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最大的官职为枢密副使,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包拯是北宋名臣,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因其为官廉政,断案铁面无私,英明神勇,固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孝肃公奏议》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包拯的老婆分别是:原配:李氏,早卒;继室:董氏,后封郡夫人;媵妾:孙氏。历史上记载较多的是继室董氏,董氏留存的碑文上有记载: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夏四月十有一日,故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之妃、郡夫人董氏,以疾终。原配和媵妾均无记载。
人物介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知州任弁以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阎士良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