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中国历史

2021/9/26 13:18:36
万年历日历:中国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

连降大雪,气温会骤降,这种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大的麻烦。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最大暴雪,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是什么?我国历史上最可怕暴雪是哪次?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一起看一下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困惑。

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

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是1989年1月9日,西藏聂拉木的积雪深度达到了230厘米,一般人伸手都够不着的高度,以姚明2米26的身高站进去也淹没在茫茫白雪中了。

1988年12月26-27日和1989年1月8-9日聂拉木遭遇了两场强降雪,在两场特大暴雪的累积下,1月9日积雪达到230厘米,而1月7日仅82厘米,2天暴增148厘米。之后逐日消减,1月9日-13日积雪深度都在2米以上,直到1月31日才降至1米以下。

当时,聂拉木县的平均积雪深度也曾达到195厘米。聂拉木的这项积雪深度纪录,也是我国县级气象站的最深积雪纪录,凭此纪录,中国“雪神”的名号实至名归。

我国历史的暴雪

第一次暴雪是: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最早的一次记载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事发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那时牛马部分是野生,抗冻能力极强也照样冻死,可见大雪的犀利。

第二次暴雪是: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当西汉末年到隋初,期间经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实际上,在这之前反常气候已经出现,大旱大涝不断。刘彻(汉武帝)当皇帝时,好几个年头的冬季都出现了极端的大雪天气。《汉书 五行志中之下》记载了西汉时期的重大雪灾。“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雪,深五尺。”普通百姓有很多冻死,雪厚五尺,以汉代的单位换算,一尺约现在22厘米左右,五尺将达到110厘米,可见雪量之大。古语有云堂堂七尺男儿,大雪几乎到达古人齐胸处了。

第三次暴雪是:唐宋元时期,唐末一场超级大雪连皇宫每天都有人冻死了。唐代倒数第二位皇帝李晔(唐昭宗)主政末期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是个大灾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连雨夹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书所谓,“自冬至春雨雪不止。”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次暴雪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降雪日数多,天气寒冷,积雪深度也令人惊恐。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两朝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苏南部都出现过积雪“丈余”的记录。一丈为十尺,明清时期尺的标准不一,大致在0.32-0.35米,与今天一尺33厘米相差不大,约莫就跟一个2升装的饮料瓶高度。“丈余”约为3.3米左右,相当于10个2升饮料瓶的高度,高度估计是农村老家平房顶差不多。朱祁钰(明代宗)当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降大雪,连续下40至60天不等,黄河至龙门段都冻起来了,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

离我们最比较近的就是08年的特大雪灾了。特大暴雪波及的地域很广。从东三省的哈尔滨、伊春、佳木斯、四平、松原、沈阳、鞍山、本溪、葫芦岛、锦州,到内蒙古的库伦、通辽、科左后旗,再到山东济南。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小半个中国。沈阳全市平均降雪量、积雪量,已全面超过2007年元宵暴风雪,平均积雪40厘米左右,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辽宁最大的一次暴风雪。11月9日,内蒙古通辽的积雪深度打破自1951年以来最深纪录。通辽科尔沁地区,由于积雪太深,当地居民出行基本靠“爬”,风力大至八九级,被吹得睁不开眼。

相关推荐

为什么气候越来越极端 为什么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

气候变暖为什么导致极端天气 气候变暖为何使恶劣天气发生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原因可能是什么 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的主要原因

极端天气会成为常态吗 极端天气是未来常态吗

极端天气是什么意思 极端天气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最古老四大古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人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知识财富。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中国最古老四大古书是什么?中国历史最久远的四大古书是什么?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中国最古老四大古书

最古老四大古书是《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推荐几本最适合学习国学的书籍

《弟子规》,推荐理由:学习国学先把为人处世学好,《弟子规》是最好的思想道德文本,而且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本指导国人举止行为的行动指南。该书成于清朝康熙年间,依据于《论语》。

《论语》,推荐理由:儒学经典之作,四书五经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大多由对话构成,阅读起来不吃力,容易理解,但又深入浅出,很有研究和借鉴的作用。学习国学必须了解儒家思想

《国学概论》,推荐理由:钱穆版本的这本书很适合作为国学学习的入门读物,书中对经史子集的评价很有创意和理论依据,国学植根于学术思想,因此,弄清楚学术思想才能客观的学习国学。

《中国哲学简史》,推荐理由: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书籍,古代的很多文化积淀都来源于哲学,从整体上了解了古代的哲学体系,就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学习国学,如虎添翼。

《道德经》,推荐理由: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里面的内容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变化万千,每个人品读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想法。对于身心的精进和修为如醍醐灌顶。

《黄帝内经》,推荐理由:你看到的也许是一本医书,但在国学角度这是一本融合了阴阳五行以及脉象、经络、养生等等众多学说的集大成的综合性经典著作,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史记》,推荐理由:各种赞誉不必多说,看这本史书,看进去就会像看小说一样,生动有趣而又开卷有益。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也照见了别人,打开国学的历史发展,从读《史记》开始。

中国有三大奇书

第一本是《山海经》,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作者和成书年代都不详。加上这是一本充满了志怪神话的古书,其一直带有一层神秘色彩。

《山海经》如今传世的一共是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其中,《山经》主要是对华夏地理的记述。记载了中原大地上的山川走向和矿脉宝藏等等。而《海经》则是神话故事,分为《海内》和《海外》两部分,记载的是海内外众多志怪传说。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关于神话志怪的古籍,其并不难懂,也影响了后续千百年来的中国神话体系,甚至是民间的传说信仰,很多也能在《山海经》里找到影子。

有意思的是,最早的《山海经》其实是有图片注记的。文字只占很少一部分,但由于年代久远,图片部分已全部失传,如今,只能在这些文字描述里,窥见古人对奇珍异兽的想象。总体而言,《山海经》的艺术价值大于历史价值,其虽然奠定了神话基础,但对学者们研究编年史并没什么帮助。

第二本是《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看书名便知道,这或许是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所著。其实不然,历史学家研究后表明,该书的成书年代比较接近西汉。作者和《山海经》一样,不是一人所写,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黄帝内经》无疑是3本奇书里,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的了。里面首次阐述了中医的基础体系,是一切中医的源头和鼻祖。并且,我国古代众多医者在行医时,都会参考引用《黄帝内经》里的知识。甚至西方西学界在研究中医时,《黄帝内经》也是必看的参考书目,并且还得到了无数西方医学家的认可和钦佩。

第三本也是至今无人能解的一本——《易经》,这是一本古代哲学书籍,讲的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精神内核。很多人容易先入为主认为这是一本封建迷信书籍,毕竟里面记载的都是一些卦象,占卜之类的唯心理论。

这本书最早成书于殷商向西周的过渡时期,作者相传是周文王姬昌。事实上,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籍,现在也没人能给出正确说法,说它是一本预言古书,但其中的预言却没有一个人能看懂,就连道教中人也难以理解其玄妙。

相传,秦汉之后,唯一读懂了《易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伯温。因为《易经》,他们在军事和预言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不过,他俩并没有告诉后人怎么去阅读这本奇书,甚至连个注解都没有。导致直到现在,现代学者们也无法真正去解读《易经》中的含义。

相关推荐

中国盐湖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中国盐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哪儿

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中国第一大的工业城市

中国最大城市是哪个城市 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是什么城市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城市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 中国最久远的姓氏


中国最古老的建筑

导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文物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有众多的古建筑。有些朋友想了解一些关于我国的古建筑,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是什么?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中国最古老的建筑

南禅寺

最古老的建筑是南禅寺。南禅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唐代建筑,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部阳白乡李家村,坐落在村西一个顶部平坦开阔的土岗上。南禅寺创建年代不详,寺庙规模较小,由观音殿、菩萨殿、十王殿和大佛殿组成,其中大佛殿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建筑。大佛殿规模虽小,但制作精炼,手法古朴,饱含唐代大气简约的艺术风格。

走进南禅寺,仿佛回归到了唐代,感受到了曾经佛教艺术的兴盛与辉煌。而今,南禅寺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世人们去发掘他背后的故事。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历了1200多年依然安然无恙,这无疑显示了唐朝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大殿内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代墨题记:“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葵末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此则题记是大殿重修年代的确切证据。

南禅寺图

南禅寺大殿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古代建筑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大殿重修63年之后的公元845年“会昌法难”席卷全国,诸多寺庙被毁,南禅寺幸免于难。1200余年中,有记载可考的五级以上地震有8次,但大殿从未从根本上损毁。此外,尽管宋、元、明、清各代对此寺都有过维修、壮绘,部分构件略有损伤,但唐风依旧,无论建筑的规格还是结构以及塑像神韵都仍保持,甚是难得。

南禅寺大殿中的17尊唐代佛像神态自若,面部丰满,各像比例适度,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相教如出一辙,头上发髻和陕西乾县唐墓壁画中的人物极为相似。经考察,南禅寺塑像由来于民间,因此较多地吸纳了生活中人物的动态、风貌。其中主像为释迦牟尼,盘腿坐在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文殊、普贤则分别驾坐狮、象。紧依主像的是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这些菩萨肌肤匀净而细腻,灵动而洒脱,丰腴而充满了活力。尤其是文殊菩萨之前的胁侍菩萨,面庞丰盈,温文尔雅,展现出了唐代艺术的大气风格,也开启了人们心中对智慧的菩萨形象,具有古典美的神韵。此外,寺中泥塑动中有静,把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含蓄刻画得恰到好处。

南禅寺整体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将唐朝寺庙艺术的精髓展现给世人,而更加难得的是,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南禅寺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那里供后人学习欣赏。

南禅寺图片

中国其他著名的古建筑

鹳雀楼 高度:73.9米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坐落于山西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始建于北周时期,在约公元1222年遭大火焚毁,于约1997年12月重修。其高度达73.9米,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唐代建筑。

报恩寺 高度:76米

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该报恩寺塔位于江苏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是苏州最高的古塔,其高度达76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高度:78.2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坐落于江苏南京秦淮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其高度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建筑,当时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迹。

定县开元寺塔 高度:83.7米

定县开元寺塔又称料敌塔,始建于北宋,坐落于河南省定州市。当时宋朝为了防御契丹族,依次来瞭望敌情,料敌塔之称由此而来。其高度达83.7米,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越王塔 高度:99米

越王塔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始建于唐代唐高宗年间,始建高度29.4米。2001年恢复重建后高99米,为中国仿古建筑之最。越王楼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几乎涵盖唐代之后的著名诗坛人物。

布达拉宫 高度:117米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由吐蕃王朝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喇嘛的居所,是西藏政教一体的中心。其塔身高度为117米,算上整体高度约200米。是中国古代现存最高的建筑。

相关推荐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城市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 中国最久远的姓氏

中国最古老四大古书 中国历史最久远的四大古书

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 中国最早的四大名酒

中国最古老的梨品种 我国历史最古老的梨子品种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600多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魅力和风土人情。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古老的城市是什么?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城市是哪里?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1、洛阳(河南省)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曾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洛阳是中国的第一座有着完整规划的城市,中国的国名就源自古洛阳,故有着“国之源,城之源”之美誉。

2、武汉(湖北省)

武汉有3500年的建城史,简称汉。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距今有3500年的历史。清末洋务运动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武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汉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九省通衢”之称。

3、邢台(河北省)

邢台市拥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邢台素有“京南第一城”之美誉,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4、曲阜(山东省)

曲阜属于山东省,曲阜有着3400年的建城史,在古代是鲁国的国都,也是孔子的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曲阜的著名景点有孔府、孔庙、孔林、六艺城等。

5、安阳(河南省)

安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着3300多年的建城史。安阳先后有商朝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所以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安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也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6、西安(陕西省)

西安,古代称为长安,明朝时改名为西安,并沿用至今。西安是西域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7、朝歌(河南省)

朝歌,简称淇,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朝歌是中国商朝和春秋时期卫国的国都,是两朝故都。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牧野之战古战场,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

8、宝鸡(陕西省)

陕西省的宝鸡市,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有着2700多年的建成史。在古代称为西岐、陈仓、雍州等,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源地。有很多著名景点,如:法门寺,关山草原,炎帝陵等。

9、徐州(江苏省)

徐州,在古代被成为“彭城”,是江苏省的地级市。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自古就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说法。徐州也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因为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所以被称为“东方雅典”,徐州的著名景点有云龙湖、汉文化景区、潘安湖等。

10、太原(山西省)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又叫做“并州”,在古代被称为“晋阳”和“龙城”。太原有者2500年的建城史,从古代时就有着“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历史古城,有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等著名景点。

总结: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诞育了灿若繁星的古城、古都。其中有不少穿越了千年时光,带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幸运地留存了下来。如果把有历史记载的城市建城史按照年代排列,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我国,一、两千年的建城史的城市实在太多了;三千年以上的,才能排进“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中。

相关推荐

中国冬天最热的城市 中国冬天最暖和的城市

中国最冷的城市前十名 中国冬天最冷城市排名

中国盐湖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中国盐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哪儿

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中国第一大的工业城市

中国最大城市是哪个城市 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是什么城市


中国最早的运河

大家都清楚,运河的主要用途是航运、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等。我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是十分悠久的,那么,大家知道中国最早的运河是什么?中国历史最古老的运河是哪个?今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中国最早的运河

最早的运河是胥河,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河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北欧的瑞典在公元1832年开挖的名叫果达河的人工河,是欧洲最早的运河,它比我国的胥河要晚2300多年。

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胥河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命伍子胥开挖运河,东通太湖,西入长江,胥河由此开凿。运河开通,便利航运的同时,也为下游地区带来水患。明初,建石闸启闭,胥河流通固城湖和石臼湖,连通秦淮河沟通太湖、南京之间的水道运输。永乐初年废掉运道,再筑东坝。嘉靖三十五年筑下坝,从此高淳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1958年,拆除东坝引水东下,疏浚胥河,建封口坝和茅东闸,古老的运河重新恢复生机。

运河的商机

运河的建设,将带来航运成本的降低,也将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居美国之后,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巴拿马运河88%的业务量是美国与亚太地区间的贸易货物,而来自中国的贸易货物占了38%。

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自然也是这条线路上的主要承运人。早在2010年,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就曾在巴拿马国会演讲时公开抱怨称,巴拿马运河每天仅能通行40艘船舶,而每天有近100艘船舶在等待过河。

中海集团旗下另一家航运企业的内部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宽度等限制,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干散货船只有8万吨左右,更多10万吨级甚至40万吨级的大船,根本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只能绕道南美洲的最南端,航程要多出一万多公里。

“运河拓宽后,预计10万吨级的干散货船就可以通过巴拿马运河了,而尼加拉瓜新运河是否能有竞争力,关键还要看具体的费率和所允许的船舶通行能力。”中海集团上述内部人士指出,而从未来的货运量需求来看,尽管全球贸易的绝对量仍会增加,但如果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航运企业运用更大船通行的需求可能就会受限。

沟通南北的主动脉大运河

京杭运河,从北京至杭州的运河,全长1790km以上。春秋时开始开凿,元代最后开通。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沟通江淮的邗沟在春秋末年已经开通。杭州至镇江的江南运河大致在春秋时形成,隋代曾大规模整修,成为隋南北大运河的南段。淮河以北,早期利用泗水通运。南宋时,黄河夺泗水入淮入海,徐州东南就利用黄河河道行运,徐州向北至济宁仍利用泗水作运道。元至元二十年(1283)开济宁以北至安山的济州河,二十六年开会通河从安山至临清接卫河。后来,济州河、会通河统称会通河。临清以北利用卫河(后称南运河)通天津。自天津由北运河至通州,都是天然河道。至元三十年(1293)开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以北京城内的积水潭为运河的终点,以西山泉水为源。至此,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因会通河段水源不足,运输量受到限制,明永乐九年(1411),宋礼主持重开,筑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向运河南北分水,形成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枢纽。接着,陈又整修淮扬运河,制定维修制度,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此后400多年中,每年漕运江南粮食400万石至北京。

隆庆元年(1567),为防止黄河泛滥危害运河,开南阳新河,把南阳至留城间的一段从昭阳等湖西移至湖东。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避免徐州至宿迁段黄河上的航运困难,开河,自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城)经台儿庄至宿迁县西,入黄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从宿迁至清口开中运河,代替此段黄河运道。至此,运河与黄河完全分离,仅在清口交叉,由借黄行运改为避黄行运,京杭运河最后定型。

京杭运河在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市西)与黄河、淮河相交,是三条河流治理的重点。由于黄河的逐步淤积抬高,造成淮河水排泄困难,黄河水位高时还要倒灌运河和洪泽湖,造成清口过船困难。为此,在高邮以下的里运河东堤上修建多座归海坝,在邵伯以下修多条归江水道和相应的归江坝,排泄淮水归海归江,里运河成为淮河的行水排洪河道。道光年间,船只过清口更加困难。

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张秋附近冲断会通河,由于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的通车,代替了运河作为南北交通主动脉的作用,北京至杭州间的全线通航再难恢复。其中的里运河、江南运河和其他运河的个别区段还可通航。

相关推荐

中国最高的塔是哪一座 中国高度最高的塔是什么塔

中国最高的塔前十名 中国最高塔排名前十

中国最早的船闸 中国历史最古老的船闸

中国最大的机场是哪一个 中国最大的飞机场是什么

中国最大的港口 中国第一大港口


中国最早的船闸

众所周知,中国是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小编有些朋友想学习更多关于船闸的知识,那么,小编就跟朋友们来介绍一下,中国最早的船闸是什么?中国历史最古老的船闸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中国最早的船闸

最早的船闸是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灵渠,设置陡门,又称斗门(今名闸门),用以调整斗门前后的水位差,使船舶能在有水位落差的航道上通行,这种陡门构成单门船闸,简称单闸,又称半船闸。2010年12月21日,考古专家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地段发掘了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船闸遗址土桥闸,这是大运河船闸的首次完整发掘。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本次发掘的土桥闸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头、东西闸墩及南北侧底部保护石墙和木桩组成,规模宏大、建造精细、坚固结实,逆流数百年而无明显变形,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与治水工程技术具备相当高的水平。这对于研究大运河的水工设施、运河沿岸的物质文化习俗、认识大运河在中国古代交流与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船闸又称“厢船闸”,由闸室、闸首、闸门、引航道及相应设备组成,是利用向两端有闸门控制的航道内灌、泄水,以升降水位,以保证船舶顺利通过航道上集中水位落差的厢形水工建筑物。船闸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通航建筑物,多建筑在河流和运河上,为克服较大的潮差,也建筑在入海的河口和海港港池口门处。

灵渠的历史

灵渠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为开拓疆土,发兵50万大举进攻岭南。因山路崎岖,粮草不济,加之受到百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竟然3年不能取胜。于是秦始皇令监御史禄开凿灵渠以通粮道。由于修建了灵渠,秦王朝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大批北方军民迁徙岭南,从此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原王朝版图。

灵渠开通之初,最早被称为“秦凿渠”,后来因为河水借用了古澪河故道,被称为“澪渠”。唐以后改为“灵渠”。灵渠肇始于军事战争,却在2000多年的通航中,成为沟通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以及中国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及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给后人无数的恩泽。

灵渠的整体工程

灵渠的整体工程可概括为两个部分,一是枢纽工程,包括大小天平和南北两陡;二是渠系工程,包括南渠、北渠,以及附属建筑物。每一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分工,蕴含着许多伟大的设计。

大小天平呈108度的“人”字形夹角排列,两个坝面连为一体。其顶端就是用巨石叠砌而成的犁铧形状的建筑物,称“铧嘴”。铧嘴把上游来的海洋江一劈为二,三分水流入漓江,七分水则奔湘江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三七分派”。这样的分配,既保证了南渠的通航,又不使湘江因此缺水。这样的设计,在2000多年的运行中已经证明是很科学的。

为了抵御洪水的冲击,大小天平坝体断面设计为梯形,坝顶面上用巨石平铺,每两块巨石间的接缝处有两个鱼尾槽,用一块铁锭将其牢牢固定。下游坡面的构建方式是用条石竖直嵌砌,外形如鱼鳞状一般,被称为“鱼鳞石”。历经2000多年洪水无情地冲刷和撞击,两个坝体安然无恙,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灵渠的渠系工程分为南北二渠。经小天平分流出去的三分水,全长30千米流入漓江的渠道,叫南渠,是运河承担运输任务的主要河道;而大天平分出的七分水流进湘江的渠道,叫北渠,流程虽然只有区区4千米,但却是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而多被历代文人所吟诵。明朝状元鲁铎坐船经此地时,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一道源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陡门是现代船闸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灵渠的特点是“浅、狭、曲、急”,陡门的作用就是提升或者降低运河的水位,以利航船通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箔”就是陡门用来关闸的竹门。

经过文物普查,灵渠上的陡门遗址共有36个。这个数据正好印证了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灵渠》中“渠内置陡门三十有六”的记述。

南渠因落差大,设有陡门29个。北渠因落差小,只有4千米多,陡门就少些,只设有7个。这样一来,无论从北逆流而上,再向南顺流而下的船只;还是从南逆流而上,再向北顺流而下的木船,都可以借助陡门的帮助,安全、平稳地来往长江、珠江水系之间。

相关推荐

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 国内落差最大的瀑布

中国哪个海落差最大 中国什么海落差相差最大

中国最大的竹林公园 中国面积最大的竹林公园

中国最高的塔是哪一座 中国高度最高的塔是什么塔

中国最高的塔前十名 中国最高塔排名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