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拟建北京最大雾霾实验室 专研雾霾解决办法
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最大雾霾实验室将落座在北京怀柔,该项目已经得到相关部门批准。
3月1日,该项目筹备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
欧洲的Euphore photoeactor烟雾箱(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中科院雾霾实验室初步预算5亿
媒体近日报道,中科院将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解决污染难题,该项目已得到发改委批准。
3月1日,该项目方案的筹备负责人贺泓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科院对此项目制定了方案,并上报发改委,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项目得到批准的消息。
贺泓表示,“烟雾箱”只是一个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2010年便依据“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申报,但此后至今一直仅被列为备选项目。
“中科院这边已经论证好几回了,内部已经通过了,但我们并没有得到发改委批准的答复,不知道哪年建,不知道方案能不能通过,也不知道预算能批准多少。”贺泓说。
他表示,整个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的计划比较庞大,目前初步预计需要5亿元预算。
若建成全世界科学家都来做实验
在当前研究大气污染的科学界,基本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直接对现实中的大气污染进行研究,如2008年期间,因为减排措施而污染物骤然下降的这个过程,成为了全球大气物理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另一种方式则是在封闭的空间进行模拟实验,这被称为“烟雾箱”,即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通过注入不同的污染气体,研究其在日照作用下的各种化学反应。
贺泓表示,如果能得到批复的话,将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做很多的模拟实验,如颗粒物的形成,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产生原因等。
贺泓表示,如果能得到批复,并得以建成系统,到时候会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不光是我国科学家,也欢迎全世界科学家都来做实验。”
■ 追访
“烟雾箱”不是越大越好
北京最大雾霾实验室,其中最大的两个“箱子”都是300立方米,贺泓表示,如建成,将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气环境模拟实验室,优先用于灰霾模拟与控制研究。他说,我国已有一些“烟雾箱”用于科学研究,比较大的有环科院和中科院的两个烟雾箱。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型室外环境烟雾箱分别在德国地质化学和动力学研究所(370立方米),欧洲光化学实验室(204立方米)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300立方米)。
贺泓说,大气是开放体系,在一个较大的封闭系统中,可模拟各种大气中发生的反应,“箱子是用来模拟大气的,箱子越大,墙壁效应越小,”他说,“但大也有大的不方便,也不是越大越好。”
■ 观点
治霾不能坐等研究
北京一位高校研究大气污染的科学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烟雾箱可以模拟环境空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且和现实中的大气环境不同,可以人为对压入的污染气体进行控制,对于研究来讲是很好的手段,而且,理论上,烟雾箱越大,模拟效果越好。
但是,这位科学家同时表示,对于政府来说,不能等到烟雾箱这样的科研设备出来再寻找治理空气污染的答案。“我们身边的大气环境就是一个大的烟雾箱,而且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天然的实验。”
北京3日3点PM2.5:305严重污染
更多城市PM2.5查询
导语:今年来,巴西一种可怕的寨卡病毒呈爆发扩散趋势,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迁,这种病毒会波及欧洲和美国等地方。寨卡是引起新生儿小头症以及其他婴儿脑部严重缺陷的病源,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祸根。去年,巴西有50万~100万人感染了寨卡病毒,而蚊子的传播途径令人担忧。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相关人员,发现了寨卡病毒关键蛋白晶体结构。
截至2016年1月,寨卡病毒在美洲暴发流行,并有蔓延全球之势。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士高福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施一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寨卡病毒(ZIKV)进行分析,发现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该研究成果提供了非结构蛋白1的原子层面图像,在这之前非结构蛋白1同样参与了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4月18日出版的《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
截至2016年1月,寨卡病毒在美洲暴发流行,并有蔓延全球之势。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虽然其感染通常只引发轻微的症状,但是该病毒被认为与新生儿小头症和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目前,巴西已经有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刊登在4月13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确认了寨卡与新生儿小头症的关联,证实了孕妇感染该病毒将会导致胎儿头部发育畸形。
根据2015年在巴西分离出的一株寨卡病毒的序列,高福、施一及其研究团队使用X射线晶体学获得了一个非结构蛋白1的部分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与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的非结构蛋白1十分类似,但是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表面电荷分布与登革热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显著不同,这一特征与宿主因子不同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可以针对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独特表面静电特性,开发出新的诊断工具。
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报告中,研究人员还认定,寨卡病毒不仅可以导致小头症,还会引发胎儿脑组织钙化、胎儿发育迟缓等其他疾病。这些问题包括: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会有多大概率产下缺陷婴儿;感染了寨卡病毒但没有显现感染症状的孕妇是否会生下缺陷婴儿;患病婴儿接下来还可能出现何种状况。目前来看,全球寨卡病毒防疫形势相当严峻,巴西尤甚。巴西政府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以来,巴西境内已确认1113例新生儿小头症与母体感染寨卡病毒有关,另有超过3800例可能与寨卡有关的疑似病例正在调查中。
导语: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宣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郑永春荣获该学会2016年卡尔·萨根奖,以表彰其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重要贡献。卡尔·萨根奖于1998年开始颁授,是为纪念著名行星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而设立的,截至今年共有17位科学家获奖。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获卡尔·萨根奖
5月10日,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宣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郑永春荣获该学会2016年卡尔·萨根奖(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以表彰其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重要贡献。郑永春也成为获得此奖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该学会将于今年10月16日至21日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与欧洲行星科学大会联合会议上颁奖。
郑永春现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兼宣传外联组组长,主要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资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环境、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目标与未来发展战略等领域等领域有新颖的认识与理解。郑永春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模拟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发现了200多个月球热异常区域。
卡尔·萨根奖于1998年开始颁授,是为纪念著名行星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而设立的
该学会表彰郑永春对行星科学研究和大众传播的满腔热情与不懈努力。多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使他能在行星科学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面向不同群体的行星科学传播。过去数年中,他对行星科学和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已经吸引了许多青年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投身使命。
美国天文学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创立于1899年,是一个非政府学术组织,目前会员共有7千人,辖下分为6个分会。其中行星科学分会(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成立于1968年,目前拥有超过1400位会员,是美国天文学会中规模最大的分会。卡尔·萨根奖于1998年开始颁授,是为纪念著名行星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而设立的,截至今年共有17位科学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