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寒食节的传统食物有清明果、青团、润饼菜、青精饭、寒食粥等等。有许多人觉得,寒食节跟清明节吃的食物是很相像的,所以他们搞不清楚寒食节是清明节吗?寒食节是不是清明节?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寒食节是清明节吗
寒食节不是清明节。寒食节是指当天只吃冷食,清明节当天是指纪念逝去的亲人。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清明团子是传统食品之一。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清明与寒食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之后的第108天。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气温开始逐步升高,雨量也逐渐增多,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清明也是人们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又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鬼节等。2013年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然而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封赏当年跟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之后介子推背着老母进入了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非常后悔,就去绵山想把介子推找出来报答他,但绵山很大根本无法寻找,手下人献计三面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但最终介子推也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他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自己留下了一封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随后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祀,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
导语:虽然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一起过的,但是呢,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由来上,两者就有所不同。据说,寒食节起源一个古人,人们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这么一个节日。那么,具体寒食节和哪个人物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寒食节的由来的故事 。
寒食节的由来的故事
寒食节故事
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节和哪个人物有关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最早起源说: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吃什么冷食?
寒食节冷食
“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齐民要术醋酪》则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醋酪的制法:“与煮黑场同”,这种醋酪实际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醋酪。《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子推燕
山东胶东地区则有在清明这天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就是为纪念介之推而做的。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则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绘有五彩斑斓的彩画,口中衔一小块红布条,使整个燕子显得栩栩如生。人们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来作为评价一个妇女巧拙的标准。在荣成,清明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习俗,是妇女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而对孩子们来说,清明更是个求之不得的节日。过去,由于一年之中吃白面的机会很少,而清明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饽饽,而且母亲们还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斗儿。
寒具
一种耐贮存、适于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在魏晋时出现,成为上层社会寒食节的节日美食。北魏贾思怨《齐民要术》对其制法作了介绍,其中说,“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和面”,然后油炸,是极为酥脆精美的食品。《齐民要术》称它“人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有人将它取名为“撒子”。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云:
“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唐人制作寒具时还喜欢沾上一些黑芝麻,使之更香,并取名为“巨胜奴”,“巨胜”即黑芝麻。
巧巧饭
有些地方,姑娘们在寒食节这天要做“巧巧饭”,由于断火的缘故,巧巧饭不能在家里,只能在村外做。姑娘们自由组合,三个一伙、五个一组地一起做。大家带好凑起来的挂面、鸡蛋、米面等以及相关炊具来到村外,有的拾柴,有的垒灶,然后便开始做巧巧饭。做好以后往锅里扔一些用高粱秸等做成的女工用品,然后开始就餐。据说谁要是能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做饭的地点一般会选在小河边,以便于取水,因此这一习俗又被称为“做河饭”。
寒食节曾经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节日,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慢慢淡忘了,有许多相关民俗活动也被忽略了。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讲一讲,2022年的寒食节是哪一天农历?2022寒食节是农历的几月几号?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一起看一下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困惑。
2022年的寒食节是哪一天农历
寒食节是农历三月初四。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2022年清明节是在4月5日,农历三月初五;所以2022年的寒食节是在4月4日,农历三月初四,星期一。以前的时候,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吃饭也只能吃冷食、熟食。到现在也还有少数地方有寒食节禁火三天的习俗。
每年的寒食节是多少号
寒食节农历时间不固定,它农历冬至节气的第105天,清明节的前一天,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4~6日交节,所以寒食节一般是在阳历的4月3日、4日、5日这几天。寒食节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人介子推,这天人们不生火,吃冷食;到现在通常会用来缅怀先烈。
古人如何度过寒食节?
一、寒食十八顿
人们常说一日三餐,其实在宋代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只有皇家才吃四餐,而诸侯只吃三餐。比如淮南王刘安被流放之时,圣旨上就专门强调让他“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论语》中就有“不时不食”的说法,意思就是不到吃饭的时间是不能吃饭的。
但是在寒食节禁火期间,人们吃东西是不计顿数的,可以从早吃到晚,随心所欲。所以就有了“寒食十八顿”的说法,意思就是寒食节期间可以随时吃饭。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
因为正月的各种讲究很多,妇女们不用做针线活,也不用洗衣服等,因此懒惰的妇女都期盼正月,因为正月可以休息。而寒食节可以随时吃饭,因此“吃货们”都期盼着寒食节早日到来。所以古代的寒食节,也算是“吃货们”的节日。
二、寒食子推燕
寒食节也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由于寒食不生火,因此每到寒食节前一天,人们就会趁着火未熄灭之前,准备很多事物,所以寒食节前一天也叫“炊热日”。“子推”就是一种枣子糕或者枣子饼,人们提前将这种饼子做好,然后用柳枝穿在一起挂在门框上风干。
当人们将“子推”挂在门上的时候,也是燕子归来之时,因此就叫“子推燕”,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宋代的《鸡肋编》中说:“寒食火禁,以冬至一百四日,谓之‘炊热日’。饭面饼饵之类,皆以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曝干,尤可以留久。以松枝插枣糕置门嵋,呼为子推”。
冬至一百四日,也就是寒食节前一天,此时家家户户烧火做面饼,以备寒食节食用。因此寒食节前一天就为“炊热日”。人们将做好的面饼风干之后,就可以长时间保存。
寒食节将至,荐先三宝是啥?
第一宝:饧粥(甜粥)
在《玉烛宝典》卷二引晋陆翙《邺中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者,火粳米或大麦作之;酪,捣杏子仁,煮作粥。”这一天要吃粥,而且是饧粥,这个饧粥其实就是用大麦煮的甜粥。
做法:准备适量的冷饭,也可以直接用大米,和杏仁一起熬煮之后,把调成糊状的大麦粉直接加入沸腾以后的粥当中,然后放入少许的食用碱,接着继续熬煮,熬煮的比较浓稠的时候,再来上一点糖,把它拌匀就可以吃了。
第二宝:青团
清代顾禄《清嘉录》中讲:“市上卖青团……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也是用来祭祀先人的,事实上这个青团要远比这个饧粥晚,因为寒食节要禁火,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这个青团,蒸熟以后,仍然可以吃,不过很多时候,这个也是拿来祭祀的,也就是说“荐先”以后才能吃,它是怎么做的呢?
做法:把艾叶清洗干净焯水,然后切碎煮成汁过滤,接着放入我们准备好的糯米粉,揉成面团状,来一点食用油,反复揉搓以后,压扁,里面可以包入肉松或者是红豆沙都可以,接着放入蒸锅中去蒸,蒸好以后焖8分钟,就可以了。
第三宝:寒具(馓子)
寒具是啥?宋人庄绰的《鸡肋篇》中说:“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这里说的寒具其实就是馓子。它的形状像绳子盘成的连环,古代也叫作“环饼”,经过油煎以后可以长时间储存,林洪的《山家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烟用”。
导语:寒食节这天,我国有些地方是不生火煮饭的,因为这样禁烟火,所以人们都是以冷食为主。之所以要禁火,其实和寒食节的由来故事有一定关系。那么,到底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呢?寒食节不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故事。
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 寒食节不能生火的原因
寒食节禁火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相关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于骊姬,决定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
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头,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食无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厂官职,惟独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听了歌谣。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后,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
晋文公在旁臣的建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能从没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可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寒食节冷食
寒食节吃冷食:
寒食节的冷食有姜丝排叉、硬面饽饽 、炸焦圈 、糖卷馃、 艾窝窝、马蹄烧饼、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蜜麻花、糖耳朵、糖火烧、芝麻酱烧饼、奶油炸糕等。
寒食节还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 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在晋南地区,寒食节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则全家吃炒面。此外,部分地区在寒食节还会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寒食饮食
寒食节饮食要注意什么?
寒食节于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三月中上旬时期,属于春季节日。那么,春季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呢?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春为肝气当令,它有利于调节各大脏腑的功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伤脾。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因此春季应少吃酸以防肝气过旺,多吃香辛的食物可疏发肝气而补益脾气。
此外,韭菜是春季最好的食物,可多吃但不宜过量;而香菜、葱、蒜、莲子、大枣、山药等也很适合春季吃。
导语: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我国清明节扫墓通常会在清明节前进行,这就难免会正好撞上寒食节,但寒食节也有一些禁忌。那么,2021寒食节可以扫墓吗?到底寒食节当天能不能扫墓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忌讳。
2021寒食节可以扫墓吗 寒食节当天能不能扫墓
寒食节扫墓
寒食节能不能扫墓,主要看各地风俗习惯,有地区提倡在寒食节这一天进行扫墓,而有的地区提倡寒食节这一天不宜扫墓。但是在寒食节节日习俗当中,有一项是拜祖。
说法一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说法二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不能点火烧纸,因此有些地方有不在寒食节扫墓的传统。
说法三
寒食节习俗包括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综上来看,在寒食节的习俗当中就有拜祖,相信扫墓是可以的。
寒食节扫墓注意什么?
寒食节扫墓
1、扫墓顺序
扫墓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2、时间
何时拜山最佳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扫墓前须禁食
当我们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4、孕妇和幼儿尽量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寒食节
5、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寒食节扫墓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6、拜祭辈分的讲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7、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冷食、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但是有些地方却又寒食节不能扫墓的习俗。那么寒食节为什么不能扫墓呢?其实寒食节不能扫墓说法只在部分地区流传。主要原因是寒食节禁烟火,不能点火烧纸,因此有些地方有不在寒食节扫墓的传统。
寒食节为什么不能扫墓 寒食节不能扫墓说法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不能点火烧纸,因此有些地方有不在寒食节扫墓的传统。
寒食节也可以扫墓
从古代起寒食节就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寒食节是可以扫墓的,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所以也能看出,上坟就在寒食节的其中,这也说明了寒食节其实也可以扫墓,在说好多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也能印证寒食节可以扫墓。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节和清明节渊源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农历三月间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上巳和寒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到后来,人们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边聚会,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流传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