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是指在山坡岩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一般是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有些朋友不清楚山体滑坡的危害有哪些?山体滑坡的影响是什么?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山体滑坡的危害
山体滑坡是沟河谷中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等固体物质的快速流体,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职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四周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山体滑坡产生的现象
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 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 反映。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上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没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山体滑坡防范措施
(1)选择安全地带修建房屋,不要随意开挖坡脚,不随意在斜坡上堆弃土石,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2)发现滑坡前兆,应立即转移到安全地区,同时呼喊周边居民撤离并及时向村(居)民委员会、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3)雨季时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或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4)夏汛时节,注意收看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或连续阴雨天后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
(5)暴雨时及久雨后一定要远离滑坡多发区,避开陡峭的悬崖,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或山谷、沟底,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
(6)在野外一旦遭遇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山体滑坡逃生自救措施
(1)保持沉着冷静,迅速判断出正确的逃生方向,注意保护好头部,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
(2)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不要朝着滑坡方向跑。
(3)当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
(4)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5)滑坡停止后,应继续待在安全区域,避免受到连续发生滑坡二次遇险。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越来越多。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滑坡泥石流多发于哪个地区?滑坡泥石流常发生在什么地区?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滑坡泥石流多发于哪个地区
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 ,最高可达80% 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的服务
系统具有稳定可靠的采集、显示、存储、数据通信、管理、系统自检和报警功能;
系统具有远程控制功能,可通过串口利用网络对监控主机进行遥控监测,实现数据采集软件上的所有功能,并对数据采集软件中的历史数据有访问权限的进行提取;
系统可监测灾害体的状态变化,在发现不正常现象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保证周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系统可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整编,为以后的设计、施工、管理提供资料。
泥石流滑坡的防治措施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遇到山体滑坡的时候,大家要保持沉着冷静,判断出正确的逃生方向,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山体滑坡是如何形成的?山体滑坡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山体滑坡是如何形成的
山体滑坡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受各种条件的控制。它的形成因素多而复杂,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由此两类因素叠加而成的综合因素三大类。滑坡的形成一般不是单因素的作用结果,而是多因素作用下的综合效应。
降雨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外因,其作用是渗透水进入土体孔隙或岩石裂隙,使土石抗剪强度降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水饱和,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滑坡。此外,地表水的冲刷、坡脚淘蚀、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地下水位升高、人工切坡、水库蓄泄水与渠道渗
漏、堆填加载、植被破坏等人类工程活动,也能直接诱发滑坡的形成。
山体滑坡防范措施
(1)选择安全地带修建房屋,不要随意开挖坡脚,不随意在斜坡上堆弃土石,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2)发现滑坡前兆,应立即转移到安全地区,同时呼喊周边居民撤离并及时向村(居)民委员会、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3)雨季时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或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4)夏汛时节,注意收看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或连续阴雨天后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
(5)暴雨时及久雨后一定要远离滑坡多发区,避开陡峭的悬崖,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或山谷、沟底,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
(6)在野外一旦遭遇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山体滑坡的形成规律
同时性
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滞后性
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
开挖坡脚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排水系统
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爆破
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导语:据说,滑坡泥石流在滑动之前,是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异常现象的,所以在平常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观察。有些朋友不清楚滑坡泥石流产生原因是什么?滑坡泥石流形成原因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滑坡泥石流产生原因
泥石流与滑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滑坡的形成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岩性、地质构造。人为因素有: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水渠、水池、工业生产用水的排放,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岩石、土体,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分泌物质对下岩层的分解,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土壤松动。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结构。乱砍乱伐使植被消失,造成水土流失加重,很容易产生泥石流。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产生的洪流,使泥石流发生。
山体滑坡征兆
(1)滑坡前缘坡脚处,岩土体出现上隆或凸起现象,并形成放射状裂缝;滑坡后缘出现张性裂缝,并迅速扩展。
(2)滑坡体周围岩土体出现松弛和小型坍滑现象。
(3)地表及深部岩石发生开裂或被剪切挤压,有时还发生异常声响。
(4)地下水动态发生异常变化,如干涸多年的泉水突然复活,或者泉水突然干枯,以及钻孔或井、塘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5)岩土体结构发生强烈变化,建筑物变形加剧。
(6)出现生物异常:畜禽惊恐不安,老鼠乱窜,树木歪斜或枯死等。
山体滑坡逃生自救措施
(1)保持沉着冷静,迅速判断出正确的逃生方向,注意保护好头部,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
(2)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不要朝着滑坡方向跑。
(3)当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
(4)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5)滑坡停止后,应继续待在安全区域,避免受到连续发生滑坡二次遇险。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发生山体滑坡时向两侧跑最安全。山体滑坡是位于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以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为诱因,岩土体沿软弱结构面下滑垮塌的现象。山体滑坡产生的原因有四条,分为: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
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通常而言,山体滑坡是比较突然的,造成的损害也是比较大的。在下雨天气,有些山路是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山体滑坡应急措施是什么?山体滑坡应急办法有哪些?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山体滑坡应急措施
1、当你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
2、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险的。
3、千万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也不要未经全面考察,从一个危险区跑到另一个危险区。同时要听从统一安排,不要自择路线。
4、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5、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交通、水、电越方便越好。不要在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更不要不知所措,随滑坡滚动。
6、对于尚未滑动的滑坡危险区,一旦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
7、滑坡时,极易造成人员受伤,当受伤时应呼救“120”。“120”是全国统一的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凡遇到重大灾害事件、意外伤害事故、严重创伤、急性中毒、突发急症时,在对伤员或病人实施必须的现场救护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呼救“120”,寻求急救中心的援助。
山体滑坡的过程:
山体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贯通剪切面向临空面下滑。滑坡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主要是缓慢、匀速、小量的沉陷或滑移,坡面出现裂缝,后缘渐被拉裂,历时从数天到数十年。
2、急剧滑动阶段:滑动面和切割面已形成,各种滑坡形态相继出现,剧滑阶段历时很短,一般约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快的每分钟数米到数十米,甚至每秒几十米。
3、渐趋稳定阶段:在自重等作用下,滑坡体土石块逐渐密实,地表裂缝闭合,前缘渗水变清,滑体趋于稳定,但如遇新的诱发因素,又再次变形破坏。
山体滑坡的地理条件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