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杜甫

2021/6/7 10:37:16
万年历日历:杜甫知识
杜甫知识
杜甫的诗被称作什么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历五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是哪

导语:喜欢诗人杜甫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样一句名句,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的是某一城的春景。那么,你知道杜甫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是哪吗?到底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杜甫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是哪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

成都。锦官城即锦城一般指成都。 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

成都叫法:蓉城、锦城、芙蓉城、锦官城、天府之国。

“成都”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原诗:《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春夜喜雨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杜甫被称为何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现实诗人,跟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的《登高》被称为“七律之冠”。说到杜甫,就不得不提这首《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平常景是最难写的,而杜甫把这首诗写得如临其境,可见杜甫的造诣之深。但是,大家知道杜甫被称为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被称“诗圣”。“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他忠君爱国,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当得起“圣人”称号。

杜甫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吏三别”。“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这几部作品深刻的描绘了杜甫所见的民间疾苦和在战乱漂泊中的孤独,揭露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表达了杜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


怎么去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那么怎么去杜甫草堂呢?

可以乘坐地铁4号线,在草堂北路下车后步行可到,或者乘坐1024路公交车,在杜甫草堂博物馆站下车,亦或者自己开车,直接导航位置“杜甫草堂”即可。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

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春夜喜雨中杜甫为何将春雨称为好雨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那在《春夜喜雨》中杜甫为什么将春雨称为好雨呢?

《春夜喜雨》中杜甫将春雨称为好雨的原因如下:

1、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2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3、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春夜喜雨》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第二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李白和杜甫是一个时代的吗

李白和杜甫是同一个时代唐代的,并被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