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知道,降雨量是以毫米作为单位的,而毫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按理说应该以长度单位的计算方法来算,但如果是用在降雨量上,那计算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那么,到底降雨量怎么计算的?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降雨量怎么算出来的呢?下面小编带您了解。
降雨量怎么计算的 天气预报降雨量怎么算
降雨量计算
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来计算的,雨量器是个圆柱形的开口筒,筒口面积在我国多为314平方厘米(直径20厘米)。
为了防止降水蒸发,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储水瓶。为观测方便与上述口径配套有一特制量杯,雨量杯的口径为4厘米,因此每一毫米降水量在雨量杯上的长度为25毫米。为了连续记录液态降水量,水文气象部门多使用虹吸式雨量计或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它们的记录纸,不但记录了总降水量,还可以判定不同时段的降水量或降水强度。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确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时亦会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气象统计名词上,雨量又可称为降雨量,即一定时间内之降水累积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厘视为雨迹。
注意事项:一定口径的量杯只能用于相应对应口径雨量器的降雨量的测定。如果专用量杯打破或专用用量杯去量另外口径的雨量器的降水量,就要进行换算。
雨量的测量方法:
降雨量测量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另外,人们也可以从降水情况来判定雨的等级:下小雨时,一般雨点清晰可辩,没有飘浮现象;落到地面、石板或屋瓦上不四溅;地面泥水浅洼形成很慢;至少两分钟以上才会润湿石板、屋瓦;屋檐下只有滴水。降中雨中,雨水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在硬地、屋瓦上雨水四溅;水洼泥潭形成很快;屋顶有沙沙声。下大雨时,雨如倾盆,模糊成片;落在屋瓦、水泥地或石板上可四处飞溅,水潭形成很快;屋顶雨水有喧闹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既可以人工降雨,也可以实施人工消雨。有些朋友不清楚人工降雨,那么,今天小编想跟朋友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是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定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什么是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指根据自然降水的原理,人为地补充形成降水的一些必要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雨滴碰撞扩大,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方法是根据不同云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时间,利用飞机、火箭将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撒入云中,使云下雨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降雨需要批准吗
实施增雨必须经过严格的准备、申报和操作程序,同时满足一定的天气条件。 为保障航空安全,每次增雨作业都必须经空域管理部门批准,并且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所以,人工 增雨不是随心所欲,说打就打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第十二条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期限内,严格按照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 程序由国务院气象主管部门规定,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部门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
人工降雨费用
上海首次施行人工增雨的初步预算中写道,实施一次人工增雨需要470万元,其中仅仅直接作用于云层的催化剂一次就需要40万元。当然这份等待批准的预算中不仅有飞机租用费、播撒设备等硬件费用,还包括地面监测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等几十项。
人工增雨所用的火箭弹一枚的价值在2000-4000元,用于使用的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价值在20万元左右。火箭弹属于军火,从运输费、押送费、保管费、发射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那么多工作人员背后默默地付出不能不算,每次都要发射探空气球,而且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些间接投入不好算,也算不清。
另据江苏省一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表》显示,2000年到2004年,全省共发射增雨火箭872枚,增雨17.5亿立方米。其中2004年已发射106枚,增雨1.1亿立方米。而人工增雨还需要GPS定位系统等多种设备及其他费用,所以成本比较昂贵,但投入产出比还是比较划算的。
为什么我国偏爱人工降雨?
答案就是“国情决定”,中国属于半内陆地区,土地疆域幅员辽阔,但内陆地区常年干旱,近海地区洪水多发,降雨分配不均匀,对我国的人民生活、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采用人工降水能很好的起到调控作用。人工降雨没有大家想象的复杂,但也没有想象的简单,人们无法做到想让那里下雨,哪里就下雨,人工降雨只是在加速降雨时间,并没有办法云层内的雨水含量,由此不难见得,降雨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完成降雨需要3个重要的条件,既:上升气流、内部充足的水汽和冰核,满足条件后,再根据云层温度进行冷云降雨、热云降雨。冷云降雨是指0度以下云层,采用干冰、碘化银等物质让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水滴增大,就会加速降雨。热云降雨是指0度以上云层,采用盐分、尿素等吸湿物质,使雨水聚集,快速降雨。
为何外国不采用人工降水呢?以美国为例,当地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极高,很多农田内都铺设有完善的自动灌溉系统,根本不需要人工降水,就可以抽调附近河域的水源完成灌溉,所以根本没必要人工降水。反观我国地域复杂,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很多灌溉方式还要依靠天气,所以,必须要采用人工降水。很多人担心人工降水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实则不然,因为人工降水是节点性的,无法对大气候造成影响,而且人工降水的条件苛刻,并不是任何时间都能够实行的。
导语:气象台在预报降雨量的时候,都是用毫米来计算。学过数学的我们都知道,毫米通常为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此怎么会作为降雨量单位了呢?到底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吧。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
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所以用毫米单位来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不同级别的降雨量情况:
降雨量等级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3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的降雪过程。
讯,在我国南方一些湖水干旱比较严重的时候,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竟然现大片罕见湖泊!这样罕见的情况不禁会让人胡乱猜测,甚至有人觉得可能是某种征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气象分析称,可能是当地夏天气温偏高,冰川融水偏多,然后叠加降雨导致。
塔克拉玛干沙漠现大片罕见湖泊
塔克拉玛干沙漠现湖泊
新疆塔里木河最近河水漫溢到附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罕见形成了众多湖泊。据气象分析师分析,这可能是当地夏季气温偏高,塔里木河流域上冰川融水偏多,再叠加上降雨导致的,是降雨以及冰雪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景象的出现,也应注意到其背后的问题——全球变暖下冰川融化增多造成的生态破坏和降雨量增加带来的灾害,像今年8月上旬由于气温偏高,融雪加上降雨就导致了塔里木河的干流及其支流发生了超警洪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流情况:
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流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分布在新疆四个地区界内: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千米),流沙面积世界第一。
沙漠四周,有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贯穿两岸,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水系盆地,从周围山脉而来的全部径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为河流和地下水层供水。
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续不断的水道,从西面流向东部的罗布泊。由于降雨量小蒸发率高,降雨对于滋润沙漠和给地下水供水微不足道。
昆仑山水系河流渗透到沙漠中达100~200公里,逐渐在沙漠中干涸。只有和田河穿越沙漠腹地,在夏季偶然可将水流注入塔里木河。
气候特点:
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温暖适度,是明显大陆性的,年最高气温为39℃。年降水量极低,从西部的38毫米到东部的10毫米不等。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
东部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全年有1/3是风沙日。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 以上。
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西部地区夏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这两种气流在位于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相会后,造成复杂的环流系统,这一点清楚地反映在沙丘的形状上。
春季,当地表沙变暖时,上升气流发展,东北风特别强烈。在此期间,强飓风尘暴常常发生,使大气充满沙尘,可高达海拔3962米。从其他方向来的风也将尘雾扬入空中,几乎终年笼罩着塔克拉玛干沙漠。
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
每年的台风都会光顾我国,其风力有大有小,有的会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刮台风的时候是会下雨的,那么,小编想来讲讲,为什么刮台风就会下雨?为何来台风就会降雨?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刮台风就会下雨
因为台风是热带气旋,所谓气旋,也就是低压。所谓低压,也就是说中心气压低,因此中心空气上升。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因此水汽就变成了雨降了下来。
台风是巨大的上升云团,它的气流是上升的,台风从海洋带来了巨大的水汽,又由于上升气流的作用,遇到地面上空的热气团,水汽的温度降低,从而引起下雨。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什么是台风危险半圆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从中心向外大体可分成三部分。
一是中心眼区
这是台风的中心部分,风轻浪小,有时会出现晴空;
二是涡旋区
紧靠台风眼的周围,该区风雨最激烈,破坏力最强;
三是外围区域
这是台风的最外层,此区风速也很强,但不如涡旋区猛烈。
由于台风周围气压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均匀,其强风区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一般说来,与高气压相邻的一侧风速大,范围广,海浪高,易造成船沉事故;相反,与低气压接近的一侧风速小,大风区狭小,海浪较低。
所以,一个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由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邻,通常在台风的右半圆内风较强,而在左半圆内风力较弱。所以台风的右半圆称“危险半圆”,左半圆称“可航半圆”。
暴雨会导致哪些次生灾害?
暴雨导致的灾害有很多,首先,降雨的水流到河流里,河流承受不住,会发生洪水。
此外,在复杂的地形下,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如果土质比较疏松,并且有一些堆积物,就会容易产生泥石流。在高原地区,下面的雪被冲走了,还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雪崩之类的灾害。
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中,还有一个对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是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草原火灾,比如前一阵子澳大利亚、美国的绝大多数自然火灾,都是由雷电引起的。
雷电本身有时候也会击伤人,但是在城市中遭遇雷击的概率很小。因为城市中有很多高楼,高楼上面都有避雷针,避雷针首先会吸引雷击,所以人比较安全。
但在荒郊野外的空旷地方,比如说雷雨天要过高速公路上面的天桥,会比较危险。因为人的个子是周围最高的,而且天桥很多都是金属建造的,就非常容易遭雷击,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要远离空旷的地方,或者把身体放低一点。
另外,雷击对于电器有很大的伤害,比如各种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的一些设备。所以通常任何大一点的工程都需要有防雷的设施,要经过验收才能投入使用。
降雨等级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与特大暴雨。暴雨也叫强降雨,一旦出现这种天气,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聊聊,强降雨要注意什么?强降雨天气需要注意哪些?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
强降雨要注意什么
1、关注天气预报,这样有利于提前做好准备。
2、尽量不要出门,若必须外出,最好穿胶鞋,披雨衣,可起到对雷电的绝缘作用。
3、检查屋内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
4、暂停田间劳动,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地势高的地方或山洞暂避。
5、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6、在强降雨较大时要远离树木,尽量不要大跨步跑动,可以选择建筑物躲雨,但不宜选择车内躲雨。
7、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强降雨天气行车要注意什么
入伏后,天气多变,近日太原市迎来了强降雨天气。雨天极易导致交通事故高发,那么下雨天开车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强降雨天气下行车,驾驶人视线受阻,请及时开启示廓灯和雾灯,适当增大跟车距离,保持安全车速,注意观察道路情况,遇情况提前采取制动、减速措施,避免紧急制动、紧急转向,以防止车辆侧滑发生危险。
雨天行车,要降低车速,尤其在弯道或者斜坡路段更要提前减速。雨天道路湿滑,车速过快时,轮胎与路面之间易形成水膜,产生“水滑”现象,雨天行驶请降低车速,确保安全。一旦发生侧滑,不要慌张,应双手紧握转向盘,利用发动机制动减速。
行经积水路段时,应该跟着前车路线行驶。遇有情况或积水较深路段,请停车观察或绕道行驶;必须涉水通过时,要低档匀速一次性通过,不要中途停车或者减速。进入积水较深区域时,因车外水压过大,应首先放下车窗,避免车辆因进水发生电路故障,造成车窗或车门锁死情况。
雨天非机动车驾驶人头戴雨帽,行人手撑雨伞,视线、听觉受到限制,在雨中行车遇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注意其行动轨迹,提前鸣笛、避让、减速慢行。
雨天驾驶车辆,应采取点刹或排挡减速方式制动;转向时要先减速,适当加大转弯半径满打方向盘,以免车体失控。
强降雨天气防范措施
1、汛期要注意安全,不要前往有危险的地区,特别是容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
2、游泳时要注意防止溺水,切勿酒后游泳,也不要到水库塘坝等未知环境或有警告提示的水域游泳。监护人要教育少年儿童不要在野外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3、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了解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在户外遇到雷雨天气时,要尽量躲避在安全的建筑物中,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远离河流湖泊、稻田以及空旷地区,远离广告牌以及简易建筑物。
5、雨中行进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以及其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经过积水地区时,发现有电线落入水中,必须远离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6、长时间下雨过程中或雨后,不要靠墙行走或者行车、停车,不要靠近陡峭的山坡,墙体经过雨水长时间浸泡,极有可能发生倒塌。
7、暴雨雷电天气时要加强煤气和电源管理,要断开家中用电设备的开关,防止管道气体泄漏和电线浸水造成漏电失火、伤人事故。
8、通过受淹道路和下穿式通道时,要注意观察水情,防止误入深水区或掉进排水口。洪水没有完全退却前,不要到易被淹没的地带活动,也不要去淹没地带围观。
9、不要在危岩陡坎前后建盖房屋和其他设施,不要在危岩陡坎附近停留、休息,不要在危岩陡坎下路边躲雨坑中避雨,开车、行走路过陡坎时要留心观察,小心通过,发生崩塌时向两边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