行纪念伍子胥说;浙江会稽流行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对于第一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做过大量考证,他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有此论述。

这种说法颇为学术界认可,而第二种说法则属于民间遗留下来的传说并无考古证据支持。不过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深受大众景仰,因而纪念屈原成为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虽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爱国、忠孝的理念。

端午节的习俗品

(一)赛龙舟。赛龙舟场面极为雄伟壮观,参加竞渡的龙舟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大作,划桨者奋力争先,夺取标牌。夺标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常见的是“抢鸭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这便是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以纪念之。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三)悬钟馗像。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四)挂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五)饮雄黄酒。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六)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