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个节日的存在顾名思义是为了让大家懂得一些防灾减灾的知识,从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所以我们有必要宣传一下。那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有哪些呢?以下为您精选2022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
2022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
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
1、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2、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3、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4、加强防灾减灾,建设美好家园。
5、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6、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7、地震科普千秋业,防灾减灾万代功。
8、防灾减灾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9、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10、防灾全方位,平安零距离。
11、携手防灾减灾,同心守护家园。
12、科学避震始于知,携手防范践于行。
防灾减灾日宣传
13、防震警钟长鸣,科普你我同行。
14、地震科普做得好,灾害来了伤亡少。
15、地震科普惠天下,携手同行护万家。
16、灾害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17、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8、防震减灾,科普领航。
19、防灾减灾,标本兼治。
20、灾难需要永记,防患始于未然。
21、防灾减灾惠万家,预防为主靠大家。
22、生命至上, 灾害必除。
23、防灾教育常开展,灾害来临好脱险。
24、防灾胜于救灾,生命高于一切。
25、安全心里装 ,灾害无处藏。
26、举防灾减灾旗帜,走安全发展大道。
27、树立忧患意识 ,学会防灾本领。
28、安全始于心,防灾践于行。
29、灾害不难防 ,重在守规章。
30、安全保千家财 ,灾害焚万户心。
31、增强防灾减灾认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2、科学防灾减少损失,轻视防灾罪责难逃。
33、发扬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克服地震灾害。
34、普及防灾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35、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认识。
36、灾难需要永记,防患始于未燃。
37、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38、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39、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预防人人有责。
防灾减灾日标语
40、防灾减灾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41、防灾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42、防森林火灾,保绿色家园,筑生态屏障。
43、防灾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44、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45、防灾减灾,守卫我们的生命与家园。
46、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7、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48、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49、持续发展须防灾,以人为本要减灾。
50、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51、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认识。
5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奉献爱心、情系灾区。
53、时时处处防灾患,世世代代保平安。
54、树立防灾认识,增强防灾技能。
55、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和谐山西。
56、汲取教训,依靠法治,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57、用法律落实防灾措施,强责任提升减震效能。
58、无论春夏与秋冬,积极防灾不放松。
59、大手牵小手,防灾一起走。
60、防灾减灾,开启幸福生活每一天。
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是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是为了宣传全国减灾防灾工作,让灾害远离我们,也是提醒灾害对我们的伤害,让我们做事更加谨慎,防止出现人祸。
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导语:5月我国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甚至是比一些法定节假日还重要的一个日子,那就是防灾减灾日。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大家可以从该名称中看出来,通过该节日,我们便能懂得如何防灾减灾。每年防灾减灾日都有相应主题。那么,具体2022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呢?到底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啥主题?一起来了解。
2022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
防灾减灾日
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设立背景: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节日设立目的:
防灾减灾日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 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018年,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应急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应急管理部成立,旨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设立意义:
防灾减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 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导语: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显然是为了让大家懂得一些应对灾害的知识,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那么,你知道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年设立的吗?具体2022防灾减灾日是第几个呢?实际上,该节日是一个比较新的节日,设立没几年,即2009年才设立的。
2022防灾减灾日是第几个
防灾减灾日
2022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意义:
防灾减灾日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 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
防灾减灾日宣传
1、防灾减灾人人抓,幸福社会千万家。
2、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3、少一分天灾人祸,多万家平安幸福。
4、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地震无情党有情,灾害无情人有情。
6、地震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见真情。
7、提高防灾认识,落实减灾措施。
8、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无所畏惧。
9、地球是我们的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10、动用各种渠道,保证物质供应,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1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12、人人提高防灾认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13、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减灾认识。
14、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1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对灾害的预防是多么的重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我国设立了防灾减灾日。那么每年的防灾减灾日是几月几日?下面就来看看看全国防灾减灾日是哪天的详细介绍。
每年的防灾减灾日是几月几日
每年的防灾减灾日是5月12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防灾减灾日的来历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中国国土空间上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从2009年开始我国就创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就是为了提醒我们,人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因此积极防灾减灾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将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备上,希望5.12防灾减灾宣传标语能给你更多警醒。
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标语
1、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2、大手牵小手,防灾一起走。
3、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4、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6、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7、防治地质灾害,人人有责。
8、防灾减灾,人人参与。
9、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以人为本科学预防。
10、防灾减灾,开启幸福生活每一天。
11、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1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3、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4、远离高陡边坡,汛期实行避让,确保人身安全。
15、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来历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