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上海于6月中旬中后期入梅,7月上旬出梅。每年梅雨都不一样,就像是没有两场一模一样的暴雨,每年的梅雨,无论是时间、长度、表现形式、环流特征还有分段,都会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每年入梅的时间是不能准确预报的,所以人们只能等待事后官方钦定。
人们又把“入梅”称作“入霉”、“进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江南地区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成熟的一段时间称为黄梅季。在这段时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把这段时间的雨称为黄梅雨。
因雨天多,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将黄梅雨又称为霉雨。黄梅天的开始日期称作“入梅”。梅雨既是天气现象也是气候现象,与此相对应有若干观点,因此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从天气学角度出发多是从环流的调整来考虑的,这时更多地认为梅雨是与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等相连,是一种大尺度天气现象。从气候学角度出发则要求若干日稳定并通过一个界限好的数值;降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划分梅雨的指标。
导语:安徽很多地方也是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每年都有比较潮湿的梅雨时节。不过,安徽属于江淮地区,所以入梅时间一般比下游地区要晚一些。那么,具体2021安徽什么时候进入梅雨季节呢?到底2021年安徽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一起来了解。
2021安徽什么时候进入梅雨季节
安徽梅雨季
安徽属于江淮地区,江淮区的部分地区梅雨季一般在6月21日前后-7月15日前后,比江南地区要晚很多,且持续时间不长。
正常情况下,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出梅的标准:
梅雨季入梅
连续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过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其实,出梅有天文、气候、天气3个标准:
天文标准,即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这是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一些现代出版的台历、日历上公布的出梅时间均是根据该标准推算出来的。
气候标准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的出梅平均值来确定该地区大致的出梅时间,该标准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气标准有具体细致的指标,各地气象部门根据这些指标来发布出梅时间。所以,日历、台历上标明的出梅时间只能作为参考。
梅雨季的成因:
梅雨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当它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这条雨带的影响,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导语:长江中下游不同区域,其入梅时间也有所不用。其中,江南一带入梅时间要比中上游地区要在一些,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就上海来说,属于江南地区,所以入梅时间比其他地方要早些。当然,具体时间还得以当年气候情况来判断。那么,2021年上海入梅和出梅时间什么时候?具体上海梅雨季持续多长时间?一起来了解。
2021年上海入梅和出梅时间 上海梅雨季持续多长时间
上海梅雨季
2021上海入梅时间预计6月中下旬,出梅时间预计7月上旬。上海梅雨期常年平均约为23天。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7日;上海常年平均出梅时间为:7月10日。
每年我国各地梅雨季时间:
长江中游区梅雨季时间:6月15日-7月14日
长江下游区梅雨季时间:6月19日-7月12日
江南地区梅雨季时间:6月8日-7月9日
江淮区梅雨季时间:6月21日-7月15日。
梅雨季节的特征:
梅雨季节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美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
梅雨季饮食注意事项:
梅雨季防霉
梅雨季节食物易发馊或霉变,大家每顿饭不要做太多,尽量吃当天新鲜的,不宜吃过夜的食物。常温条件下,熟食保存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一餐没吃完的饭菜应待冷透后及时冷藏,并在食用前彻底加热。冰箱内存放食品不宜过满,生、熟食品放置应严格分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贪吃水果,吃不完的也不能在冰箱里放太久。
香肠、火腿以及肉类腌制食物在天气湿热时易长霉菌,产生致癌性的黄曲霉素,可以用棉签蘸上少许菜油,均匀地涂抹在表面,然后将其挂在通风较好的地方防止霉变;香菇等应放在密封的容器内保存,忌太阳曝晒,如已发现香菇稍有霉花,可刷去霉花并加以烘烤,不要水洗;大米中放入少许海带,可杀死害虫抑制霉菌,使大米不发生霉变。
粮食如果储存不当,可能会发生霉变,尤其是在闷热潮湿的梅雨季节。保存粮食的关键是保持粮食的干燥:将粮食存放在通风干燥处;厨房的湿度较大,阳台有可能有雨水进入,均不宜储存粮食;将粮食离地存放;存放粮食的容器不应过于密闭,可采用具有透气性的编织袋或陶罐等。
导语:武汉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一,所以每年都会有梅雨季时期。武汉属于长江中游地区,所以相比于江南地区,入梅时间相对比较晚一些。不过,每年情况不同,主要看当年气候情况。那么,2021年武汉什么时候入梅呢?一起来看看2021年武汉梅雨季节起止时间表。
2021年武汉什么时候入梅
武汉梅雨季
预计2021武汉进入梅雨季节时间:6月10日左右;2021武汉梅雨季节旺盛期:7月1日左右;2021武汉退出梅雨季节时间:7月15日左右。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梅雨季节养生注意事项:
梅雨季节养生
1、居家
黄梅季节来临,经常雨水涟涟,有时候可能会感觉哪儿都是湿漉漉的。这样的天气里,家里的衣服被褥很容易受潮发霉,因此要特别注意防霉。在细雨暂停、阳光重现的间歇里要抓紧晾晒,有些小物件可以用电吹风进行干燥。这不仅能延长衣物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减少病菌,降低生病的可能。
对于黄梅天气里容易滋生的苍蝇、蚊子及其他无名小虫,可以到中药店买一点苍术、白芷、艾叶、野菊花之类的中药,回来做成烟熏剂,可以有效驱虫防虫。
尽管在黄梅天大部分房间中都会使人有水湿浸渍的感觉,但傍晚时分,适度地开窗交换空气是十分必要的。新鲜空气的对流能够极大地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
2、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这种不太舒服的季节里,我们更要注意饮食的调节,以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可能性。
“饮”。我们一方面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为了追求冰凉清爽的感觉,过度依赖冷饮。很多人都喜欢喝的冰啤酒也存在同样的弊端。我们要注意适度、适可而止。不能只图一时之爽而恣意妄为。平时体质就偏于阳虚的人就更要多加小心了。
“食”。黄梅季节,食物特别容易变质。为了避免“病从口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菜要烧熟烧透,尽量每餐做的食物一餐吃尽,实在吃不了的也要及时冷藏,以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食物变质。冷藏的食物重新烹调的时候,也一定要烧熟烧透。另外,少吃凉菜,尤其要少吃荤性的凉菜,因为这些荤性凉菜就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梅雨季
3、运动
梅雨时节,气压比较低,人体血液内的含氧量相对较低,如此一来,体质不好的人就会觉得有些憋闷,似乎有一种气不够吸的意思。尤其是原来就有高血压、心脏病或哮喘等疾病的患者,这种感觉会更明显。因此,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特别要注意适当运动。
由于经常下雨,早晚锻炼不很方便。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心里高度重视,养成习惯,哪儿都是锻炼的机会。早上上班,提前几站下车,走着到办公室;不坐电梯,走楼梯;少骑车或少开车,多走路;在家里的地板上认真做几十个俯卧撑;甚至在办公室里工作一段时间后,站起身,认真地“扭扭脖子,扭扭屁股”,所有这些都是锻炼。
对于那些本来就有疾病的人群来说,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甚至会加重病情或者出现意外。同时应该注意,高温高湿的环境里运动,出汗一般都比较多,运动之后,要及时擦汗,及时补充水分,有条件的应该更换衣物,避免汗出当风,防止感冒。
导语:每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梅时间都不是固定的,而是要达到相应的入梅标准,才算是真正的入梅了。同理,出梅也有相应的标准,达到了标准,才算出梅。因为每个地方天气情况不同,所以达到标准时间也有所不同。那么,入梅出梅时间怎么定的?到底入梅和出梅时间怎么算?一起来了解。
入梅出梅时间怎么定的
入梅出梅
入梅时间的计算,需要依据“干支纪日”。从每年的“芒种”开始计算,第一个“丙”日为干支纪日的天干,是入梅的日期,约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的日期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地天气进行判断。出梅的时间,也是可以根据“干支纪日”进行推算的。“小暑”过后的第一个“末”日为干支纪日的地干,是出梅的日期,约在7月中下旬。
入梅标准: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梅雨季节
出梅的标准:
连续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过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其实,出梅有天文、气候、天气3个标准:
天文标准,即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这是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一些现代出版的台历、日历上公布的出梅时间均是根据该标准推算出来的。
气候标准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的出梅平均值来确定该地区大致的出梅时间,该标准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气标准有具体细致的指标,各地气象部门根据这些指标来发布出梅时间。所以,日历、台历上标明的出梅时间只能作为参考。
举例说明:
2006年6月6日芒种,丙寅日,则芒种当日入梅;小暑后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为7月17日。黄梅天共42天。具体心算法如下。
入梅丙日公式:D=(7-Y)Mod10,这里的Y=(5(单数年)+[年份后2位/4])Mod10。2006年的Y=0+[6/4]=1、D=7-1=6,所以入梅为6月6日。出梅未日公式:D=12-Y,这一年的Y=(6×5+[6/4])Mod12=7(详见出梅词条)、D=12-7=5,因为7月5日在小暑之前,所以出梅=5+12=17日。
梅雨季的名称由来:
梅雨为什么叫梅雨
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梅雨天气是指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到了梅雨季节,遇到老是下雨的天气,出门老是得撑伞,衣服也总是晒不干,总会或多或少影响心情。那么,大家清楚梅雨季节2021什么时间入梅?2021梅雨天气入梅时间是什么时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梅雨季节2021什么时间入梅
2021年入梅时间:6月7号左右开始入梅。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所以梅雨季节出入梅也要看天气情况,而没有具体的时间设定。
入梅是什么意思
1、进入梅雨期。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
2、入梅亦称“入霉”、“进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进入梅雨期。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
江南地区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成熟的一段时间称为黄梅季。在这段时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把这段时间的雨称为黄梅雨。因雨天多,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将黄梅雨又称为霉雨。黄梅天的开始日期称作“入梅”。
2021年各地梅雨季节的时间
梅雨期一般发生在在芒种和小暑这两个节气期间。古人对于梅雨期的推算方法是,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是进梅的时间,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是出梅的时间。因此,2021年梅雨季节时间为6月7日-7月10日之间。
1.2021上海梅雨季节时间
上海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2.2021武汉梅雨季节时间
武汉梅雨季节一般是4月中旬到5月下旬。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湖北省的梅雨季节通常从6月中下旬开始,近30年里梅雨结束时间为7月9日。
3.2021杭州梅雨季节时间
杭州梅雨季节时间一般是在6月14前后,与每年端午相邻,富有季节经验的老人们,把杭州梅雨季节分为了早梅、迟梅等等。
4.2021安徽梅雨季节时间
安徽梅雨季节来临时间一般在6月21日-7月15日,比江南地区要晚很多。
5.2021江苏梅雨季节时间
江苏梅雨季节时间一般发生在6月中旬左右。在2019年时,江苏梅雨期就长达33天,创下子女历史记录。
6.2021湖南梅雨季节时间
湖南梅雨季节一般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开始,到7月上中下结束。
梅雨相关谚语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我们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重复过程。所以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这是因为小满节气正值春夏之交,如果这个时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势力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种节气,副高势力一般也不会很快增强,即使有一定强度,它北缘的西南气流也不会伸向长江下游-带,所以芒种节气长江下游地区雨水也将偏少。长江下游一带也把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旱黄梅”,芒种节气的降水称“正黄梅”,夏至节气的降水称为“甜黄梅”。因此,芒种雨水偏少或梅雨开始偏晚(到夏至节气才开始),都称为“黄梅不管”。
生活小知识推荐》》
如何消灭蟑螂 怎样除蟑螂最快
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吗 端午节每年都是固定的日子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传统传说故事
入党一般需要几年转正 入党到转正多长时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几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哪些
入党时间从什么时候算起 入党时间认定